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榮獲青天白日勳章的國軍名將(簡介)

人氣 3551

【大紀元2013年07月20日訊】2013年「七‧七抗戰」76週年前夕,一枚據稱是蔣介石生前佩戴的,背後刻有「特壹」字樣的「青天白日勳章」在香港一項拍賣會上以港幣720萬元成交,成為拍賣會上最高貴的物品。

香港拍賣公司斯賓克說,幾位專家鑒定這枚勳章為蔣公獨有的「特壹青天白日勳章」。(圖片由斯賓克香港提供))

台灣學者祝康明是《青天白日勳章》一書的作者和資深收藏家,他表示說,以港幣720萬元競到這枚勳章是「值得的」。據他披露,現在台灣應有近60枚青天白日勳章、香港有4枚、美國有幾十枚。

青天白日勳章是國軍中最著名的勳章,也是蔣中正生前最喜愛佩戴的勳章。圖為蔣委員長在抗戰期間。(網絡圖片)

青天白日勳章

保家衛國、抵禦外侮功勳卓著的人員,截止目前獲頒人數總共只有209人,其中192位是1949年前在大陸頒發。(網絡圖片)” title=”「青天白日勳章」頒授對象是保家衛國、抵禦外侮功勳卓著的人員,截止目前獲頒人數總共只有209人,其中192位是1949年前在大陸頒發。(網絡圖片)” width=”499″ height=”580″
class=”size-large wp-image-6720849″ /> 「青天白日勳章」頒授對象是保家衛國、抵禦外侮功勳卓著的人員,截止目前獲頒人數總共只有209人,其中192位是1949年前在大陸頒發。(網絡圖片)


蔣委員長為抗戰題詞:艱苦卓絕(網絡圖片)

「青天白日勳章」為中華民國的軍職勳章,青天白日代表中華民國,光芒象徵榮獲此勳章者有御辱克敵,使國家光輝四耀之意。

此勳章的頒授對象是保家衛國、抵禦外侮功勳卓著的人員。雖然其等級僅次於最高等級的「國光勳章」,但卻是國軍中最著名的勳章。截止目前獲頒人數總共只有209人,其中192位是1949年前在大陸頒發。

1945年全面抗戰勝利,有108人榮獲青天白日勳章。首位獲勳者為一級上將張學良,因在1929年「中東路事件積極抵抗蘇聯紅軍」。此外,還有4名外國將領獲得此勳章:美軍駐華司令史迪威,飛虎隊陳納德將軍,美軍駐華司令魏德邁(接替史迪威),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

台灣抗戰紀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蔣介石(右)、白崇禧、宋美齡(左)視察中國空軍。(視頻截圖)

抗戰期間,蔣介石(左)、白崇禧(右)在重慶檢閱新組建國軍。(網絡圖片)

1945年6月,蔣介石、白崇禧(戴白手套站立者)與中國遠征軍202師軍官在四川綦江合影。(網絡圖片)

抗戰勝利,蔣介石與部分國軍高級將領合影,第二排左起:雲南省警備司令關麟征,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國軍參謀總長何應欽,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第一戰區代司令長官胡宗南。 (視頻截圖)

以下為部份在大陸期間榮獲青天白日勳章的著名人物,獲勳時的軍銜職務及簡介:

(一)北伐統一中國

蔣中正(陸軍特級上將):國軍最高統帥蔣中正因完成北伐統一中國,1930年,國民政府頒發青天白日勳章給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在廣州誓師北伐,統帥八個軍總兵力近7萬人出征,討伐總兵力號稱約200萬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張作霖所部。1927年,中共在蘇共支持下,破壞北伐,企圖篡奪國民黨中央領導權並煽動策反北伐國軍(包括蔣中正嫡系黃埔第一軍)進行武裝叛亂。4月12日,蔣中正、白崇禧在上海清黨護國,圍剿中共勢力。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成立典禮,蔣總司令發表《奠都南京宣言》。8月,北伐國軍在龍潭戰役消滅撲向南京的孫傳芳「五省聯軍」十萬敵軍,11月平定第八軍軍長唐生智所部在兩湖的叛亂,唐部軍隊重歸南京國民政府。此後,寧漢復合,蔣總司令復職並宣佈繼續北伐。至1928年,北伐國軍攻佔河南後,北方閻錫山、馮玉祥所部加入國民革命軍,國軍重組為四個集團軍,總兵力發展到幾十萬,蔣介石兼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1928年12月29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歸順服從國民政府,蔣介石統帥國軍終於完成國父孫中山夢寐以求的北伐統一中國大業,從此全國飄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

