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電:終結馬克思主義–一、形而上學與辯證法

人氣 232

【大紀元2013年04月14日訊】在我國大陸的官方文章中,形而上學與辯證法是這樣認識和表述的:1.孤立的觀點和普遍聯繫的觀點。形而上學是孤立的,互不聯繫的觀點,它把事物、現象之間的差異和界限絕對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與此相反,辯證法則用普遍聯繫的觀點,把整個世界看成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2.靜止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形而上學用靜止不變的觀點認識和觀察事物,把世界看成是靜止不動,一成不變的。辯證法則用發展的觀點認識一切事物和現象。3.片面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形而上學是用片面的觀點去認識事物,辯證法則能用全面的觀點去認識事物。4.對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不同。形而上學看不到事物內部有對立的矛盾的方面,辯證法則認為事物存在內部矛盾,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是由這些矛盾所引起的。形而上學是與辯證法相對立的反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由於以上這種對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的認識和結論,因此只要在「形而上學」這一名詞出現和被使用的場合,它總是作為一種錯誤的,反科學的東西受到批判和蔑視的,而「辯證法」則成了天之驕子,特別是它因為據說是馬克思的寵兒,因此倍受青睞,聽之如同聽到「聖旨下」。而真正形而上學和辯證法到底是甚麼,卻誰也說不清楚,所能見到的文字,都是大同小異的如上述般抽象的,含混不清的解釋。

這樣一來,以其如此咬口咬舌地把這兩個事物叫做「形而上學」和「辯證法」,還不如乾脆直接就把「形而上學」叫做「錯誤學」,把「辯證法」叫做「正確法」。這樣還更易於理解,少了由於對這兩個詞意掌握不準帶來的麻煩。

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事實上,任何名詞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形而上學與辯證法儘管在辭源上出處不同,但嚴格說來,都屬於外來語。「形而上學」一詞,我國最早源於《易•系辭》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意思是:具體的有形的事物是物質性的東西,而超乎有形物質之上的,則是抽象的原理,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形而上即超物質之意,形而上者講的是超形體的東西。「道」在這裡作規律、原理講。「形而上學」在這裡是純哲學或純理學的意思。西方在早期(如十八世紀)也把形而上學一詞用來泛指哲學。

在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遺留的手稿中,有一部分專門討論事物的本質及事物發生、發展的原因的。手稿經後人編選後定書名為《在物理學以後》。中文根據《易•系辭》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一語的含義,將它譯作《形而上學》。我們在這裡要作為辯證法對立面來認識和討論的形而上學,已不再如詞源初始那樣是用來泛指哲學,而是在哲學中作為認識方法之一與辯證法相對立。它在認識事物時一般採取就事論事的方法,或對事物認識只採取脫離其形質的「道」的探究①,但它並未完全脫離詞源初始的含義,我們在下面用它與辯證法對比討論時,就會看到。

而「辯證法」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辯論證明的方法。古代希臘與我國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很相似,學術氣氛很活躍。思想家們通過辯論,對事物及與事物有關聯的諸方面進行討論,以此揭示矛盾,求得真理。

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認識方法,兩者是對立的,但同時又是統一的。辯證法本身就強調一個對立統一規律,它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對立與統一;並且強調,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那能否也將辯證法—分為二?將形而上學也一分為二?如果能,那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絕對地位就會動搖。

在我們人類的認識長河中,存在一個個認識的階梯。人類的認識是逐步擴展的;這種擴展不由一個人,也不是由一個時代來完成。柏拉圖提出一個「洞穴」的比喻來說明認識的過程:從來就深居洞穴的人,像奴隸一樣,頭和手腳都被捆綁著,只能面對洞穴內黑暗的壁而不能反顧。
—————————————–
①這實際上並不全面,事實上,形由道立,形質即器與道是一個認識整體,或者說,器是感性範疇的認識,道是理性範疇的認識,是對有形之物的認識昇華,是柏拉圖形容的「實在中的最明亮者」。(參見柏拉圖《理想國》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277頁)

因此,由火光從洞口在洞壁上映出的他們背後的景物的影子,就成了他們能夠認識的世界的一切。等到他們得到釋放能轉過頭來時,才認識到以前所看到的影子的真實形貌,認識到以前看到的不過是這些景物的影像,或僅僅只是自己官能感覺中事物的一種表象。

