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WLW衍生的「想當年」

作者:謝行昌
font print 人氣: 8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3月22日訊】2012年夏,為了要去與失聯四十多年後,又再度聯絡上的兩位密西西比州老友會面,我們頂著德克薩斯州那個像火爐一般的大太陽,開車上了往東行的二十號州際公路,以五小時的時間,橫越了東德州與路易斯安那州全境,來到路易斯安那與密西西比兩州的分界河,也是北美洲第一大河的密西西比河的河畔。在河畔的休息站稍事休歇後,終於飛馳在那睽違多年的密西西比州公路上。

此刻,車上的收音機已完全收不到那一路伴著我的德州電臺,我不經意的按下調幅臺「搜尋」﹝Seek﹞鈕,沒想到第一個進入我耳中的,竟然是四十多年前,陪我度過許多寂寞午夜的那個WLW電臺。看到這裡,你千萬別以為WLW是密西西比州的本地的電臺,它可是一個歷史悠久,位於密州東北方八百英哩外的辛辛那提市﹝Cincinnati, Ohio﹞的電臺。它的訊號在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美國領土上都可以清楚收聽到的。這曾經號稱是「北美第一臺」的「清晰頻道」 調幅電臺﹝Clear Channel AM Radio Station﹞,以五萬瓦特發射功率,涵蓋了整個美國的東半部,當然也包括了我求學時期居住的那個小小大學城。

時間點回到1969年,那時候我還只是個二十出頭的青年,滿懷雄心壯志,由臺灣到新大陸來打天下。在語言與風俗人情還沒有適應前,加上研究所的繁重課業,那身處異域的生活壓力,該是每一位當年負笈求學的莘莘學子都曾經歷過的。每天晚上由圖書館或研究室回到宿舍,都已是筋疲力盡。好不容易洗完澡躺上床,打開收音機,這才是我辛苦一天后的輕鬆時光。

四十多年前出國時的隨身行李,除了當年留學生必備的大同電鍋外,我還帶了一臺「中廣電晶體收音機」。這「電晶體」又名「半導體」,是短暫地介於「真空管」與「積體電路」之間的產品。它已大大地減輕了「真空管收音機」的體積與重量。這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花費了我超過千元臺幣﹝約為我當兵時兩個月之薪水﹞的收音機,與我那本原文版一英吋厚的電子學課本體積大小相當,當年已算是「袖珍型」的了。

六十年代的調頻﹝FM﹞電臺並不普遍,而且幾乎都集中在大城市裡。調頻電臺雖然音質較調幅電臺高,但是調頻訊號最多只能傳到百哩左右。一般而言,南方的小城鎮不但沒有調頻電臺,僅有的幾個本地調幅電臺,它們的節目十分貧乏,還多在凌晨至清晨時分停播。我那臺中廣收音機只有調幅的波段,能收到的當地音樂節目,不外是搖滾樂與鄉村與西部歌曲,沒有我自小最鍾愛的古典音樂。我躺在床上撥動著選臺鈕,很容易的就選上了信號特強的WLW。

位於七百千赫﹝700KHz﹞的WLW不但是信號強,節目多元化,而且固定在播完兩分鐘的午夜新聞後,播放幾達六十分鐘的古典音樂。辛辛那提市與密西西比州有一小時的時差,所以每晚十一點正,無論功課有多忙,我都不會放過這放鬆心情的機會。我在臺灣成長的年代,貓王﹝Elvis Presley﹞與披頭士﹝Beatles﹞的搖滾樂是伴著我長大的,鄉村與西部歌曲我也不排斥,姜尼‧荷頓﹝Johnny Horton﹞的「低吟的松樹」﹝Whispering Pines﹞仍然是我至今最愛的鄉村與西部歌曲之一。但古典音樂才是讓我心神靜化的靈藥,是我忘卻煩惱的仙丹。記得當年在宿舍裡第一次聽到電臺播放我熟悉、熱愛的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時,那第一樂章起始的四聲「咚、咚、咚、咚」定音鼓,讓我激動得溼了眼眶。一年後,我終於打工存夠了錢,買了一臺手提的收音機與三十三轉唱盤合而為一的「奢侈品」。我在美國買的第一張黑膠唱片,就是這貝多芬所作的,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密州訪友歸來後,我開始上網找尋有關WLW的資料,才知道這電臺原來不但有近百年的悠久歷史,而且從二次大戰的前幾年開始,直到戰爭末期,它還以全世界最強的五十萬瓦特發射功率廣播,也就是它現在發射功率的十倍,涵蓋了美國全境之餘,信號還可以遠達歐洲與太平洋兩個戰場,不折不扣的成了百萬遠征美國大兵每天的精神食糧。

時至今日,以W起頭的調幅﹝AM﹞電臺,都是以五萬瓦特發射功率,經聯邦通訊局﹝FCC﹞特准用「鋪天蓋地」方式,毫無限制的在一千五百英哩半徑內廣播。這種大功率調幅電臺,全美國只有十幾個。北德州達福地區的WBAP – 820是其中之一,所以開車遠到休士頓地區都還可以收聽到WBAP。至於達福地區的另一個高功率KRLD – 1080 雖然也是以五萬瓦特來廣播,但是它是K字起頭的調幅電臺,不得用「鋪天蓋地」方式廣播,所以它的發射天線是方向性的,在一千五百英哩半徑內,若是超過一百五十英哩後,只有某些特定地區才能收聽到。