蒋介石是国军唯一的特级上将,也是唯一因北伐而荣获青天白日勋章的国军将领。

(二)一‧二八淞滬抗戰

蔡廷鍇(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任十九路軍軍長兼副總指揮。1937年淞滬會戰。1939年桂南會戰任集團軍上將總司令。廣東人。
蔣光鼐(陸軍中將):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任十九路軍總指揮。廣東人。
區壽年(陸軍中將):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任第十九軍第78師師長。1938年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廣東人。
俞濟時(陸軍中將):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74軍軍長,1937年淞滬會戰,1938年武漢會戰。後任蔣中正侍衛長,36集團軍總司令。在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浙江人。
劉戡(陸軍中將追授加上將銜):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1948年,任中將軍長,在陝北圍剿共軍時英勇殉國成仁,追授加二級上將銜。湖南人。
張治中(陸軍中將):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1937年淞滬會戰,1939年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後任委員長待從室第一處主任。1945年晉陞二級上將。安徽人。

(三)長城抗戰

張自忠(追授陸軍二級上將):1935年長城抗戰。後在李宗仁指揮的第五戰區任第33集團軍中將總司令,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1940年5月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山東人。
宋哲元(追晉陸軍一級上將):軍團總指揮,1935年長城抗戰。1940年病逝。山東人。
關麟征(陸軍中將):1935年長城抗戰。52軍軍長,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抗戰勝利後任雲南省警備司令,1947年接替蔣介石出任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949年任第6任陸軍總司令,二級上將。後定居香港。陝西人。
黃傑(陸軍中將):1935年長城抗戰。1944年任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1953年在台灣晉陞陸軍二級上將,1960年晉陞一級上將。1969年任國防部長。湖南人。
劉汝明 (陸軍中將):1935年長城抗戰。中將軍長,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河北人。

(四)徐州會戰 台兒莊抗日首場大捷


1938年3月24日,「台兒莊大戰」決戰前夕,蔣中正、白崇禧、李宗仁(左)視察隴海前線合影。蔣中正當天離開,命令白崇禧留下,協助李宗仁指揮作戰。白崇禧冒著濃烈的硝煙,當天夜晚便親臨台兒莊戰地部署作戰,是唯一親臨台兒莊戰地的國軍最高級將領。(網路圖片)

孫連仲(陸軍二級上將):集團軍總司令,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後晉陞戰區司令長官,1942年晉陞陸軍二級上將。1943年常德會戰總指揮官。抗戰勝利後任保定綏靖公署主任,北平行轅副主任(主任為李宗仁),河北省政府主席。在台灣任總統府參軍長,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河北人。
湯恩伯(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集團軍總司令,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南口戰役,1944年湘西(芷江)會戰。1946年加二級上將銜,任兵團司令官。1947年,指揮孟良崮戰役。1949年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10月,保衛金門(古寧頭)戰役總指揮官。浙江人。
田鎮南(陸軍中將):中將軍長,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河南人。
馮安邦(陸軍中將):中將軍長,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山東人。
池峰城(陸軍中將):中將師長,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河北人。
王仲廉(陸軍少將):少將軍長,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安徽人。
黄樵松(陸軍少將):少将师長,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河南人。
张金照(陸軍少將):少将师長,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河南人。
吳鵬舉(陸軍少將):少將旅長,徐州會戰台兒莊戰役。河南人。

