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心理分析理論在學生人際交往輔導中的運用

人氣 39
標籤:

美國心理學家愛利克 • 伯奈等人提出了交際心理分析理論 , 認為在我們每天都不可缺少的人際交往過程中 , 最為常見有三種典型的交際關係 , 在它們之中 , 不同程度地體現我們學校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失常現象。

1 、我不行 ── 你行關係。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自卑者與他人交際關係。它的特點是 : 交往的一方深深地感到自己是無能和愚笨的象徵。

2 、我行 ── 你不行關係。交往一方成了專橫跋扈 , 充滿著一種想像的優越感的人 , 這種人似乎充滿自信 , 其實很虛弱的。

3 、我不行 ── 你也不行關係。交往者一方自認為低能 , 同時也認為別人不比自己優越多少。他們通常抱定這樣一種生活態度 既不相信自己 , 也不崇拜他人。

  根據交際心理分析理論 , 結合年齡特點 , 筆者就小學生人際交往輔導的目標、內容和原則等方面談幾點心得 :

  一、人際交往輔導的目標和內容

1 、 「 我與自我 」 關係的輔導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 , 失常的交際行為根源在於交際者內心中的自我形象。因為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認識有明顯的偏差 , 就會使人產生不恰當的心理和行為的反應 : 要麼自負、自傲、目中無人 , 成績都是自己的功勞 , 失敗都是別人的過錯 要麼自卑、自責 , 害怕見人 , 一切過失都是自己的無能所致。為此 , 我們首先教育學生要正確地認識自我 , 悅納自我 , 建立 「 我好 」「 我能行 」 的良好自我意象。特別要悅納自我 , 在喜歡和欣賞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的同時 , 更重要的是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和短處 , 並非所有的缺點都能改變的 , 如身體的缺陷等等。當然 , 對於能改變的缺點則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它。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 我們主要開展了 「 我能行 」 、 「 優點轟炸 」 、 「 缺點轟炸 」 、 「 我是誰 」 、 「 兩面人 」 等 「 我好 」 系列活動 , 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 悅納自我。

2 、 「 我與他人 」 關係的輔導

  引導開展 「 你好 」 系列活動 , 對學生進行與同伴、老師、父母及其他成年人的交往輔導 , 處理好同伴關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 , 這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內容。如 「 別人進步我高興 」 、 「 被老師誤解時 」 、 「 爸爸 ( 媽媽 ) 錯了 」 、 「 誇誇我的同桌 」 等等。

  二、人際交往輔導的原則

1 、以無條件地尊重學生為前提的原則

  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多 , 有專家通過個案分析統計指出 :2/3 成人心理疾病產生於中小學時 , 而其根源在教師、家長。他們的所作所為 , 常常有意無意地挫傷了兒童那珍貴的自尊心。這類否定性的行為有時表現為口頭斥責 , 有時表現為體罰等。為此 , 我們教師要以無條件地尊重學生為前提的原則 , 真正把學生當成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來看待。只有這樣 , 我們才會同孩子一快玩耍、聊天、學習、散步、郊遊 , 才會寬容孩子的過失。從而 , 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助、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之中 , 這種和諧氣氛也正是進行人際輔導所必需的。

2 、以情感體驗為依托的原則

  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 , 許多道理學生往往倒背如流 ( 如尊重、孝敬父母 ), 但在交往中卻出現一些反常行為。因此 , 人際交往輔導中既要幫助學生建立對該內容的正確認知 , 更要促其內心的情感體驗。如進行 「 如何與殘疾人交往 」 的輔導中 , 我校一位教師就以情感體驗為切入口 , 組織學生進行 「 蒙眼寫字 」 、 「 單腳站立 」 、 「 用嘴翻書 」 活動 , 讓學生充分感受殘疾人生活之不易 , 從而引導他們尊重、同情殘疾人。又如在進行親子交往的輔導中 , 不僅以愛父母的情感為切入點 , 並且以此為依托 , 深切體驗轉變觀念 , 使親子之間的愛從子輩單純接受到雙向互動。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得到鍛煉 , 輔導老師又給學生留了一個不尋常的作業 晚上回家 , 為奔忙了一天的母親洗腳 , 並將體會與感想寫出來。一個小小的舉動 , 讓兩代人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可見 , 只有堅持以情感體驗為依托的原則 , 人際關係輔導才不會成為簡單的說教 , 才能讓學生終身受益。

3 、以 「 活動 」 為載體的原則

  人際交往輔導不能上成人際心理知識傳授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 應以 「 活動 」 為載體 , 以學生為中心 , 活動安排要體現趣味性 , 讓學生在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中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教育。

  如遊戲輔導 , 學生就非常喜歡。通過開展集體遊戲 , 解決共同存在的一些成長與發展問題。 「 認識你 , 記住我 」 、 「 生日接龍 」 、 「 玩交友撲克 」 、 「 雙人踩球遊戲 」 、 「 齊心協力站起來 」 、 「 運水 」 等都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心理遊戲。

  總之 , 正如伯奈所指出的 , 兒童時代養成的精神狀態 , 構成了成人的一個重要部分。它非但沒有隨著額頭上皺紋的增多 , 而被歲月所淹沒 , 反而隨著閱歷的複雜 , 交際的廣泛 , 無聲無息地放大著自己的形象。所以 , 作為基礎教育著一定要非常重視對兒童的人際交往的指導 , 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 , 形成正確的交際心態。只有這樣 , 才能使他們適應今後社會發展的要求 , 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心理健康的人。

文章來源:大學生家園www.dxsheng.com

相關新聞
黑客入侵美聯社推特  社交媒體風險升高
澳監管機構:不可過度相信社交媒體信息
日本社交舞代表:神韻舞蹈演員素質超凡
社交媒體執行長:每天上班要做的10件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