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都市小孩的手 扭轉土溝的未來

4個南藝大學生 基於對土溝的熱愛 著手改造農村 10年寒暑 讓土溝成為創意十足的新農村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3年03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受苦無人問,行到田中央,行到田中央,為著顧三當,顧三當,不驚田水冷霜霜」,這首「農村曲」描述了早期台灣農民種植稻作的辛苦,更道盡了人與土地的真摯情感。

社會結構不斷改變,多數年輕人都希望到繁榮的大都市發展,農村年輕人力外流、人口老化,農業人力斷層也成了社會問題,但也有人逆勢而行,一群來自都市的小孩,將台南的「土溝」當作第二個家鄉,在當地開公司,與村民們一起共創未來。這批生力軍投入後,原來凋敝的農村持續改變,社區力量日益壯大,人與人之間情感越來越近,並且受到全國矚目,成為台灣社區改造的亮點。

南藝四學子 土溝紮營

同樣身為南藝大畢業生,來自台中的呂耀中(小黑)、高雄張龍吉(阿吉)與陳昱良(小昱)、與屏東人黃鼎堯(Michael),幾年前完成碩士論文後,在土溝紮營成為「新住民」,他們向老農學習,與居民共同執行社區營造,不僅找回人和土地的關係、對土地的尊嚴,也成立「土溝農村美術館」。

4人計畫讓農田變成畫布,而藝術家就是農民,農田、聚落、街角巷弄即是展場,整個農村生活場域,都是藝術展演的舞台,土地的藝術從田園中滋長茁壯。

土溝協會總幹事蘇朝基回憶道,早期社會務農占多數,農夫在田中灑了不少汗水及淚水,閒暇之餘便踩著鐵馬去看看田地,許多與水牛共同耕種時光仍歷歷在目,那時人除了與田地建立深厚的情感,水牛也成了農民最密切的夥伴。

村民一條心 再造農村

工商社會興起,農耕方式漸漸改變,鐵牛取代水牛,農村逐漸走向衰敗,不過人與土地的那份感情源於天性,並不會因此遭到抹滅,蘇朝基說,大家以「最後一頭水牛」為號召,凝聚農民改造農村,透過水牛的概念,重溫昔日的回憶,重新找回人與人的感情,找回農村的人情味。

蘇朝基表示,土溝是平凡又典型農村,投注10年的時間就有目前的成績,主要是大家心很齊,每個人都想改變,不想一直依循現有的生活模式,因此採用「集體領導」模式,大家透過會議得到共識再一起執行,事後也不會沒有任何獎勵。土溝農村美術館執行長黃鼎堯表示,討論的過程是維繫大家情感和動力最好的方式,透過這樣密切的互動才能凝聚大家的力量前行。

陳昱良補充,一群人在做同樣的事,是土溝能有目前成績的關鍵,當年,社區營造對於村民及我們都很生疏,因為集體領導的模式,大家都成了決策者,意味每人都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如此大家才能同心協力想辦法解決問題、執行計畫。

藝術飾農村 創意十足

隨著大家的努力及堅持,農村漸漸有了變化,鑲著五彩馬賽克瓷磚的幸福客廳,偶爾會看到村民坐在那兒拉二胡,開音樂會;原本荒蕪的空地,經由他們與居民鋪上綠油油的草皮,搭建上木造的平台就變成大家休息聚集泡茶區;在傳統農村,新婚、入新厝都會有花被單和花棉被,上面不同的花朵都代表著吉祥、富貴、喜氣、平安,隨意走在竹仔腳會發現這些被單花的壁畫,原本的生活物件放大到自己家園牆上,顯得精神飽滿、充滿朝氣,與印象中的農村有些不同。

黃鼎堯說,藝術裝置透過與居民相處,進一步了解居民需求,將設計圖畫出,再跟他們討論,在發想過程中居民都會參與,藝術品跟他們生活故事緊密相關,土溝做很多藝術裝置最大特色是結合在生活中,不曾脫離生活。

高雄藝術家指導 阿嬤變畫家

土溝除了農村改造後別具特色外,農村內的4位阿嬤也相當傑出,她們拾起畫筆,畫出光彩,在自家裡擺放許多畫作,甚至受邀到其他地區展覽。

是什麼魔力讓阿嬤能夠拿起畫筆,揮灑生命的色彩?原來是來自高雄的藝術家陳淑惠,因緣際會來到土溝後便愛上土溝,也想為這塊土地付出。有人提議,不如教阿嬤畫畫,陳淑惠一口答應,每次都遠從高雄攜帶畫具來教阿嬤們畫畫,起初阿嬤們都不要畫,但不斷鼓勵下,沒想到一畫就畫上癮了,現在畫畫變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間接也建立她們的成就感。