(五)全面抗戰勝利


1940年2月,白崇禧指揮國軍消滅日本鋼軍,第二度攻克崑崙關後,蔣中正自重慶飛抵柳州,與白崇禧(左一)、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左二)、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右二)、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右一)合影。(網路圖片)

白崇禧(陸軍一級上將):軍委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督戰指揮並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桂南會戰、三次長沙會戰、桂柳會戰。1938年兼任桂林行營主任,負責管轄指揮長江以南顧祝同第三戰區、張發奎第四戰區、薛岳第九戰區、余漢謀第七戰區的抗戰。抗戰勝利後任首任國防部長。1948年6月改任華中剿匪總司令、華中軍政長官。1949年8月,指揮國軍在湖南青樹坪戰役大敗林彪共軍。1926年出征北伐,任北伐國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國軍副參謀總長,行使參謀總長職權(參謀總長李濟深留守廣州);1927年兼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1928年兼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前敵總指揮。在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委。廣西人。
何應欽(陸軍一級上將):軍委會參謀總長,曾兼任軍政部部長,首任陸軍總司令。1944年獨山戰役和1945年湘西(芷江)會戰最高指揮官。抗戰勝利後任駐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1948年繼白崇禧之後,任第2任國防部長。1949年任行政院院長兼第4任國防部長。1926年出征北伐,任黃埔第一軍軍長;1927年任東路軍總指揮,後任第一路軍總指揮。在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委。貴州人。
李宗仁(陸軍一級上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與白崇禧共同指揮徐州會戰,獲得台兒莊戰役抗日首場大捷。隨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最高指揮官。1943年任漢中行營主任,負責管轄指揮蔣鼎文第一戰區、劉峙第五戰區、李品仙第十戰區的抗戰。抗戰勝利後任北平行營主任(華北最高軍政長官)。1948年任副總統,1949年任代總統。1926年出征北伐,任第七軍(鋼軍)軍長;1927年任第三路軍總指揮,1928年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廣西人。
閻錫山(陸軍一級上將):戰區司令長官,1937年太原會戰最高指揮官。1949年繼何應欽之後,出任行政院院長兼第5任國防部長。1928年開始參加北伐,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在台灣任總統府資政。山西人。
程潛(陸軍一級上將):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任天水行營主任,負責管轄指揮長江以北幾個戰區的抗戰。1940年起任軍委會副參謀總長。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26年出征北伐,任第六軍軍長。湖南人。
陳紹寬(海軍一級上將):海軍總司令。福建人。
馮玉祥(陸軍一級上將):抗戰時任軍委會委員。1937年任戰區司令長官,因部屬紛紛反對受其領導,被蔣介石撤職。1928年參加北伐,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河北人。

1959年11月,蔣中正率高級將領與陸海空三軍聯合參謀大學第八期畢業學員合影。
前排左起: 顧祝同、白崇禧、何應欽、陳誠(副總統)、蔣中正、美軍顧問、黃鎮球、黃傑、梁序昭、劉安祺。(網絡圖片)

