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分子反思 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萬青年十萬軍

我的抗日從軍行 1

作者:孫國棟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編語:作者簡介

孫國棟先生,著名歷史學家,一九二二年出生於廣州市,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今(2013)年6月26日辭世,享年91歲。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孫國棟先生就讀於重慶國立政治大学三年级,為響應國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毅然投筆從戎。其後奉調到缅甸戰場,服役於新一軍孫立人將軍麾下。

四九年大陸變色後,孫先生與夫人流亡至香港,於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治國史,為新亞研究所第一屆畢業生。1957年畢業後任教於新亞書院,繼錢穆教授「中國通史」課,歷任新亞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新亞書院文學院院長、新亞研究所所長,為唐宋史大家。一生以史論政,心繫家國,關注中國民主。他對六四學生運動積極參與聲援,每年堅持參加舊金山的六四紀念活動,不止一次受到中共勢力組織流氓暴力攻擊,仍毫不退縮。2013年8月17日,香港中大為他舉行追思會。「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最能體現其一生。

孫先生一生從未間斷對歷史的研究,學術研究之餘,他撰文改正時論對中國文化的誤解,指出今日反對中共的仁人志士,每每將中共之專制獨裁歸罪於中國的歷史文化,以為中國人應絕棄自己所有而全盤西化,這是因為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缺乏真切的認識。蓋人如不能以自身的歷史文化貞定自己,以立其本,則亦絕不真能吸收學習別人文化的長處。

他從歷史學的角度以及親身參與了抗日戰爭的經歷談抗戰,指出,「共產黨領導了抗日戰爭是違反事實」。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共有大小戰爭四萬幾千次。在戰場上犧牲的中國戰士達7百萬,抗日戰爭最關鍵的二十二次大會戰都由國民政府領導,尤以淞滬大會戰的戰略上的意義、殲敵之多以及其戰事的慘烈居20多次大會戰之首。

本文
一、從軍行

民國三十三年(公元一九四四年),我國的抗日戰爭已進入第七個年頭。中國經過七年艱苦的奮戰,正部署大反攻。日本敵軍則作生死存亡的最後一擊。他集中最大的兵力,攻陷長沙,奪取我國西南的重鎮,作為西進的屏障。然後,調集精銳部隊,取道廣西,經貴州,企圖攻陷我國戰時首都重慶。這是中日大戰後期最重要的時刻。中國國民政府為了改變世俗輕視當兵的觀念,激勵國人勇於救亡圖存的精神,於是發動「十萬知識青年從軍運動」。

我當時就讀於重慶國立政治大學三年級。政治大學在重慶對岸南溫泉市附近的小溫泉,小溫泉傍著一道美麗的花溪,花溪之旁有一條充滿古意的石板小路,步行約一小時就到南溫泉。花溪之美,我覺得比名揚國際的英國劍橋的劍河更勝。因為劍河雖然清雅,但不脫西方現代的景色,缺乏幽深古雅的氣質。而花溪之美,卻帶有東方深遂的詩境──一條曲逕通幽的石板古道,道邊傍著斑駁的山崖,崖壁攀滿老籐,從崖上掛下一條清瘦的小瀑布,水花煙雨迷濛。寒冬時,瀑布特別瘦長婀娜,宛似神女垂下一條腰帶。石板路要繞過瀑布下面的小水潭,然後宛延前行,路另一邊是清溪水,溪岸楊柳成行,柳條拂水,搖曳依依,柳樹之間種植桃樹,春來時,桃花開放,別有一番迷人的春意。

政治大學就建在花溪旁的一幅小平原上,背後是蒼蒼的小松崗。

政治大學採用軍事管理,學生依照軍隊的編制,全校是一大隊,下分多個中隊和小隊。我被編在第八中隊。每隊有教官和訓導員。教官負責處理學生的起居生活,訓導員負責處理學習生活,生活很有規律,每早六時聽號角起床,盥洗後參加升旗禮、早操,然後再聽號角入飯堂早餐。早餐後上課。午餐、晚餐都聽號角聲入膳堂。晚上在自修室做功課,每一自修室有一盞光亮的煤氣燈,但十時半便熄燈。自修室熄燈後,各人返宿舍,宿舍就建築在小山的山腰。宿舍內排滿雙層床。一間宿舍可容數十人。當時各省同學混住在一起,所以每晚十時半以後,宿舍最為熱鬧,南腔北調,爭爭吵吵,十分有趣。十一時半,熄燈號響,各人就寢。然後鴉雀無聲,祇聞鼾音了。

