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定:國學與西學比較概論

人氣 41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3月26日訊】「國學」與「西學」是兩個獨具特色的文明體系。我們知道,每一個獨立的文明都有其獨特的世界觀及其在這個世界觀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方法論,進而衍生出多姿多采的文明體系。世界觀是人們對宇宙和生命的基本看法,方法論則是在相應的世界觀指導下而產生的一種探索研究世界的方法。而「國學」和「西學」的不同,本質上源於其世界觀的不同,進而產生了不同的探索研究世界的方法論,最終形成了不同的文明體系。

「國學」的世界觀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根源於「道」,而且萬事萬物都是在按照「道」的規律運行,彼此之間同屬一體,有著唇寒齒亡的必然聯繫。《易經•系辭上傳》第五章有言:「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也就是說,《易經》就是講世界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典籍,因而被尊為百經之首。在這種世界觀的指導下,人們在解讀萬事萬物時,都以《易經》中的思想為核心。這種方法的特點是自內而外,由裡及表的認知萬事萬物。

「西學」的世界觀則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其各自的規律和特點,需要通過實驗來探索和總結其中的規律。在這樣的世界觀指導下,發展出了現代人類普遍使用的探索世界的方法論:不斷地通過實驗,分析數據和提出假設,邏輯推理等方式來探索所研究對象的內在運行規律,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由外而內,由表及裡的對事物進行認知。當然,西方也有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比如愛因斯坦提出了「宇宙統一場」論。現代物理學家也試圖把宇宙中存在的四種基本力:萬有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用一種理論體系統一起來。也就是說,西方這種文明體系也在努力尋找萬事萬物的共同規律。

以上是對「國學」和「西學」中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簡述。下面對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繫進行探討。

《易經•系辭上傳》第十二章:「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表明,萬事萬物中的深層次中都蘊含著「道」,進而演化出萬事萬物的「形」,這就好比一個人,都包含了兩大體系「思想」和「身體」,而正如萬事萬物中「道」都是主體地位,而「形」是因「道」而生的,屬於從屬地位,人的生命中「思想」永遠是占主體地位,而「身體」是從屬地位,因為「身體」總是在受到「思想」的掌控。

「國學」和「西學」最大的區別就是研究的順序不同。「國學」由研究「道」開始,進而研究由「道」所衍化的萬事萬物的「形」。「西學」則正好相反,由於他們沒有這樣的文明傳承,因此「西學」就從人們首先能夠接觸到的「形」開始研究,不斷地總結規律,試圖去探索萬事萬物的運化規律,最終也是希望能夠掌握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統一規律,也就是「國學」中所講的「道」。

盲人摸象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個寓言。而用這個寓言來比喻東西方文明的差別是最恰當的了。「國學」就是先整體的認識「大象」(這裡用大象比喻我們人類所生存的宇宙空間),然後再分門別類的研究和探討大象的不同身體部位,如四肢、頭、身體等。而「西學」則不然,由於他們的文明傳承中,沒有對「大象」的整體描述,因此,他們只能夠用類似盲人摸象的方法,一點一點的去解讀宇宙,最終得到一個分裂的知識系統,這就是我們看到西方科學中有很多分科,而隨著這種認識的不斷深入,又會發現不同分科之間的聯繫,從而又出現了交叉學科。

總而言之,「國學」和「西學」都是對宇宙和生命自身的一種認知方法,但是由於其基本的世界觀不同,進而形成了完全相反的方法論,最終就在歷史中衍化出了大家所看到的東方和西方兩大迥然有別的文明體系。其中,「國學」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的核心所在,最終我們需要用「國學」的思維體系來重新梳理和整合現代西方的科學體系,實現人類認識宇宙的「表裡合一」,從而迎來全新的人類文明。

當然,本文只是簡述兩者的本質區別,似乎對「國學」有些過於推崇,實則不然,之所以有人會有這種感受,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展開對國學具體內涵的論述和交流,相信隨著我們對「國學」的深入交流,大家會接受文章中提到的基本看法。而對於「國學」的內涵,由於需要更大的篇幅來進行闡述和解讀,也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蒐集和整理材料,因此,大家如果有興趣,我們會努力追本溯源,逐步探討「國學」的來龍去脈,盡力讓大家認識到一個宏大而全面的國學體系。

相關新聞
【學術人物】 白樺:無一日不拱“卒”──關於朱學勤
第四屆孫中山思想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芝城舉行
美國舉行學術研討會 推崇孔子思想
了解東西方思想和文化差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