陳誠(陸軍二級上將):軍委會軍政部部長,戰區司令長官,淞滬會戰總指揮官之一。1938年武漢會戰是抗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會戰,陳誠與白崇禧分別擔任南北兩個戰場的最高指揮官。1943年鄂西會戰最高指揮官。中國遠征軍首任總司令。抗戰勝利後任國軍參謀總長,海軍總司令。1947年晉陞一級上將,接替熊式輝出任東北行轅主任(東北最高軍政長官)。北伐1927年4‧12期間,在黃埔第一軍由團長晉陞師長。1949年1月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臺灣省警備總司令,後任行政院院長,副總統。浙江人。
顧祝同(陸軍二級上將):戰區司令長官,淞滬會戰方面軍總指揮官,此後主持江浙閩贛皖五省抗戰。1942年浙贛會戰總指揮官。1946年繼何應欽之後,出任第2任陸軍總司令,1948年繼陳誠之後任國軍參謀總長。北伐期間,1927年在黃埔第一軍任師長。1950年在台灣任第6任國防部長,1954年晉陞陸軍一級上將。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委。浙江人。
張發奎(陸軍二級上將):戰區司令長官,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方面軍總指揮官。1939年桂南會戰。1944年桂柳會戰,白崇禧做前期部署和指導,張發奎任總指揮官。1945年收復南寧、柳州及光復廣州戰役總指揮官。抗戰勝利後任廣州、香港、海南地區對日受降主官,廣州行營主任(華南最高軍政長官)。1949年出任第4任陸軍總司令、海南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後定居香港。1926年出征北伐,由師長晉陞第四軍(鐵軍)軍長,1927年4‧12前,晉陞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廣東人。
薛岳(陸軍二級上將):第9戰區司令長官,三次長沙會戰總指揮官,白崇禧指導監督。1938年武漢會戰方面軍總指揮官。1944年長衡會戰最高指揮官。抗戰勝利後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任廣東省政府主席、海南防衛總司令。北伐1927年4‧12前,在黃埔第一軍任師長。1953年在台灣晉陞一級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廣東人。
徐永昌(陸軍二級上將):軍委會軍令部部長。抗戰勝利後任陸軍大學校長,1948年繼何應欽之後任第3任國防部長。1952年在台灣晉陞陸軍一級上將,任總統府資政。江西人。
周至柔(陸軍二級上將):空軍總司令 。1951年在台灣晉陞陸軍一級上將,任國軍參謀總長。浙江人。
李品仙(陸軍二級上將):戰區司令長官,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1948年任華中剿匪副總司令、華中軍政副長官(長官白崇禧)。1926年出征北伐,在唐生智第八軍任師長。在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廣西人。
余漢謀(陸軍二級上將):戰區司令長官。1948年繼顧祝同之後,任第3任陸軍總司令, 1949年任廣州綏靖公署主任。1965年在台灣晉陞一級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廣東人。
蔣鼎文(陸軍二級上將):戰區司令長官。在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浙江人。
徐庭瑤(陸軍二級上將):國軍裝甲兵總司令。1933年古北口戰役。1939年桂南會戰任集團軍總司令。在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安徽人。
劉峙(陸軍二級上將):戰區副司令長官,1943年繼李宗仁之後,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48年任徐州剿匪總司令。1926年出征北伐,在黃埔第一軍任師長。在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江西人。
商震(陸軍二級上將):集團軍總司令,1939年後任戰區副司令長官。武漢會戰,第一次、第二次長沙會戰。1944年任中國駐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後定居日本。浙江人。
衛立煌(陸軍二級上將):戰區司令長官。1937年忻口戰役總指揮,41年晉南(中條山)會戰總指揮官之一。中國遠征軍代司令長官。1927年在黃埔第一軍任師長。安徽人。
傅作義(陸軍二級上將):戰區副司令長官,1940年五原戰役。山西人。

羅卓英(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18軍前軍長,1941年上高會戰總指揮官。1942年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1946年晉加陸軍上將銜,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兼廣東省保安司令。在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廣東人。
蕭毅肅(陸軍中將):淞滬會戰,1945滇西戰役。1943年任中國遠征軍參謀長,次年升任中國陸軍參謀長。1948年任國軍副參謀總長。1953年在台灣晉陞二級上將。四川人。
俞大維(陸軍中將):軍委會軍政部兵工署長,享受二級上將待遇,1944年任軍政部常務次長。1954年在台灣出任國防部長。浙江人。
楊森(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939年任集團軍總司令,兼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抗戰勝利後任重慶市市長,川陝甘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在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四川人。
胡宗南(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副司令長官。淞滬會戰,武漢會戰。1945年特加陸軍上將銜。在台灣任澎湖防衛司令官,1955年晉陞陸軍二級上將,1962年追晉一級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浙江人。
林蔚(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第一戰區參謀長,軍委會軍令部次長,1938年任桂林行營參謀長,後任委員長侍從室主任。1947年晉加陸軍上將銜,任國防部次長,後任國軍代參謀總長。在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浙江人。
錢大鈞(陸軍中將加上將銜):抗戰期間,任委員長侍從室第一處主任。1946年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在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顧問。江蘇人。
黃琪翔(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軍委會軍政部副部長,集團軍總司令,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1941年任戰區副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副總司令。1946年晉加陸軍上將銜,任駐德國軍事代表團團長。北伐1927年4‧12前,繼張發奎之後,升任第四軍(鐵軍)軍長。廣東人。

