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韓國國樂家黃秉冀 伽倻琴樂曲是精神解毒劑

文 ◎ 崔貞恩 攝影 ◎ 全宇
font print 人氣: 94
【字號】    
   標籤: tags: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和《田園交響曲》、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這些古典名曲都在伽倻琴名家黃秉冀手指尖上,作為伽倻琴協奏曲問世,擁有1500多年歷史的韓國傳統伽倻琴也由此被世界所認識。

韓國音樂界巨人黃秉冀曾任國立國樂管弦樂團的藝術總監,十幾歲開始就出入於國立國樂院,並向多位國樂名人學習彈奏伽倻琴。在大學講壇指導學生們彈奏伽倻琴的同時,在近80歲的高齡,至今仍不斷與東西方音樂家們進行交流,並進行各種嘗試,將西洋音樂的理念融入到伽倻琴演奏當中,開創了伽倻琴交響樂的理念。

早在1962年,黃秉冀創造了傳統古典音樂史上的第一首伽倻琴曲《叢林》,並周遊美國、日本、歐洲等國,舉辦伽倻琴演奏會,獲得好評。其後推出的協奏音樂作品揉合古典與現代,被列為獨創性作品。1974年至2001年,在梨花女子大學擔任教授職務。曾榮獲KBS傳統國樂最優秀獎(1957年)、韓國電影音樂獎(1974年)、中央文化大賞獎(1992年)、銀冠文化勛章獎(2002年)、湖巖賞獎(2003年)、大韓民國藝術員獎(2006年)、福岡亞洲文化獎大賞獎(2010年)。

黃秉冀在首爾西大門區北阿峴洞住宅接受採訪過程中,始終坦誠、平靜,他說「沒有憂愁、沒有計畫、沒有遺憾」,他說「現在」就很好。平靜淡然得太過於平靜了,彈奏伽倻琴60年,就會變得如此淡然嗎?

伽倻琴是宿命 一日不忘情

黃秉冀第一次接觸並學習彈奏伽倻琴是在1951年中學三年級時。

「像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的小提琴演奏實力都是專業水準,但是並沒影響他成為物理學家。我也會像愛因斯坦一樣學好功課。」少年黃秉冀為學習伽倻琴,舉愛因斯坦例子,說服了擔心影響他學業的父母,伽倻琴一直伴隨著他從中學、高中,直到畢業於首爾大學法學院。

「人們以為,畢業於首爾大學法學院的我,會因法學和音樂之間的選擇而煩惱,事實上,從讀大學開始,我幾乎就沒想過要成為法律界人士。之所以選擇法學院,只是因為喜歡法律的明確的理論體系。」

他在就讀中學、高中、大學時,每當放學後,就奔向國立國樂院,學習伽倻琴,從沒耽擱過一天。「只因為那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沒有任何條件……那時也從沒考慮要依靠伽倻琴為生。」

1959年,就在他從法學院畢業的那年,首爾大學首次設立了國樂科。他從法學院畢業的同時,就以國樂科講師開展了活動。並沒有想以音樂為職業的他,只任職四年後,在父親的推薦下,就在首爾明洞劇場擔任了經理職務。

也許是繼承了曾經從事過各種職業的父親的血脈,由於當時他的夢想是事業家,此後,他還先後經營了紀錄片(Documentary)電影公司和出版社,並在該領域贏得了具有商業手段的評價。雖然也有營業較好的時候,但最終結果也只是打平的程度。雖然他一直身在繁忙的社會生活中,但對於練習伽倻琴,卻從未耽擱過一天。

他說:「就在1950年我初次學習伽倻琴的時候,在全國每年銷售的伽倻琴只有10臺左右,但現在每年約銷售1萬臺。」

1974年赴任梨花女子大學教授開始,黃秉冀的思想徹底發生了變化。他決定在餘生只專心從事音樂。他在梨花女子大學任職期間作曲的《沉香舞》,曾在歐洲巡演期間場場贏得了觀眾起立鼓掌致意的大成功。此後他陸續推出了《絲綢路》、《迷宮》等名作,並以傳統(古典)音樂代表作曲家定位。