能再度收聽到WLW的廣播信號,不但勾起了我對青春年華的回憶,也讓我深深感嘆時光之飛逝。這一次造訪密州,是去會兩位曾在我懵然無知,初入美國社會的情況下,悄悄地給予我安全保護的善心人。他們的「好人好事」我將以另文詳述。我對我這一生的幾度「逢兇化吉」,內心也充滿了感激之情。

如今歲月匆匆,環顧四週,老友們也與我一樣,都已步入暮年。人生苦短,如何掌握珍惜這剩下不多的黃金歲月,讓這退休的日子更具有實質的意義,該是我們這群「告老族」要好好琢磨的罷。

【完稿於2013年3月】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2012年06月30日訊】在中國的傳統醫學中,最為神奇的就是針灸,從古至今治癒了各種疾病,也留下了許多神醫治病的故事。下面是大醫學家孫思邈一針救2命的故事。
  • (大紀元記者馬有志美國加州沙加緬度報導)2013年1月3日下午,美國神韻巡迴藝術團在美國加州首府沙加緬度社區中心劇院為觀眾們獻上了本次在北加州巡迴的第二場演出。天幕拉開,彷彿另外空間之門打開,他們從天上來到人間,他們從歷史走到今天,鏗鏘有力的男子舞蹈跳躍翻轉間讓人看到天地之間有正氣;高貴典雅的女子舞蹈每一個眼神與舞步都透出純清、純美令人難忘,純淨令人感動。觀眾們的掌聲雷動。
  • (大紀元記者賈誼澳洲布里斯本報導)2月2日下午1時30分,神韻巡迴藝術團在澳洲布里斯本昆士蘭歌劇院的第二場演出,吸引了各界愛好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愛好者。電臺記者Heidi Pozzan表示神韻演出讓她感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 金子先生從外國語大學畢業後,進入大型食品製造公司工作。之後,雖然開始了他派駐海外的生涯,卻因一直無法放棄成為譯者的夢想,而於三十二歲時轉職為譯者。
  • 3月1日,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蔣雯麗首部散文隨筆集《姥爺》在京首發。《姥爺》與3年前由蔣雯麗自編自導的電影《我們天上見》一樣,隨筆集的主人翁也是姥爺。
  • 【大紀元記者澤霖亞特蘭大報導】喬州作家協會的賀新春「藝文雅聚」於3月3日(星期日)下午在亞特蘭大華僑文教中心大廳舉辦與到北美知名女作家簡宛與姚嘉為的對談,亞城讀者和文學愛好者一百多人出席。
  • 紀念美濃文學作家鍾鐵民,鍾家3代合力完成《鍾鐵民全集》,他的次女鍾怡彥今天表示,重讀父親作品發現父親有趣的一面。
  • 百餘年前的那個世代,中國歷經辛亥革命與內亂外患,對華夏子孫而言,雖然是個烽煙漫天、人民顛沛流離的世代,但也是可以讓胸懷大志的人拋頭顱、灑熱血的一個轟轟烈烈「大時代」。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裡,就描繪出一幅在親情與參與救國救民運動兩者不得兼顧時,含淚留下給愛妻的遺書,毅然投身革命,殺身成仁的烈士心態。還有那滿懷壯志的汪精衛,刺殺滿清攝政王載灃失敗後被捕,昂然抱著以死明志,絕不討饒的決心,面對審判他的清吏,高吟在獄中作的那首詩:「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留得心魂在,殘軀赴劫灰,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台。」百餘年後讀之,仍讓人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激動情懷。
  • 在美國,像我這般年紀的華裔白髮族,許多都是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從台灣隨著留學潮,遠渡重洋到新大陸來求學的學生。四、五十年後,當我們回憶起自己當年在美國各大學裡的一些生活點滴時,一定會深刻記得當年在各地校園內澎湃洶湧的反越戰示威。那時,我們這些外籍學生所需要面對與適應的,不只是語言上與生活上的差異,更被校園內的自由化風氣感染。在那不受傳統道德拘束,以做嘻皮﹝Hippie﹞為榮的世代,年輕人衣著新潮,我行我素,反抗權威。不少男孩唸大學是為延緩兵役,有一些人為逃兵役,甚至於越過不設防的美、加邊境,入籍為不需服兵役的加拿大人。那些年,在年輕人的社交領域裡,沒有抽過大麻煙的青少年,就如我們在台灣服兵役時不會抽煙的人一樣,會被認為是太「娘」而遭同儕恥笑的。
  • 今年九月一日,是我父親謝公肇齊逝世十九週年忌日。這半年來,我一直想寫篇紀念他老人家的文章,只是不知該從何處著手。思索良久,決定從他貧苦的童年,艱難的求學過程講起,搭配著他那些非常感性的思鄉詩作,來表達我對他老人家的深深懷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