宋美齡(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籌建空軍,協助抗戰(唯一女性得主)。廣東人。
張群(軍委會重慶行營主任、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協助抗戰。四川人。

1946年,國共在東北四平第一次決戰。5月19日,首任國防部長白崇禧督戰國軍杜聿明部孫立人新一軍、廖耀湘新六軍、陳明仁七十一軍,大敗林彪共軍。5月24日,蔣介石蒞臨瀋陽視察,與東北國軍將領合影。前排左起: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白崇禧、蔣介石、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網絡圖片)

杜聿明(陸軍中將):1939年,白崇禧任桂南會戰最高指揮官,杜聿明率第5軍參加崑崙關攻堅戰。後任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征戰緬甸。後任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抗戰勝利後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1948年任徐州剿匪副總司令。陝西人。
戴安瀾(陸軍中將):第5軍200師中將師長。1939年桂南會戰崑崙關戰役,緬甸同古保衛戰,遠征緬甸英勇殉國。安徽人。
黃鎮球(陸軍中將):抗戰時任防空總監有功。1946年任後方勤務總司令和聯勤總司令。1951年在台灣晉陞陸軍二級上將,1954年任國防部副部長。1958年任首位台灣警備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1962年升為一級上將。廣東人。
李福林(陸軍中將):1938年,跟余漢謀合演反間計,破壞日軍陰謀,在廣東抗日有功,後定居香港。北伐前曾任建國粵軍第三軍軍長,廣州市長。北伐期間,1926年任第五軍軍長,與國軍參謀總長李濟深留守廣州。廣東人。
方先覺(陸軍中將):1944年衡陽保衛戰,後任集團軍副總司令。1953年在台灣任澎湖防衛副司令官。江蘇人。
孫元良(陸軍中將):淞滬會戰,1944年獨山戰役。到台灣後退役。四川人。
霍揆彰(陸軍中將): 54軍軍長,1942年任第20集團軍總司令。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緬北騰龍戰役。1953年在台灣病逝。湖南人。
廖耀湘(陸軍中將):第六軍軍長,緬北騰龍作戰。湖南人。
李仙洲(陸軍中將):中將軍長,28集團軍總司令,南口戰役,忻口戰役。山東人。
王耀武(陸軍中將):74軍軍長,1944年任第24集團軍中將總司令。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鄂西會戰,上高會戰,常德會戰。山東人。
宋希濂(陸軍中將):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滇西抗戰,1941年升任第11集團軍中將總司令。
鄭洞國(陸軍中將):中國遠征軍駐印副總指揮,緬北會戰騰龍戰役。湖南人。
吳奇偉(陸軍中將):1943年鄂西會戰,江防總司令。廣東人。


抗戰勝利後,首任國防部長白崇禧(左一)、徐永昌(左二)、何應欽(右一)視察參觀新軍訓練時與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右二)談笑風生。白崇禧、何應欽、徐永昌是抗戰軍委會三巨頭(另一人是陳誠),也是在大陸期間的前後三任國防部長。(網絡圖片)

