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中國為甚麼花這麼多錢在醫藥上面

人氣 10

【大紀元2013年07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中國存在一個醫藥問題。雖然大多數西方國家花費10-12%的醫療預算在醫藥上面,但是在中國這個數字高於40%。路透社7月26日的報導說,中國醫院收入的40%來自於開處方藥。調查發現,在中國陝西省購買外國原裝品牌藥物是參考價格的11倍,而新德里的藥物價格為參考價格的五倍之內。中國某些藥物的價格高於韓國和台灣。這種不平等是北京打壓這個行業的一個核心原因。

葛蘭素宣佈將在中國降價

路透社報導說,在賄賂醜聞之後,本週葛蘭素史克承諾讓它在中國的藥物更加能夠負擔得起,這可能是中共當局開始解決高藥價問題的一個契機。

英國最大的製藥商沒有給出有關價格削減規模的細節,但是考察它對於其他新興市場的優惠價格暗示,有可能某些藥品的減價可達三分之一或更多。其他製藥商可能將不得不跟進。

「四名高管被逮捕,公司本身可能從上到下被罰款,他們不得不削減價格。」一名行業內資深高管說。

「這將發出一個信號給行業內的其他玩家,價格應該下調。」

中共警察已經拘捕了四名中國葛蘭素史克高管,指控製藥商輸送了30億元給旅行社以方便賄賂醫生和官員以擴大銷售和提高藥物價格。

葛蘭素史克的競爭者當中沒有一個說他們將削減價格,路透社接觸的幾個大型藥物公司迄今拒絕評論。

但是本月有一個先例。在北京啟動調查可能的價格壟斷和反競爭行為之後,雀巢公司帶動其他在華外國奶粉製造商削減價格。

同時,大權在握的國家發改委說,它在審查60家國內和國際製藥公司的價格。

「中共政府從來不會無緣無故的做任何事。部份原因是中共可能在使用這些調查來清掃系統並且推動價格下降。」Shearman & Sterling律師事務所的Philip Urofsky說。他先前就職於美國司法部並介入涉及外國腐敗做法法案的案件。

外國藥的大幅溢價

路透社報導引述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全球衛生教授,前世衛組織醫藥政策主任Hans Hogerzeil說:「在中國,一個非常高的比例的醫療費用是花費在醫藥上面。這反映出過度消費(藥物)和高價格。」

就像在許多新興市場那樣,在中國對西方藥物有強大的需求,在一個病人常常擔憂假冒偽劣藥物的環境下,外國品牌提供了質量保證。因此,它們可以大幅溢價,即使它們不再受到專利保護。

位於荷蘭的醫療國際行動組織(HAI)收集的數據顯示,溢價的幅度有多大。

HAI發現在去年中國的陝西省,西方製藥公司的原裝品牌藥物的價格,不論在公立醫院還是私立醫院,大約是國際參考價格的11倍,參考價格是由美國獨立團體「醫療科學管理」計算出來。

跟其他市場確切的比較是困難的,但是在印度新德里的一份調查發現,私立醫院的病人購買原裝品牌藥物的價錢遠遠低於中國,位於參考價格的5倍之內。

中共政府也面臨著批評說,中國一些藥物的價格高於韓國和台灣,它們都是發達國家。

「你必須質疑,為甚麼中共政府在用高價購買已經專利過期的原裝品牌藥物。顯然,如果他們僅僅採購低價格的,質量有保證的通用名藥物(非專利藥物),他們可以治療遠遠更多的病人。而無需提高花費。」HAI全球價格協調人Margaret Ewen說。

便宜產品可以銷售更多

路透社報導說,葛蘭素史克在新興市場的降價創下記錄。

在印度尼西亞,葛蘭素史克已經削減它的最暢銷肺病藥物舒利迭(Seretide)一半價格,它的抗生素安奇(Augmentin)在巴西的價格也被砍掉一半。

新藥也有減價的。在俄國用於前列腺增生的適尿通(Avodart)削減了三分之一的價格,在印度用於治療癌症的Tykerb價格也有類似的優惠。

所有這些價格削減都基於便宜的產品將會銷量更好的預期—葛蘭素史克說這種策略獲得回報。

葛蘭素史克總裁Witty週三說,分級定價在中國「可能同樣是重要的」。

Konus資本公司新興市場醫療保健和全球生物技術董事總經理Jason Mann說,葛蘭素史克可能平均削減價格5-10%。

但是他質疑,是否其他大型製藥商將立刻跟進,因為他們在中國都銷售不同的藥物,可能不跟葛蘭素史克直接競爭。

醫院收入嚴重依賴處方藥

許多國際衛生專家將歡迎把分級定價作為遏制中國衛生系統壓力的一種方式。中國的醫院的收入的40%來自於開處方藥,給予醫生動力來使用昂貴的產品和製造一個肥沃的腐敗溫床。

2011年發佈的最新一期的世衛組織醫藥狀況報告說,在中國,「即使在最基層的醫療機構,病人都經常被開出不必要的和昂貴的藥物。」

結果,醫藥佔據將近一半或43%的中國醫療總費用,世衛組織說。

相關新聞
藥品價格居高不下 原來藥廠廣告費是研發費兩三倍
廣東官方稱將處罰哄抬抗病毒藥品價格的商家
意大利藥品價格歐洲獨高引起消費團體關切
澳洲政府放棄降低藥品價格競選承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