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家庭收養的中國女孩尋根故事(一)

人氣 113

【大紀元2013年05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Nathalie Dieul、譚雅加拿大蒙特利爾報導)安‧卡里耶(Anne Carrier),26歲,人類學專業的在校學生。當安還是小女孩在中國的時候被家庭遺棄,一個魁北克家庭從中國的一家孤兒院收養了她。出生於中國,成長在魁北克,在這雙重背景下,安如何看待自己的族裔和文化歸屬呢?安向大紀元記者講述了她是如何在尋根的過程中找回自己的華裔認同感的故事。

第一部 童年

「我被收養的時候,文件上註明的是5歲。我到了加拿大後,替我檢查牙齒的醫生(對養父母)說:這個孩子的年齡應該比你們寫的要大2、3歲。所以當時我的實際年齡應該是7、8歲。」在蒙特利爾唐人街附近的一家中國茶坊裡,安回想自己記憶中兒時的經歷,娓娓道來。

安幼年時在中國,剛剛被魁北克的養父母領養時候的照片。後來她回憶說:「我被收養的時候,文件上註明的是5歲,我到了加拿大後,替我檢查牙齒的醫生說:這個孩子的年齡應該比你們寫的要大2、3歲。所以當時我的實際年齡應該是7、8歲。」(Anne Carrier提供)

幼年的安生活在中國南方的貴州省,她還記得自己在中國的名字叫圖雅(Tuya,音譯),她是從當地一家孤兒院被收養的。那麼,在收養她的魁北克夫婦來之前,小圖雅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我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了,但我還是記得我(在中國時)前後被轉送到過3個家庭。」

多年後,已經成年的安也在問自己,為甚麼自己會輾轉換過3個家庭,她為此做了不少研究,最後得出兩種可能性的結論:

「要麼就是我的(親生)父母想要個男孩,或者可能是他們已經有了個女兒,所以必須把我送走;還有一種可能,在中國,有相親的傳統(編註:安指的應該是『童養媳』),特別是在(落後的)農村地區,女孩一生下來,就有人把她買下來,等到5歲的時候,把她接到男方家裡。」如果是後一種情況,女孩就在男方家裡長大,直到適嫁的年齡,就和男方結婚。安說:「我還記得,我最後待的那個家裡,有一個男孩。」

安的腦海中至今還保留著最後這個家庭的一些記憶片段,例如那時她離開了農村來到城裡,每天的生活裡沒有寧靜,總是充滿了爭鬥,記憶中瀰漫著煙燻火燎的氣味,而晚上總是睡不好覺。

安回憶說:「接著有一天,我被遺棄到了大街上,那家人突然消失了。我也不知道在進孤兒院之前,我在街上流浪了多久。」

孤兒院的生活

一天清晨醒來,安發現自己在一家孤兒院裡,在那兒她總共呆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孤兒院的日子,對安來說,同樣不易。

貴州的山區當時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按照安的介紹,孤兒院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接收棄兒的「垃圾桶」,談不上有甚麼管理。而且,那裡的孩子們通常要幹許多活兒。她說:「我們都營養不良,經常有人生病,很多小孩性格都變得孤僻。」

孤兒院裡也充斥著暴力。安回憶她的養父母,來自魁北克的一對夫婦到孤兒院收養她的情形時說:「我母親沒有預料到,我的身上有燙傷,臉上、胳膊肘到處青一塊紫一塊的。」這對魁北克的夫婦,儘管事先已經對這家孤兒院的暴力行為有所耳聞,看到安的傷痕,還是感到震驚。

來到魁北克

「我在孤兒院裡沒有任何文件,我的父母替我決定了我的生日、我的年齡,整個重新造了一個身分。」

不僅僅是身分,魁北克養父母也重新給了小圖雅一個新的人生。

安於當年1月份的中旬來到了加拿大,她的新家在蒙特利爾東北900公里、位於北極地區一個叫「七島」(Sept-Iles)的小城,家裡有兩個哥哥,分別比安大上7、8歲。在這裡,安要學法語,要在一個全新的文化中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講到最初的一段適應期的困難,安說她的父母比她承受的還要多。這個中國來的小女孩並不信任她的新父母,儘管有時候她會緊緊擁抱他們,做出親熱的舉動,可轉瞬間又會變回冷漠、無動於衷的樣子。