知識青年從軍運動醞釀於民國三十二年(公元一九四三年),但正式發動則在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十月,當時傳聞中央大學和朝陽法學院已有人參軍。政治大學欲領導潮流,訓導處乃鼓勵學生從軍,由訓導員召集小組開討論會,意欲找出一些能率先從軍的同學作表率,以造成風氣。我們第八中隊第一次小組討論會時,訓導先生希望一位姓謝的同學能帶動同學們從軍,因為謝君的學業成績最好,最為同學們所敬重。但謝君本人的從軍心意未定,熱情不足,不能打動人心,所以這次會議,情緒並不熱烈。但由這次會議,喚起了同學們對從軍問題的關注。過了幾天,情緒漸漸熱烈。有幾處學生壁報板上張貼了幾份當時《大公報》的社論,題目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文章非常動人。有人用紅墨水濃濃地把標題劃出來。又有人在這篇社論旁貼出幾篇報導抗戰事跡的短文,短文也很動人,與社論相配合。

我記得第一篇是描寫「淞滬會戰」的激烈戰況:當蘆溝橋戰事爆發後,日軍就近奪取了北平、天津,揚言三個月即可滅亡中國,警告世界各國勿干預。同時結集精銳部隊二十萬於八月十三日(奪天津後十二日)配合海、空軍從黃浦江突襲上海。日寇認為奪取上海後,即可輕易攻破南京,南京一破,中國必投降。中國國民政府為了打破日軍的狂言,決定在上海力戰三個月。乃調集三十萬戰士,力保上海,於是爆發驚動全球的「淞滬會戰」。雖然日軍的軍事裝備遠勝於我國,但我國戰士浴血奮戰,足在上海堅守了三個月,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當時戰況的激烈情形,日本國內報章用「血肉磨坊」四個字來形容。英國的軍事司令在上海租界觀戰說,從未見過如此激烈的戰鬥。到了十一月下旬,淞滬戰役已進行了三個月,日軍揚言已完全奪取上海。不料中國的謝晉元團長率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國國旗。日軍用飛機低飛掃射,欲擊墮中國國旗,八百壯士以血肉之軀冒死維護國旗於不墮。他們英勇壯烈的犧牲行為,各國報章爭相報導,引起全球驚嘆。

第二篇是報導「徐州會戰」前夕的戰況。徐州北面滕縣的守軍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將軍率領全師官兵死守滕縣以阻撓日軍前進,使徐州有時間部署軍事,當時戰爭極慘烈,至一二二師全體官兵壯烈殉國,結果,徐州的軍事部署得以完成,換來抗戰史上中國在台兒莊大捷的輝煌戰蹟。

第三篇報導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雙十節」,英美兩國正式宣佈放棄在華特權,作為對中國「雙十國慶」賀禮的經過。這篇文章指出自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件之後,中、英、美成為抗日的盟國。日本從中國戰場抽調一部份兵力入侵太平洋,轉瞬間即擊潰英、美在太平洋的勢力。英、美兩國然後知中國抗戰所面對的艱難和獲得優良戰果之不易。當時英、美兩國在太平洋的戰事節節失利,士氣低沉,賴中國戰場上有長沙第三次大捷,殲滅日軍數萬。(日軍攻長沙,曾經三次大敗,第四次方突破長沙防線)。然後英、美兩國的士氣重振。乃決定在中華民國三十一年「雙十國慶」宣佈放棄在華特權,以作為對中國「雙十國慶」的賀禮。消息傳來,中國舉國歡騰,認為中國能廢除百年不平等條約,湔雪國恥,乃由戰士們的壯烈犧牲所獲取,戰士們真是雖死猶生。

