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壇宗匠:張可久

作者﹕林家玉
font print 人氣: 81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3年08月15日訊】
張可久,字小山,元代慶元(今浙江寧波)人。生卒年難以考究,僅知其約為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作曲家。一生懷才不遇,多次出任「路吏」等卑微職位,年過七十,仍任小吏,仕途坎坷。晚年隱居杭州,吟詠以終。畢生專寫散曲,不作雜劇,作品講求蘊藉,少用襯字,風格多樣但以雅正為主,是元曲「清麗派」代表作 家。元代前期的散曲本崇尚率真自然,後期因士人創作漸轉為清麗雅正。而張可久量多質精的作品,正是元代後期散曲成就的輝煌展現。

作品簡介

張可久於生前即已自編作品集,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三種印行於世,後人將其合編為《小山樂府》。今存小令八百五十五首,散套九篇,收錄於 《全元散曲》中。張可久所作散曲數量之多,為元人之冠。此外,他也擅於寫詩,作品收錄於《元詩選》,然其聞名於世者,仍以散曲為主。

【中呂】
賣花聲 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岸, 戰火曾燒赤壁山, 將軍空老玉門關。 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歎!

本曲前三句為「鼎足對」,烏江岸、赤壁山、玉門關,皆為顏色字開頭的地名,而「刎」、「燒」、「老」也皆為動詞,三個場景雖為作者想像,但卻起到身臨其境 的美感,無暇的對仗也強烈突顯出三個事件所要表達的共同主題──自古以來的英雄豪傑,為了爭權力、奪天下,無不費盡心思,大動干戈,他們有的成功有的失 敗,在史書的記載上,都留下了屬於自己的故事。全曲至此,看似正歌頌璀璨的英雄人物,但張可久筆鋒一轉,寫下末三句──真正令讀書人感嘆的,並不是英雄人物的成敗,而是戰爭無情的摧殘,以及干戈不休下老百姓的痛苦,但懷才不遇的自己又能改變什麼呢?只好將這一切的感慨、同情與悲傷,都化作一聲聲的嘆息了。 此作品表面懷古,實則指出元朝讀書人社會地位低落,對於戰亂情事與民間疾苦只能搖首悲嘆,而無力改變的窘境。整首作品寄意深遠,情感真摯凝鍊,為元人小令中懷古佳作。

藝術成就與寫作特色

張可久的作品鍊句工整,對仗完美,以唯美典雅取代元曲樸實豪放的俚俗本色,並大量使用典故,引詩、詞文句入曲,脫離白描轉為雅正,為曲意增添清麗美感與豐 富性,華而不艷。元代高栻稱其作品「字字清殊」。明代賈仲明讚其「荊山玉,合浦珠,壓倒群儒」。明代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對他更是讚譽有加,因而張可久又 有「曲壇宗匠」之美譽。雖然在官場屢不得志,但其生前已在曲壇享有盛名。與喬吉並稱「元曲雙璧」,與張養浩並稱「二張」。

醉心山水的張可久

長久抑鬱不得志,張可久轉而寄情山水,任中敏《曲諧》卷二曾如此記載:「其人好遊,浙中名山水,足迹殆遍。」作品中處處可見其行旅的痕跡。而遊山玩水的地 點,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兩省,其他省份還有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陜西等。每到一處,心有所感,便創作散曲,紀錄下自己的心情與感想。徜徉在大 自然與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名勝古蹟中,張可久找到了心靈的寄託,豐富的旅行,不僅增廣了他的視野,也擴大了他的審美境界,更為後人留下了一篇篇精緻動人的 「小山散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拜馬融為師,馬融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大師,有學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級學生能夠聽到他親自講課。鄭玄和其他同學一樣,只能聽高級學生轉述老師講過的內容。即使這樣,鄭玄沒有因此懈怠或偷懶,依舊勤奮研讀,如此三年而不輟。
  • 蘇東坡命張二先把欠綢緞商的二萬錢連本帶利還了帳,然後將剩餘的錢給張二作本錢繼續做買賣。就這樣,一件難辦的案子被蘇東坡輕易的了結了。
  • 陶淵明的心境,猶如他的名作〈桃花源記〉一樣的高潔。他的真隱,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
  • 莊姜由於婚後無子,遭到冷落,生活並不快樂。衛莊公後來娶了陳國之女厲媯,再娶了厲姒的妹妹戴媯。衛莊公對莊姜的暴戾冷漠,讓美麗的莊姜在每一個漫漫的長夜裏,寒冷深宮,孤燈長伴。
  • 像許穆夫人這樣傑出的愛國女詩人,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出現在中華大地,說明中華人民的愛國思想,有著悠久的歷史。
  • 如同一夜暴富的土財主不能稱為貴族一樣,「彬彬三代」方可稱為世家,王陽明恰恰出生在這樣一個「精神貴族」的家庭。
  • 王守仁的爺爺--王天敘老爺子堅持認為,自己這個孫子將來必成大器,之後的歷史似乎也是要向後人宣示,王老爺子的那份淡泊,比起他狀元兒子那份對讀書登第的熱衷,要高明的多。
  • 自從十三歲那年生母去世,王守仁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更深刻了,生與死之間原來不過是一步之遙,世間的功名利祿似乎沒甚麼可追求的了,那麼,人生到底是為啥呢?
  • 有連格七天竹子的勁頭,對付「應試教育」自然不在話下,二十一歲這年,王守仁順利中了舉人。他注定一生都要與傳奇相伴,那次鄉試考場,半夜裡來了兩個巨人,穿著大紅大綠的衣服,自言自語的叨咕「三人好作事」,然後兩人就不見了,看到這一幕的人吃了一驚,卻不明所以。
  •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樣的「領袖」身邊,自然不是甚麼好人能呆住的地方,於是,繼王振之後,又一個禍國殃民的「著名」太監--劉瑾登台亮相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