孫立人(陸軍少將):1937年淞滬會戰,1944年參加遠征軍反攻緬北戰役。1946年,任新一軍軍長,在國防部長白崇禧督戰下,在東北大敗林彪共軍。1947年任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長官為杜聿明)。1949年9月任臺灣防衛司令,1950年任第8任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1951年晉陞陸軍二級上將。安徽人。
胡璉(陸軍少將):1943年鄂西會戰,死守石牌要塞。1946年任整編第十一師少將師長。 1947年參加山東剿共孟良崮戰役;年底,在國防部長白崇禧指揮下,在大別山圍剿劉鄧共軍。1948年晉陞中將,徐蚌會戰突圍。1949年10月金門(古寧頭)戰役,任兵團司令官。1952年,任金門防衛司令官,晉陞二級上將。1972年晉陞一級上將。陝西人。
王叔銘(空軍少將):1943年任空軍第3路司令官,後任空軍總司令部少將副總司令。1951年在台灣晉陞中將,1959年晉陞空軍一級上將,空軍總司令。1957年任國軍參謀總長。山東人。
葛先才(陸軍少將):武漢會戰,44年衡陽會戰。抗戰後晉陞中將師長,後到台灣。湖北人。
謝晉元(陸軍中校):1937年淞滬會戰,死守上海四行倉庫。廣東人。

(六)國共內戰時期

黃百韜(陸軍中將):兵團司令官,1948年豫東剿共,徐蚌會戰中壯烈殉國。廣東人。
陳慶坤(海軍中校):1949年拒絕跟隨長官投共,率領艦隊從南京衝出長江封鎖線。

陳明仁(陸軍中將):71軍軍長,1947年堅守四平,抗擊林彪共軍有功而獲勳。1949年任兵團司令官,8月在湖南長沙夥同一級上將程潛、一級上將唐生智、中將唐生明(唐生智胞弟)率數萬國軍叛變,投降林彪共軍。湖南人。
董其武(陸軍中將):35軍軍長,1946年,任綏遠省政府主席兼綏遠省保安司令,包頭防衛戰抵抗共軍有功而獲勳。1949年9月,叛變投共。山西人。

(註1:國軍出動兵力10萬人以上的大規模作戰,才稱為「會戰」。)

(註2:在大陸期間,國民黨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陸軍中將加二級上將銜的總人數控制在60人,一級上將現役人數限定9人,二級上將22人左右。在1946年7月開始正式執行退役制度以後,晉任陸軍中將加二級上將銜也殊非易事。)


(視頻:不朽的光榮—— 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 1945年8月,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時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採用白崇禧上將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迎來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視頻:1945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雙十國慶日,日軍在北平故宮投降: 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代表中國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北平十萬餘民眾與美、蘇、英、法代表觀禮,激動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勝利萬歲」,聲震屋瓦,響徹雲霄。)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19) 蔣中正不屈不撓 砥柱中流——
1938年,在中華民族和整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蔣中正以他個人超凡的毅力、勇氣與志節,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國脈如縷的八年浴血抗戰中苦苦支撐,砥柱中流,直到奪取最後勝利。)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14)徐州會戰(下) ——
1938年,血戰台兒莊,蔣中正親臨視察,白崇禧助李宗仁獲抗日首場大捷。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23)桂南會戰 ——
1939年,日機轟炸蔣中正故鄉,災民遍野,白崇禧論克敵制勝,指揮國軍消滅日本鋼軍,獲得崑崙關抗日首場攻堅戰大捷。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16)武漢會戰 (武漢保衛戰) —— 1938年6月,中日戰史上最大規模的會戰打響,白崇禧、陳誠分別擔任江北和江南戰場的最高指揮官,4個月共殲滅10萬餘日寇,從此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29 —— 歷史的血跡:
抗戰期間,國軍堅持敵後游擊戰,毛澤東和中共表面上擁護蔣委員長和國民政府抗日,背地裡對日軍游而不擊,破壞抗日,乘民族危難發展壯大中共實力。 )


(視頻: 抗戰期間誕生的歌曲,中華民國國軍軍歌《老兵》:
道不完南征北伐的往事 報國的心意就像一朵不凋零的鮮花

(責任編輯: 李明)

相關新聞
蔣介石曾明示白崇禧接棒 白常犯顏直諫
白先勇:白崇禧為何拒絕指揮國共大決戰?
白崇禧為何致蔣介石「亥敬」電並去台灣?
白崇禧東北戰局三妙策 蔣中正支持白申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