音樂家是由社會締造的,尊重藝術的社會風潮令他成為了國樂家。

融貫中西 跨界創作獲盛讚

「某天,他突然想:『美術和文學領域都能進行創造,為什麼音樂就只能演奏傳統(古典)樂曲?』於是自己開始了親自作曲和演奏。」

黃秉冀是在1962年,在首爾大學擔任伽倻琴講師期間,開始嘗試創作樂曲。由於當時在國樂領域不存在作曲的概念,因此根本沒有可供參考的資料。

他的第一個作品是從創意活躍的文學作品中獲得的靈感——是對傳統(古典)性較濃的抒情詩〈菊花旁〉進行配樂的歌曲。他突然萌生要創造伽倻琴演奏曲的念頭後,創作的第一個作品是《叢林(숲)》。三年後他在美國夏威夷發表了第一張唱片《來自韓國的音樂:伽倻琴(Music From Korea: The Kayakeum)》,是包含《叢林(숲)》和伽倻琴散調等在內的音樂專輯。

對於該專輯,美國評壇的反應,讓他很驚訝。美國音樂評論專業雜誌《HiFi/Stereo Review》當時盛讚:「黃秉冀彈奏的伽倻琴樂曲是高速(High-speed)時代現代人的精神解毒劑。」

「精神解毒劑」的評價,是他至今所獲並不輕易給予的最高讚美。

走訪慶州 回到新羅時代

由於憧憬嚮往歷史上的第一位伽倻琴作曲家——新羅的於勒,黃秉冀構思樂曲時,常將自己關在房間裡,幾天閉門不出,專心致力於音樂創作。構思樂曲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由於無形文化——音樂,在演奏的瞬間,就在空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因此,新羅音樂至今並沒有留下形態,但是新羅的陶瓷和瓷磚等有形文化財由於流傳到了現在,我是從中獲得的主題靈感。」

他還曾走訪慶州,遊覽已成為歷史遺址的新羅,並將從中獲得的靈感融入到了音樂製作中,如此創造出的作品就是《沉香舞》。

「人們常說的『傳統(古典)音樂』,大部分只限於朝鮮後期的音樂。現在的『傳統(古典)音樂』,也只不過是承襲了朝鮮末期的音樂家們的演奏而已。如果想創造出嶄新的音樂,就要破除朝鮮音樂的框框。」

創造新音樂的強烈慾望,令他回到了新羅時代。在西方音樂史上,也曾有浪漫的新一代作曲家們由於陶醉在古典和巴洛克式的音樂中,而進行跨界創作的事例。

他想像著自己是受新羅人的委託,在創造舞曲。然後他又構思可以滿足當時人們美學與價值的方法。那時他腦中浮現了「半跏思惟像」,經過苦思,終於他想像著佛像跳舞的姿勢,創作出了遠超自己想像的嶄新的音樂。」

沉香是印度「香」的名稱,該香被視為具有東方最高貴香氣,由於他是想像通過「絲綢之路」而傳入新羅的西域文化創作的「沉香舞」,因此,《沉香舞》中有多個具有異國情調的嶄新的伽倻琴彈奏法。

該樂曲在發表當時,曾令很多人感到困惑,但是逐漸成了國內外最頻繁演奏的樂曲之一。如今,不僅成了中學、高中學生們古典國樂比賽中的演奏曲目之一,也是國立國樂院在海外演出時的必奏曲目之一,以致還有人誤認為是從歷史流傳至今的古典樂曲。

他又從「天馬塚」(位於慶尚北道慶州市皇南洞味鄒王陵地區的新羅墳墓)的波斯玻璃酒杯中獲得靈感,創作了《絲綢路》。《絲綢路》是東西文化交流的象徵,同時還蘊含著新羅人具有像絲綢一樣的心靈的意思。他那具有傳統(古典)色調和不失異國情調的旋律,從《沉香舞》、《絲綢路》開始,繼續發展到了2001年的作品《哈馬丹》。

