霸凌新變種 三角洲學生齊反對

網路時代霸凌新形式 三角洲學生「圍上粉絲帶」 積極反霸凌

【大紀元2013年02月24日訊】 前言:去年10月,大溫地區15歲的Amanda Todd因無法承受網絡霸凌之苦,選擇在高桂林港家中自殺。嚴酷的事實將網絡霸凌的危害從幕後推向前台。

(大紀元記者朱宇明溫哥華編譯報導)今年2月20日,來自大溫的加拿大女子網球選手Rebecca Marino宣布掛拍,並承認此番掛拍與去年被迫休整半年都是因為受不了網絡霸凌的打擊。種種事例說明,網絡已經成為霸凌和反霸凌的重要戰場。
  
網絡霸凌實施者採用匿名手段,在網絡上散布惡毒言辭。唇槍舌劍可以傷人,儘管網絡是虛擬世界,但其危害與現實生活中的霸凌相比不遑多讓。據Surrey Leader報導,位處低陸平原三角洲的學生,正積極參與反對網絡霸凌的活動。
  
Olivia Reshetylo是三角洲中學12年級的學生,她說,Amanda Todd事件在低陸平原激起反響,反網絡霸凌活動在低陸平原全面開展,並向全世界蔓延。「很不幸通過Todd的悲劇人們才認識到網絡霸凌的危害。不過我知道不少人已經注意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辭,他們不想成為不幸事件的推手。」
  
網絡霸凌是最近顯現的霸凌變種。三角洲學校局為此與警方以及三角洲反暴力委員會一道,發起了「圍上粉絲帶」活動。在2月27日「粉色衣衫」反霸凌日,學生可以下載一條「粉絲帶」圖片,作為手機屏幕保護,圖片上寫有「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停止霸凌」的字樣,提醒學生反對霸凌。
  
Seva Aujala是北三角洲Seaquam中學的學生,同時也是三角洲警方青年諮詢委員會(DYAC)的成員。她說,「每當你拿起手機看時間,圖片就會顯現。」Aujula說,小孩在推特等社交網絡上匿名註冊一個帳號的現象太普遍了,有了這個帳號,他們就可以散布有害評論,從而傷害其他同學。對於正在試圖融入朋友圈的10多歲小孩而言,惡評可以造成很大傷害。
  
Aujala在小學階段曾受過欺凌,上高中後,因為參與反霸凌活動,與校長和警方「走的近」,受到更多攻擊。「我曾經被人稱為告密者,等等頭銜,令我困擾。圍上粉絲帶活動開始了,我想參與這個活動,同時也希望別的同學不用經歷同樣的困擾。」
  
三角洲學校局和卑詩消除霸凌活動一道合作,出台了一個「反霸凌十策」,與省府的培訓相結合,作為反霸凌預防教育的一部分。三角洲學校局主席Laura Dixon說道,「這些活動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端正行為,消除學生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苦惱情緒。」
  
Dixon說,前瞻性、預防性的措施遠比被動應付有效的多。如果老師、同學發現苗頭,往往可以制止悲劇的發生。但Dixon警告說,不能對任何小事都疑神疑鬼,將其全當成是霸凌的徵兆。「有時候同學間玩笑過頭,或者不肯交流,可能會被誤以為是霸凌的徵兆,其實不過是行為方式不同而已。」
  
Reshetylo三年前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落入霸凌範疇,通過參加「領袖能力學習」,她加入了反霸凌的行列。「我想當時我錯交了朋友,後來我認識到,我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僅僅停止犯錯還不夠,我要積極改正錯誤。」Reshetylo說,反霸凌靠寥寥幾個人不行,因為學生往往受同伴的影響,必須每個人都參與行動,才能形成合力。「霸凌總會存在,重要的是周圍的觀眾應該站起來反對霸凌。」
  
今年三月,三角洲警方青年諮詢委員會(DYAC)要在三角洲小學中開展一項名為「關注網絡霸凌」的活動,給孩子們打打預防針。Reshetylo說,「首要問題是講如何遠離霸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網絡上,你希望別人以禮相待,自己也要同樣對待別人。」活動還要教授學生自保措施,一旦網絡霸凌發生,如何封閉別人訪問自己的帳戶或使用私密設定防止信息外洩等等。
  
Dixon將霸凌比作學生間的角力,往往是一方強烈的安全感缺失,想要欺凌別人尋找平衡。「如果我們不能從雙方身上找出癥結所在,我們永遠無法擺平霸凌。」Dixon說,不找出問題癥結所在,教師或者成人強制「和諧」霸凌者和受害者,是最差勁的做法。
  
「為何一方易受傷害,另一方頻頻施暴?如果不能找出癥結,我們恐怕無法改變他們的行為。」Dixon說。 ◇

責任編輯:何堅

相關新聞
展現美麗台灣 「灣聲樂團」溫哥華巡演大受歡迎
ICBC拒付撫恤金  卑詩遺孀入稟法院獲賠40萬
溫哥華業主將100%負擔後巷鋪設費用
卑詩省將頒布新規 保障分契物業業主權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