而到他們走出洞穴,看到了光天化日之下的景物,看到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看到花草、樹木、動物、雨露等等,看到天穹、星星、月亮,看到太陽,才認識到以前看到的影像的由來。而且就是這最後看到的太陽,才使萬物得以存在。因此,他們不會不慶幸今天認識的可貴,再不會願意走回那洞穴中,更不願意象以前一樣被捆綁著,只能面對黑暗的洞壁。

但是,今天在陽光明媚的世界中,在一切事物都「真真實實」地存在於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中,會不會又是一種新的或僅僅是更高一層的洞穴?人類的認識是否真的已毫無阻礙。今天我們也已知道。太陽並不是宇宙的終極,也就不是認識的終極。那更高的太陽在哪裡?人類有沒有必要去尋找更高的太陽?人們最初在黑暗的洞壁上所看見的由火光映照的景物的影子,被認為是事物的真實形態,因為人們無從懷疑更無從否認它的真實性。當能回過頭來時,新的發現使影子的秘密被揭穿,景物的「真實」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以前對世界的認識被看成是形而上學的而加以否定。人類能否再一次走出洞穴,去發現今天所看到的世界的表象的真實形態呢?或者我們認定人類認識已不存在洞穴,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一個洞穴,而是宇宙全部事物的實在。

從柏拉圖的認識階梯或認識等級我們看到,人類在認識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改變對事物的看法,形而上學的認識方法和辯證的認識方法正是相對的、交替的存在這個認識過程中。柏拉圖強調要用辯證的方法,也是在於力求要用嚴謹的,符合邏輯的思維方法合理地運用我們的最高認識,從而實現「善」本身①。

牛頓作為他那個時代的科學泰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力學體系。這個理論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毫無疏漏,其正確性在人們的科學研究和生產活動中都得到了證明。

但二十世紀的科學證明,牛頓的理論也有局限性,它在絕對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是正確的,在絕對時空以外,就成為形而上學的了。這個理論在物體速度達到一定(如光速)時,就出現了差誤。

牛頓的時代還看不到時間和空間對物質存在有甚麼影響和作用,科學研究的範圍還局限在絕對的時間和空間觀念內。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被認為是辯證的,因為它以整個宇宙為觀察點,可以解釋在宏觀世界中一切物體的運動規律。
————————————–
①柏拉圖提出的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定義的辯證法完全不同,後者多是出於自詡,這裡不作贅述。

但如我們假設有一天(僅僅只是假設),人們又發現了在今天被認為組成我們這個宇宙的各星雲系以外的更新的宇宙世界,這種超宇宙世界的存在和運動規律又使我們得出新的結論。那時,站在新的時空點上,相對論又會因局限性而成為形而上學的了。但形而上學的絕不就是錯誤的。牛頓力學理論的正確性在人類幾百年的生產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驗證,它有它特定的認識和運用領域,在這個領域,它是辯證的,全面的認識事物的準確法則。任何認識離開它的特定領域或範圍都有可能出現謬誤,但卻不是確定錯誤的。

以上的比喻也許還不能全面地比較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相互關係,下面我們試用一個圖解來達此目的。

如圖所示,圖中心陰影部分是待認識的事物,事物外圍實線是認識層次或認識點或認識角度,最外層虛線部分表示暫時不可知部分,這一部分表示某一歷史時期人們認識以外的部分,同時也是這一時期人類認識力圖外延的部分。

我們以任何事物都與它的外部事物相聯繫為出發點,此圖於是可假設為一宇宙(認識的宇宙)。任何事物與外界各類各種事物的聯繫總有遠近之分或聯繫層次,直接與間接,聯繫角度等的不同。我們以圖為例,A為自然界中某一事物的最近點,站在此點,可謂是就事論事,典型的形而上學,因為它看不到任何外部事物。

