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清心:雲南還有7500個知青孩子無人認領

人氣 190

【大紀元2013年06月04日訊】「雲南還有7500個知青孩子無人認領」,這是一位剛從雲南西雙版納旅遊回來的朋友告訴我的。我當過雲南知青,卻是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不免震驚。朋友說,他在觀光西雙版納傣族村寨時,聽當地導遊說的,他聽後也是一愣,還特意核實了一下,導遊說,是領導在會上講的。

1995年有部電視連續劇《孽債》在上海播出,當時萬人空巷,說的就是雲南知青孩子無人認領千里尋親的故事。電視劇之所以引起轟動,是因為每個上海市家庭幾乎都有知青,去雲南的十萬知青裡,有近一半來自上海。

「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麼大,有沒有我的家?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餘的,爸爸呀,媽媽呀!能不能告訴我,這到底是為甚麼?」令人酸楚的歌聲,曾在上海灘上飄蕩了多年,《孽債》在十多年間重播多次。

1978年,上山下鄉十年後知青大返城。那時不少知青已是而立之年,開始在當地安家落戶。據統計,有近10%的知青在農村、農場結了婚。他們有人為愛情結婚;有人是因為挺不住那份苦,找個伴兒相依為命;有人因為看不到回城的希望,無奈之下走了這條路。

按當時知青返城的規定,已經分配工作的、結婚的知青不能走。於是乎,不符合條件的人,為了回城,絞盡腦汁創造回城的條件。那些有工作的知青,紛紛辭職。辭不了的,找來農場職工、街上居民頂替,總之要恢復自己知青身份。

結了婚的,鬧離婚。夫婦都是知青的還好辦些,雙方都想回城,好說好散,一張紙上蓋個章就離婚了。麻煩的是知青和當地人離婚的。一方死活要離,而另一方當地的漢子、婆娘大罵對方沒良心,結了婚,生了娃,連家都不要了,沒心肝的!連哭帶罵,尋死覓活,那也攔不住。不少上海知青娶了傣族姑娘,做了上門女婿,住進傣家竹樓。他們一年到頭有幹不完的農活,犁田、編篾、修補田埂,砍柴挑擔……這怎麼能和大上海生活相比?躺在竹樓裡,做夢想上海,所以多數人拋妻別子,孑然一身回去了。

知青返城高峰時,西雙版納農場五天有3000對知青夫婦登記離婚。婚姻狀況變了,但有孩子的事實改變不了,又沒有孩子回城的指標,所以孩子成了回城的纍贅。不允許帶孩子走,就只有把孩子送人,或者暫寄養在老鄉家裏,以後再說。要回去,孩子都得扔下。有的孩子還沒斷奶在襁褓中。那些母親們,選在夜里孩子睡熟了的時候,一步一回頭地哭著邁出家門的。

那一幕幾十年了,我們以為該領走的孩子們由父母都陸續認領走了,那批「孽債」早還完了。萬沒想到至今還有7500無人認領!孩子生了,父母就要撫養,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當時為不失時機返城,孩子暫時拜托他人照看,情有可原。但是後來隱姓埋名斷絕和養父母或撫養人的聯繫,就超出了為人之父、為人之母的底線。這難道就是毛澤東號召的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結果?

在上山下鄉運動中,那批非正常出生或非正常生活的知青子女,被人叫「孽債」,散落在傣族村落裡的居多。這是因為信奉小乘佛教的傣家人,當年收養了不少被遺棄的知青孩子。傣家人認為,孩子降生人世,是因為與父母有緣分,與佛祖有緣分。傣家人珍惜每個生命,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那時候沒有單位介紹信,醫院不管墮胎。常有偷吃禁果的知青,偷偷把孩子生下來,再悄悄放在森林裡傣家人經常出沒打獵、砍柴的路上,知道他們會抱回去收養,當然來不及抱走被蟒蛇、螞蟻吃掉的孩子也不少。

「孽債」,是那個年代的專有名詞,不僅令一代人痛苦,孩子、父母、祖父母,幾代人至今在吞嚥著苦果。孩子問:「爸爸呀,媽媽呀!能不能告訴我,這到底是為甚麼?」父母也問,這該怪我們嗎?到底是誰造的孽?誰欠下的債?歷盡十年,一百七十萬知青的一場上山下鄉運動過去四十年了,至今還是一個說不清的落幕詞。去年央視播了連續劇《知青》,當年的知青都不愛看,用腳投了票,說太假,在為毛漂白歷史。

知青的那段蹉跎歲月中,很多應該被記住的東西,沒有記錄下來,很多不該遺忘的東西,恰恰有意無意地被遺忘了。那7500個知青孩子,是不應該被遺忘的,儘管那是一代老知青不願揭開的傷疤,不堪回首的往事,甜酸苦辣,又說不清道不明,只得被深藏在記憶裡。真正的知青歷史,絕不是青春無悔,而是文革大災難中的一幕。恢復那些被剪裁掉的歷史,還原歷史的原貌,尋找真相,是我們每個知青,每個中國人的當務之急。

相關新聞
玉清心:誰說「青春無悔」?
玉清心:馬燈下的才女
真言:中國人應該明白的事--關於「上山下鄉」
大陸知青赴緬甸「解放全人類」命運淒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