「《哈馬丹》是波斯古代城市的名稱,指現在的伊朗。哈馬丹的創作之根來自《沉香舞》。」聽著樂曲《哈馬丹》,就會聯想到波斯舞姬們跳舞的形象。

「最初進行作曲時,覺得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但是就如滴水穿石一樣,不可能的事情竟然實現了。」

慰藉靈魂 如純凈水般音樂

他並不追求有趣的音樂。「聽說已經故去的法頂和尚非常喜歡聽樂曲《絲綢路》,我很受感動,我就是要創造出像法頂和尚這樣的人,在深山冥想時傾聽的音樂,創造出能慰藉人類靈魂的、韓國獨有的、在韓國唯有黃秉冀能創造出的,如純凈水般的那種音樂。」

在國樂中,還沒有像「散調」一樣,可令國樂門外漢或外國人熱狂的音樂。散調不僅是伽倻琴獨奏曲,還被譽為是民俗樂曲的頂峰。

「我也曾創作出黃秉冀式散調,共70分鐘,是現存散調中時間最長的伽倻琴散調。但是散調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了。散調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的音樂作品,是由當時社會締造出的,儘管散調被列為是獨奏曲的最高形式,但是似乎已經到了成熟階段。因為伽倻琴散調不會成為駕駛員傾聽的音樂和智能手機時代的音樂。」

現在的生活就是幸福

黃秉冀能嫻熟的背誦孔子的《論語》,他最喜歡其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黃秉冀喜歡閱讀古文漢書,能嫻熟的背誦孔子的《論語》,他最喜歡其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攝於黃秉冀30歲。(黃秉冀個人主頁)

大提琴家Han-na Chang談起黃秉冀說:「我仰慕比任何人都具有古典音樂淵博知識的老師,並為了讓自己能成為會欣賞、珍惜其他流派音樂的真正的音樂家而努力。同時,我非常希望自己能擁有像老師一樣坦誠的品性和永無終止的好奇心。」

對於黃秉冀來說,朋友與年齡和音樂流派毫無關係。「事實上,我在喜歡音樂之前,更喜歡『沉默』,最喜歡寧靜,聽音樂時不能做其他任何事,只要音樂響起,就中斷其他事情,專心聽音樂;選購房屋時,也並不看重前景,而是以『寧靜』為主。」

也許因此他的書齋比山中寺廟還寧靜,忽然我很好奇他是否幸福。

他說:「我沒有想過自己是否幸福,只是生活而已,我是沒有任何計畫的人,只是在充實、快樂的生活,何必計畫呢?對於現在不應該進行策劃,而應視為是目的。就像觀賞庭院的美麗花卉時,對於花卉沒有任何目的一樣。

人們都有煩惱和憂愁,大都是因為過去和未來而煩惱,並非是現在,但是未來和過去實際上應不存在,只有現在。」◇

認識伽倻琴

伽倻琴(圖:原文轉載)

伽倻琴(가야금)是一種撥弦樂器,為朝鮮半島傳統樂器,從新羅時代流傳,已有1500多年歷史,相傳是嘉實王模仿唐朝樂器古箏製作而成。是在梧桐樹共鳴板插入明紬絲,製成的12根弦樂器,在每根弦下面都支有雁足,用手指彈奏,被利用於歌曲伴奏、伽倻琴散調、伽倻琴並唱等韓國音樂彈奏中。清雅柔和的音色,是當今最具大眾性的國樂器。

伽倻琴的主要素材是梧桐樹,利用在艱苦環境下生長出的梧桐樹,才會彈出好音質,在肥沃土地下生長的梧桐樹,並非是好材料,野生梧桐,特別是在石縫中乾枯死去的梧桐樹被視為最佳材料。這樣的梧桐顏色為棗木色。伽倻琴分為法琴和散調伽倻琴。法琴又稱正樂伽倻琴,法琴尾部呈現羊頭模樣,共鳴桶由原木構成。比法琴體積小的散調伽倻琴前部分為梧桐樹共鳴板,側面和後面則由其他木板製作而成。
 