到9月份小學開學的時候,安在魁北克已經幾個月了。那個年代,學校還沒有「歡迎班」一說。那是1991年,中國首次對加拿大人開放兒童收養的大門,安是第一批被收養的兒童之一。

開始的時候,安表現得很好鬥,喜歡打架;在溝通交流上,她也遇到重重困難,法語對她猶如天書。她回憶道:「可是,當我開始上學,我感覺很不錯,我學的很快,我也開始和別人交流,但有一天我父母對我說,你學得不夠快。」

現在回頭看看,安認為這帶給幼年的她另一種創傷:「除了作為被收養兒童的困擾外,人們又總是對我說:你已經比別人晚(慢)了。他們總讓我感覺,你和別人不一樣,我們需要解決你的問題。」

安的養父母對她有著很高的期望,他們給她請了保姆、老師,監護人,還有社會心理學家之類的人,給她做性格測試、分析她的好鬥性格,等等。

安盡力去理解和遵從養父母的意願,但她在學校的成績仍然表現平平。她說:「一般來說,領養外國孩子的父母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生活比較成功,因此他們也希望孩子成功,就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如果讓安給收養外國孩子的父母一些建議的話,安會說,對於初來乍到、面臨著語言障礙和新環境困擾的孩子,父母應該採取一些寬容的靈活度,不要像對正常孩子那樣嚴格要求。

然而,盡管有著這樣和那樣的困難經歷,安和養父母之間依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別是和媽媽的感情尤其親密。她說:「我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是那 種所有女孩都夢想擁有的,我的父親很細心,非常會關心人,給我很強的安全保護感。但我不得不承認,我和媽媽之間的關係更密切,我們在許多方面都很相像。」

在來到加拿大3年後,安的一家搬到了位於蒙特利爾南岸的Monteregie地區的一個叫St-Mathias村子,這裡離蒙特利爾只有40公里遠,安的一家生活在Richelieu河邊的一個農莊。這時候她的兩個哥哥已經離家,到Sherbrooke市(註: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個城市,在蒙特利爾以東130多公里。)上學去了。安和母親的關係更緊密了。

安在這裡從小學畢業了,她在小學結識了3個夥伴,Genevieve、Catherine和Johanne,直到今天她們還是好朋友。無論是在St-Mathias,還是在七島,安從沒感到過受歧視,「因為我從來沒有接觸過亞裔,我覺得自己和其他同齡女孩沒有甚麼區別。」

第一次到唐人街

安14歲的時候,第一次去了蒙特利爾的唐人街,這次經歷對安產生了不小的震動,「我完全驚呆了,噢,老天,那個女孩和我有點像,我第一次意識到我和別人(魁北克當地人)在相貌上的不同。我看看自己,看到我和她們(亞裔女孩)之間存在某種關聯。我感受到了一種啟示。」

但是很快,14歲的安從震動中恢復過來。在整個童年時期,安隨著父母到處旅行,在各地接觸過不少少數族裔,在七島生活的時候,當地也有一些印第安原住民,「有了這些經歷,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個觀念,那就是生理上的差異並不意味著你是另類的人。」

在唐人街,有種獨特的氣味喚起了安對幼年時中國的記憶,這種味道在別處沒有,「這種味道很特別,是蒸包子的味道,一種水蒸汽的味道。後來我回中國,一直都聞到這種味道,在空中飄蕩。」(待續)

據加拿大魁北克國際收養秘書處的數據顯示,從90年代初期到2012年,魁北克共收養了6,628個中國兒童。從1990年至1999年,有98%左右的被收養的中國兒童是女孩。

(責任編輯:顏永明)

相關新聞
美國人收養中國孩童數目減少
美夫婦賣豪宅 在福州領養26殘障兒
美夫婦領養台灣男童 母親節前夕圓滿達成
海外過新年 收養華童成中國文化大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