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無德 夢中斷舌

作者 : 史鑒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沈約,南朝人,南齊東昏侯永元年間任司徒左長史。沈約左目重瞳,腰有紫痣,聰明過人,發明四聲譜,藏書二萬卷,是著名文人。

沈約自負高才,渴望榮華。他與蕭衍原來是老朋友,蕭衍位極人臣後,不免做起了皇帝夢。沈約揣摩到蕭衍的心思,想博取榮華的機會來了。

一天,沈約旁敲側擊,蕭衍默不作聲。沈約不甘心。他日,沈約又進言說:「如今與古代風氣不同,再拿古風來期待萬事萬物太迂腐了。朝廷攀附您的士大夫,都希望能為您建尺寸之功(擁您稱帝),好永保富貴。如今田野牧童都知道齊國運數已終,何況變天的徵兆自永元年以來尤其明顯,有預言說『行中水,作天子』,說的再明白不過了。天心不可違,人情不可失啊。」蕭衍說:「我剛剛考慮。」

沈約說:「您剛剛起兵平亂的時候應該考慮。如今您王業已成,還考慮甚麼?以前武王伐紂,剛入境人們便稱之為『吾君』,武王不違人意,也不多想,就接受了。您抵達京師已經這麼久,比起周武王真是太遲了。如果您不早定大業,使眾望有歸,倘若一人捷足先登,您便威望有損。何況人非金石,不會一直對您忠心耿耿,時事變化難以預料。您眼前的權力,豈能傳給後世子孫?如果天子回到京城,公卿各就其位,那時君臣名分已定,誰也不再起異心。那時候,天子明察於上,眾臣盡忠於下,還有誰會跟您做亂臣賊子?」沈約三寸不爛之舌說的蕭衍怦然心動。

沈約告辭後,蕭衍又召范雲商議,范雲也主張稱帝。蕭衍說:「真是智者不謀而合,你明早叫沈約一起來。」范雲出去告訴沈約,沈約騙他說:「你一定要等我一起進去。」范雲答應了。誰知第二天沈約早早一個人進去,蕭衍就命令他起草禪位詔書。沈約詭秘一笑,掏出懷中起草好的詔書和人事安排,蕭衍一字不改,就這麼定了。

不久范雲來到殿門,在外面徘徊,說:「怪事怪事」。沈約出來後,范雲忙問:「怎麼安排?」沈約舉手向左(表示虛左相待,給你留了個好位置),范雲笑道:「不負我望。」蕭衍後來說:「我起兵三年,諸將功勞實在不少,但幫我成就帝業的,還得數沈約、范雲兩人。」從此沈約飛黃騰達。

沈約於是有當宰相的志向,輿論也認為沈約是塊當宰相的料。可梁武帝蕭衍始終不用沈約。沈約於是請求外出為封疆大吏,梁武帝也不准。沈約撈不到實權,竟吃不好睡不好,害起病來,寫信給朋友徐勉說:「我每經過幾十天一百天,腰帶就經常要移孔;我用手握臂圍,大概每月小半分。」

徐勉跟梁武帝說情,請給予沈約宰相的待遇,梁武帝竟然也不肯,只增加了沈約的樂隊而已。沈約心灰意冷,為官十多年,未嘗舉薦甚麼人才;大家討論政事得失,他也不提甚麼意見,完全在混日子。

梁武帝之前與張稷有怨,因為梁武帝酒後譏誚張稷弒主,張稷回敬梁武帝篡位。張稷死後,梁武帝就跟沈約說起這事。沈約說:「張稷因此由左僕射出作邊州刺史。已經過去的事,還提它幹甚麼。」

梁武帝以為沈約在罵他是昏君,怒罵沈約:「你說這種話,是忠臣嗎?!」起駕返回後宮。沈約嚇的失魂落魄,沒有發覺梁武帝已經起身離去,還獃獃坐著。後來沈約恍恍惚惚回到家,還沒到床上,沈約就一屁股坐在門下,於是一病不起。

病中,沈約夢見被梁武帝篡位的齊和帝揮劍斬斷自己的舌頭。召能看見鬼神的巫師來看,巫師說的情況和夢裡一樣。沈約趕緊叫道士寫赤章上奏天庭,稱禪代的事,是梁武帝的意思,不關自己的事。偏偏梁武帝派黃穆之探病,黃穆之趁機東遊西逛,晚上才回宮,沒有馬上告訴梁武帝。

他怕梁武帝問罪,就把沈約向天庭上奏赤章的事捅出來,又把沈約以前的過失統統翻出來。梁武帝大怒,派宦官幾次三番登門譴責沈約,說明明是你唆使的,怎麼推到我頭上?

沈約嚇得一命嗚呼。梁代齊本是天意,但沈約其心可誅。 @

(據《南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扶桑擁有不少雅號,如朱槿、赤槿、日及、宋槿、照殿紅、二紅花等, 幾乎終年花開滿枝,紅花綠葉相配,顯得特別鮮艷照人, 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極具代表性的花卉。
  • 晴耕雨讀」一語融會了三國時期一代高人諸葛亮的心血與人生智慧。在中國古代,農人們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下雨天大家用來休閒,有志向的人則用來閱讀詩書。幼時我在鄉村偶爾也有看到冒雨耕作的人,在大雨滂沱之中施肥除草,但我總覺得那樣的做法是逆天而行,得不償失。
  • (shown)走進桃花林, 將世俗的塵囂拋諸腦後, 沉浸在如詩如幻的仙境裏,夫復何求?
  • 起漢唐大帝國,中華人無不豪情滿懷。
  • 謙虛、忍耐其實是一種修養,是一種智慧,也是古人做人的必要之法。
  • 時想想人生真像是一部電影,在演繹的過程中,又會不斷地產生額外的花絮。
  •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範…
  • 社會教化隨祭祀儀式的完成而完成,這也成為中華文明在民間的主要傳承形式之一,不僅在於其對經典文明的代代傳承;更在於其能夠滲透到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人們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頓。
  • 國時,魏國的法律規定:不許隨便打獵,違者嚴厲懲處。
  • 熹字元晦,號晦庵、考亭先生,南宋時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十九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力主抗金,恤民省賦,不畏權貴。他學識淵博,對儒學、史學、文學、佛學、道學等都有研究,著作頗豐,以弘揚道統思想為己任,強化「三綱五常」,一生熱心於教育,無論身在何地都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是孔子、孟子以來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稱朱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