–轉自新紀元周刊
本文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b5/322/11960.ht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只有優秀的演奏者,沒有好的聽眾,沒有任何意義。」韓國首位國際級指揮家金南鷹突破地點、環境的藩籬,締造音樂幸福感,感動聆聽者,將古典樂章傳遞普羅大眾,他說,藝術只有在共享時,才具可貴價值!
  • 被音樂雜誌譽為「華人國際藝術家之璀璨新星」,朱丹是一位活躍在國際舞台上才華橫溢的年輕小提琴家,他出生在中國北京。每年都應邀和世界各頂級樂團合作,並舉行獨奏音樂會。發行的諸多影音作品中包括去年和Christoph Eschenbach指揮大師在德國現場演奏的DVD ,還有與法國鋼琴大師Philippe Entremont錄製的CD等等。
  • (大紀元記者葉家伶台灣台北報導)橫跨影、歌、藝界的旅日明星翁倩玉,今日榮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的「學院榮譽藝術家」獎,肯定她在版畫創作及國際間藝術、文化交流的成就。翁倩玉也趁著父親節和父親一同分享殊榮。
  • 台灣國寶低音天王郭金發,半世紀的唱歌生涯,從17、8歲 一路唱到現在,唱過上百首經典歌曲,更以一首《燒肉粽》紅遍全臺街頭巷尾。演唱過上百首膾炙人口歌曲的郭金發,每一首經典歌曲都反應了歌迷生命中不同階段的故事。
  • 在長期的經濟蕭條中,交響樂能夠生存嗎?在藝術品質和商業盈利中,能做到熊掌與魚都兼得嗎?在保留陽春白雪的傳統曲目和創新的節目之間, 如何平衡新老觀眾的不同口味? 如何吸引年輕的觀眾而又不會失去原有的老觀眾?社交媒體給交響樂團帶來的是衝擊還是機會?交響樂能走出音樂廳,更廣泛地接觸到更多的觀眾嗎?諸如此類的問題再加上觀眾和營收的下滑,是今天美國和世界各地的交響樂團經理和藝術總監們所不得不面臨的挑戰。
  • (shown)修理、製作小提琴近30年,王聖哲是臺灣及亞洲地區小提琴界極負盛名的大師級人物。拉不出聲音的啞巴琴,在機場遭到堆高機壓過、甚至被吉普車碾過的小提琴,都能在他手上修復。修理、製作小提琴近30年,王聖哲是臺灣及亞洲地區小提琴界極負盛名的大師級人物。彷彿天意,他學拉琴、製琴的過程奇妙,步步巧安排……
  • 【大紀元10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麗榮新北市16日電)雲門舞集駐團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他今天說,從來沒想過跳舞有一天能披上十傑彩帶。
  • 中華民國「2012國家工藝成就獎」於10月24日公布本屆得獎者,第六屆國家工藝成就獎得獎者為錫藝工藝家陳萬能。17歲時父親過世,母親也在19歲時離開人世,當時又窮又苦的陳萬能並沒有放棄自己,不斷的研究技藝和創新想法,民國55年陳萬能嘗試錫器創新…
  • 【大紀元10月27日報導】(中央社布魯塞爾26日路透電)表彰對人權和思想自由貢獻的歐洲議會沙卡洛夫獎(Sakharov Prize),今天頒給伊朗一位人權律師和一位電影導演。兩人都因反抗伊朗領導階層,而被切斷與外面世界的聯繫。
  • 為什麼享有世界知名度的西方聲樂家願意從頭學唱中文歌?唱中文歌的感受和體會又是怎樣的?來自英國威爾士的知名聲樂家史蒂芬.穆藍意外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中文的發音方法最能使人的聲音達到自然美好的共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