B點則不同,它不但能看到該事物的全貌(這一點與A同),而且能看到A—B這一範圍內與該事物有聯繫的外界的全貌;B點於是相對A點是辯證的在認識事物。

但B點也有缺陷,因為它看不到B—C—D這一範圍內與事物聯繫的全貌,B相對C或D又成為形而上學的了。以此類推。我們認識事物應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不同的角度和提取相應的範圍來認識,而不一定拘泥於站在最高點以求把事物的全貌透視無遺,這樣我們反而會顧此失彼,對認識和解決問題無益。我們今天的學科分類,以及歐幾里德幾何學與非歐幾何學的分別運用;牛頓力學,相對論力學,量子論力學的分別運用,實際就是這一認識方法的直接體現。並且,過分追求最高點,又會進入如圖中的D—E範圍,進入暫時未知部分。這一部分沒有認識的根據,所有對事物的認識都是撲朔迷離的,從而又會陷人形而上學的泥潭。

所以,對任何事物採取的是辯證的方法還是形而上學的方法,只不過是相對的。辯證法不過是自詡比形而上學看得更寬更遠和全面,卻不知自己的頭上還大有天地。就是牛頓力學理論,在十七—十九世紀被看作科學的頂峰,因為它已站到了那個時代人類認識的頂點,到了二十世紀,又一個「洞穴」被識破以後,它就成為形而上學的了。

D點本來是一個時期的認識終點,但人類在認識D點以內各事物時,往往會涉及一個時期無法解釋的問題。按理此範圍已超出D點,在D—E範圍內。但人類的求知慾望會促使人們進行種種推理,去企圖預知D—E範圍的事物。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也是形而上學的,因為它沒有認識具體事物的確定的標準和依據,離開事物實質去認識事物,使假想懸在空中。但這種推理一般是運用已有的經驗,或者說是把已有的認識作為認識新世界的梯子和跳板,邏輯性也較強,現實中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這種方法對提出某種預見雖不准確,卻能對新的認識尋找到一定的方向與路徑,在人類認識史上也功績卓著。這是與前一類形而上學不同的另一類形而上學。而這一類形而上學也同時就是科學進軍的方向,是不斷使圖中虛線變為實線的惟一方法;它可能一時使人們的認識陷入迷途,但它卻同時又是使人類知識不斷擴展的惟一途徑。

於是,哲學中與辯證法對立的形而上學形成了兩部分或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它作就事論事講,作為專對某個別事物作精確討論講,作為一定認識範圍的理論來講(自然科學一般都採用這種方法);另一方面,它是以超經驗認識和超現實認識來推論新世界的方法,它是把未成現實的事物預先擺在我們面前的魔術師,是幻想家。科學研究和人類知識的開拓就歷來採取這種方式(當然,那些誇誇其談家們也多有採用此法的,「形而上學」一詞的貶斥之意,就是針對此類人物而用的)。

在相對性的形而上學與辯證法中,辯證法只是相對的形而上學的上一層認識。人們的認識最初都是從一個點上開始,從這個點的認識逐步向更寬的面上和更廣的空間擴展。任何一個點上的認識都是它下一個點的辯證認識,同時也是它上一個點的形而上學結論。知識的海洋是不能窮盡的;如果說形而上學是反科學的,應該批判的,那自然科學諸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它們都是採用的形而上學的方法,因為它們都只固執地局限在一個狹窄的範圍內,彼此沒有那麼明顯地或公開地聯繫起來,這些科學本身就逃脫不了反科學的罪名,因為它們逃脫不了「孤立」地看待和認識世界本來是緊密聯繫著的各事物的結論。

政治經濟學更逃脫不了這一罪名,因為「在溫和的政治經濟學中,從來就是田園詩占統治地位」(馬克思《資本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一卷第782頁),它連起碼的犯罪學都沒有包括在內,把「在真正的歷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殺戮,總之,暴力起著巨大的作用。」(同上書)這一點都沒有討論進去。這是典型的形而上學極端。而無產階級專政不正是一種巨大的暴力嗎?這種暴力對政治經濟學能起到甚麼作用?無產階級專政這種階級暴力理論在政治經濟學中又能佔據那一個篇章?(待續)

相關新聞
周曉輝:為何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不相融?
紫電:揭穿馬克思主義謊言
謝燕益:用一百字揭開馬克思主義的謬誤
大陸形成了「中共是邪教」的共識之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