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妥善治療腸道疾病 「腸治久安」非夢事

人氣: 23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7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腸子是人體消化系統重要的一員,但一些民眾深受「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所苦,這是一種慢性的腸道發炎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CD)兩種,好發於20~35歲的青壯年族群。

成因至今不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林敬斌說,發炎性腸道疾病至今成因不明,但多認為與西化飲食與生活習慣有關,近年在已開發國家發生率逐漸提高。由於腸道慢性發炎、潰瘍,導致患者長期反覆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貧血、營養不良等,許多患者發作時,頻頻跑廁所,甚至需要包尿片,嚴重者可能因腸穿孔、狹窄、瘻管等併發症開刀切腸。

確診耗時多 身心受折磨
由於民眾對此疾病的瞭解太少,因此從發病到確診,常耗費不少時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周仁偉說,以克隆氏症為例,早期症狀不典型,盡管反覆發作、不易緩解,雖然就診率高,但患者多不知該看哪一科,其他內科醫師對這類疾病也較為陌生,使得患者從就醫到確診耗費多時,患者身心飽受折磨。臨床不少患者被誤診為盲腸(闌尾)炎、腸胃炎、大腸急躁症等,也有許多病患從急診室直接被推到開刀房,一次又一次地切除大腸發炎部位,才發現無法根治。

周仁偉說明,若從內視鏡觀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局部或整個腸道呈現紅腫糜爛或表淺潰瘍;克隆氏症患者腸道內可見跳躍式潰瘍病灶,腸子從表層到深層發炎,嚴重時腸壁會產生看似長滿鵝卵石,嚴重有狹窄、潰瘍、穿孔、瘻管等情況。

周仁偉提出,曾收治一名患者,體重在半年內從100公斤掉到80公斤,患者原本以為體重減輕比較健康,但常伴隨不明原因腹痛及腹瀉,四處求醫均被診斷為大腸急躁症,最後透過小腸鏡檢查,才確診為克隆氏症。

由於大腸急躁症則不會造成腸道發炎、潰瘍,也不會有腸阻塞或瘻管等嚴重腸道破壞。腸躁症患者做大腸鏡檢查,腸道並無異常,腸躁症患者通常較少有血便、貧血、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周仁偉提醒,若半年內沒有刻意減肥或飲食改變情況下,體重減少超過一成,或是有長期腹瀉、腹痛、血便、發燒,貧血或體重減輕等症狀,病況時好時壞,就應尋求胃腸科醫師診治。

影響社交、學業與工作
林敬斌說,患者長期慢性腹瀉等症狀,不但身心嚴重受影響,社交也易退縮,更影響工作、學業與社交。歐洲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協會(European Federation of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ion,ECCFA)於2010年11月至2011年8月間,針對歐洲27國,逾6000多位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病患進行的調查顯示,18%患者在發病逾5年後才被確診,40%患者因病而不敢追求親密關係,52%患者學業受影響,40%患者在過去一年內曾工作請假逾10天,更有高達27%患者工作請假逾25天。

內科治療 妥善控制病情
周仁偉說,由於克隆氏症患者切除腸道後,仍會復發,不但無法根治疾病,還可能造成短腸症,除非是特殊病況,建議此類病患應優先採取內科治療。內科治療能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目前使用藥物包含水楊酸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抗生素、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透過這些藥物,患者能妥善控制病情,仍可如同一般人享受美食,交友、學業、工作也可回到正軌,重拾快樂人生;對於中度至重度患者,若內科治療無效,仍有生物製劑、手術等其他治療選擇。

周仁偉提醒,雖然高纖飲食有益腸道健康,但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急性期食用高纖維食物,反易使病情加重,因此建議急性期應採低渣飲食,即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的飲食,如去筋、去皮肉類、精緻穀類、過濾的蔬果汁等易消化、少纖維的食物,以減少對發炎腸道的刺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