蘇朝基表示,社區營造已多年,如何永續發展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人腳印有肥」,於是2012年12月中旬土溝農村美術館正式開館,農田就是展場,農村即是美術館,美術館即是農村的概念,至今已吸引許多遊客和年輕人來到土溝,發現土溝藝術農村之美。

戀上土溝風情 生根成新住民

跌跌撞撞走了10年,與村民的感情日益升溫,小昱結婚那天,在土溝席開50桌,娶了新娘入住在土溝;而阿吉結婚時,土溝居民們則包2台遊覽車到屏東參加喜宴。

小昱說,10年來,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了,血淚難以用言語形容這段歷史,遇到的問題也無法想像,但能在土溝買塊地,蓋間小屋、種點花草,不用賺大錢,就能享大福,過自己想過的農村生活,再辛苦也值得

土溝協會理事長吳冠霖指出,南藝大學生們與土溝村民是夥伴,他們對土地、對農民的的用心,在這裡得到發揮,最後還成為土溝人,可說是第二代新住民。

Michael 表示,因為跟村民的感情很好,阿嬤們時不時就問:「Michael 阿!你什麼時候要結婚?你再不結婚我等不到啦!」充分展現出村民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的心情。最近另一件事,也讓Michael相當感動:「一位行動不便的80多歲包阿嬤自行拿著桶子,跟大家募款。當初是我們來幫助這裡的村民,甚至留下來持續為這塊土地付出,現在阿嬤也願意站出來幫我們募款,讓我覺得很感動,顯然大家已把社區改造,都當作自己的事。」

有的村民也會豎起大拇指說:「很棒,做得很好。」或是一個微笑問好,都是一些小小的舉動,卻很令人感動。土溝沒有導覽地圖,也沒有指示牌,遊客來探訪時,一定會跟當地居民接觸,村民也樂於介紹自家特色,互動過程中就會產生情感,村民都不會將來客當成觀光客而是朋友。

黃鼎堯指出,土溝美術館不僅是藝術跟空間,也和生活密不可分,在這裡食、衣、住、行、育、樂都可以結合藝術,因此,未來也會發展出更多不同的做法,田園饗宴這個計畫,將與農夫合作,重點放在研究環境教育,食材開發及農村音樂。

土溝村長張佳惠說,不是土溝人卻留在土溝開公司,這些年輕人的善行讓居民們非常感動,由生活出發的藝術,結合了食、衣、住、行、育、樂的農村美學,創造出經濟和環境共存、共榮的社區經濟,讓農村生態有了180度的大轉變,這一切發生的如此偶然,讓人難以置信。◇

(責任編輯:宇璇)

土溝大事紀
2002 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成立
黃金稻田浪花海-田庄阿伯的稻草藝術
2003 92年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
水牛精神公共藝術設置
2004 南藝團隊進駐土溝

黃金稻田浪漫花海-農村稻田藝術季

2005 水牛起厝行動

豬舍文化空間藝術改造計畫

阿嬤ㄟ灶腳空間規劃

黃金稻田浪漫花海-阿嬤花布裝置藝術

2006 竹仔腳聚落藝術改造行動

阿嬤百寶箱藝術行動

2007 鄉情客廳公共藝術改造

教育部H2O環境探險隊

2008 水水的夢-社區圓夢計畫part1

土溝藝術工寮青年造屋-藝術家駐村計畫

2009 水水的夢-社區圓夢計畫part2

夢的小屋藝術改造計畫

2010 頂土溝牽手路藝術改造計畫分子鏈青年農田體驗行動
2011 田園藝工隊籌組

青年農田體驗行動

搭呼爽蓋理想-田園藝術工班大競技

2012 農村美術館正式開館
資料來源:土溝美術館 記者施芝吟/製表

[[2]]

由豬寮改建的公共空間「鄉情客廳」,充滿藝術感,營造環境用的都是在地元素,農村裡既有共同記憶的東西。(土溝美術館 提供)

[[4]]
張良一攝影展,紀錄台灣農民從站在田中央的身影到站上凱道的容顏。(土溝美術館)

[[6]]
阿嬤們聚在一起,上畫畫課,也畫出自信心與成就感。(土溝美術館 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