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國農民工留守兒童的悲慘生活

人氣 21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7月16日訊】(德國之聲報導)農民工以低廉的工資在城市裡務工,但他們的孩子卻不得不留在家鄉,在缺少家庭溫暖的環境下長大。

在廣西省大化瑤族自治縣的一個偏遠小村莊裡,40個孩子坐在學校課堂裡拿著破舊的書本在朗讀課文。這所小學一共有270名學生,他們中許多人的家都散佈在村莊附近的幽深山谷裡,從家到學校往往需要走上好幾個小時的山路。這裡的孩子幾乎週一到週五都不回家,倒也不完全是出於路途遙遠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家裏也沒有人照看他們。

12歲的羅東靜(音)告訴記者:「我爸媽去廣東打工了。他們在那裏做甚麼工作,在哪裏工作,我也不知道。」父母只有到了中國新年的時候才會回家過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她低聲地說:爸爸媽媽會給她買新褲子回來。

據估計,全中國一共有5,800萬兒童和小東靜一樣,在沒有父母呵護的環境下默默長大。大多數農民工不能把子女一同帶到他們打工的城市去,因為在那裏,他們被視為二等公民。由於嚴格的戶籍制度,民工子女無法在城市裡享受義務教育。所以他們只好留在家鄉。記者探訪的這個村莊,偏僻貧瘠,交通也不便利。孩子們都擠在學校狹小的宿舍裡居住。灰色的水泥牆,每個房間8張床,而每張床上要睡三到四個孩子。

校長陸立鵬(音)介紹道:「責任和壓力都很大。大部份家長都到外面去打工,孩子寄宿在學校。作為校長,第一要保障他們的安全,第二要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我要把他們象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好,才能對得起家鄉父老。……孩子們把我當父親一樣來看待,很聽話。」

學校成了孩子的家

課間休息時間,孩子們在窄小的校園裡玩耍。學校給孩子們提供了依靠,而這是他們在自己家中找不到的。中國的農民工子女從小就承受著巨大的情感和心理壓力。許多孩子在學業上遇到困難。家裏的祖父母往往無暇顧及孫子孫女的學習,因為他們自己也沒有上過幾天學,而且光是務農就夠他們忙活的了。

26歲的常亮(音)是一名臨時教師,在這裡工作兩年。他說:「這一帶的教育思想沒有提上來。要想督促他們學習都很難。比如說,當孩子回到家後,家長從來不督促他們學習。因為他們爸媽都沒有讀過書,不知道上學應該是甚麼樣子。」

這種現狀造成了普遍的教育落後:許多孩子早早就離開學校,加入了農民工大軍,到工廠裡去做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因為在這樣偏遠山村裡長大孩子,本來也找不到其它出路。非政府組織「野百合公益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黎敏蘭指出,許多這樣的孩子缺乏自信心。該組織對廣西貧困地區的孩子募捐,並組織社會福利項目。

黎敏蘭說:「我們現在關注學生,除了讓他們吃飽、穿暖之外,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所以我們機構除了組織兒童雞蛋計劃之外,還為他們提供心理教育和感恩教育。我們希望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目前的生活現狀,或者說如果成績好的話,以後甚至可以考上大學,到外面去工作生活。」

孩子缺的不光是營養,還有家庭的溫暖

不過,有時候也會遇到相當實際的問題。黎敏蘭發現,山區裡的孩子的個子明顯比城市同齡兒童小。他們雖然不至於餓肚子,但是營養很差。許多在家裏只能吃到玉米和一點蔬菜,很少能見到肉。野百合組織的兒童雞蛋計劃目前在廣西全省25所學校實施,讓每個孩子每天可以吃到一個雞蛋。孩子們都很開心。

13歲的盧小燕(音)告訴記者:「學校吃的好。在家裏只能吃到大米或者小米,但學校有雞蛋和肉吃。從去年開始,我每天都能吃到一個雞蛋。」

在學校宿舍裡,小東靜和同學們開始準備午睡了。每天中午,所有孩子都要休息兩個小時。學校對於他們來說,就是第二個家。儘管如此,孩子們還是缺少家庭的親密感情、缺乏父母親的愛。小東靜深深歎了一口氣之後說,她非常想念爸爸媽媽:「我想要一個大熊貓玩具,這樣我就可以抱著它睡覺。」

跟所有農民工子女一樣,小東靜最希望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像真正的家庭一樣。然而她自己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會是甚麼樣。

(責任編輯:李文慧)

相關新聞
福州上萬留守「洋娃娃」父母多為偷渡美國
河南汝州留守兒童挨凍上課
最堅強留守女童 廣西9歲女孩撐起整個家
7歲留守女孩照顧5歲弟 作業本寫滿想媽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