這三篇報導,配合「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社論,使讀報的人熱血沸騰,不少同學為之激昂流涕。這時學生會在大操場上設了一個攤位,牆上用大字標出「知識青年從軍處」,在攤位桌上鋪著一張大白紙,讓志願從軍同學自動簽名。攤位旁置一面大鼓和擴聲器,擴聲器不停地播放抗戰歌曲。當有同學簽名從軍時,歌聲暫時停止,而鼓聲則大作,擴聲器反覆宣佈「某某系某年級某某某簽名從軍」。於是從軍問題成為全校師生討論的中心。有人讚成,也有人不贊成。無論贊成或不贊成,心裏總是沉重的。(待續)@

--轉自黃花崗雜誌第五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03年8月3日,現居住在美國舊金山灣區的原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新亞書院文學院長、著名的中國歷史學家和教育家孫國棟教授接受了《茶余飯后》的現場采訪,從歷史學的角度并以他親身參与了抗日戰爭的經歷与听眾談抗戰,和香港23條立法等問題。
  • 梁啟超——「我年輕時受知於兩位老前輩,一位是蔡元培先生,又一位便是梁任公啟超先生。」
  • 西澳奧數中心主任格雷格‧蓋博博士是一個勤奮又謙卑的數學家,他帶著學生締造了西澳的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歷史性的佳績,而且不居功,「我能看到的這些結果來自於其他人的影響,我只是帶他們再往前走了一點點。我覺得這是一個大家努力的結果...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說:耐心、毅力、勤奮和自信的美德,是一個好的數學家的真正定義。這四種素質不僅僅是學好數學的保證,也是自我發展的終身技巧,這是格雷格‧蓋博博士最珍視的,他也將此傳遞給了他的學生們。他的無私、謙卑和重視學生的態度,就像點燃熱焰的火花,很可能正是西澳能夠如此快速進步,並超越東部大省的真正原因所在。
  • 在美國成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倪海葉是在1991年於紐約林肯中心愛麗絲塔莉廳(Lincoln Center's Alice Tully Hall)的處女秀上嶄露頭角。她是著名的瑙姆堡國際大提琴比賽(Naumburg International Cello Competition)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等獎獲得者。她協奏曲生涯的一個巔峰是在美國十四個城市的巡迴演出,並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星期日早晨》(CBS Sunday Morning)電視節目跟蹤報導。4歲開始隨著音樂家母親學習小提琴迄今,熱愛古典音樂的倪海葉從未放鬆每天的練習。音樂讓她每天24小時,一周7天都保持振奮;音樂讓她整年忙碌,每週演奏4場音樂會,每年有一百多場,另有歐洲巡演和個人演出。「演出很多,但我很享受!」
  • 長期生活在中國的比利時神父雷震遠回憶抗戰時期的中國寫下《內在的敵人》這本書。美國前任總統胡佛推薦:雷震遠神父用他個人的經驗和觀察,寫出這篇悲慘動人的故事。在這本書裡揭露出共產主義在行動上及赤裸裸的恐怖的真相。我願向那些希望切實明瞭瀰漫在全世界上的這個魔鬼勢力的全國人士們,推薦這本書。魏德邁將軍推薦詞:這本書寫得最動人,是我看到關於寫中國的書籍中最有啟迪性的一本。
  • 來自比利時的天主教神父雷鎮遠,就在中國對日抗戰的漫天烽火中,堅持留在中國,留在信徒與中國的百姓中。整整八年的歲月,他與中華民族的命運同步,他的回憶錄以當時底層百姓的眼光,忠實地紀錄了那個時代真實的中國。
  • 張仰文縣長的信差黑夜裡到來,我曉得他在深夜時分送信給我一定是有些重大事件發生。信差的面部沒有什麼表情。但我卻極感不安,趕快撕開書信,在朦朧的光線下閱讀下去。 …安國縣,一個五萬人的縣城在沒有警察、沒有任何行政當局下是多麼地危險,尤其是日本軍隊離得這麼近,還有大批生人夾雜在難民群裡繼續湧來。
  • 金雅梅(Dr. Yamei Kin,1864~1934)又名韻梅,生於浙江寧波一個長老會牧師家庭,畢業於美國紐約醫院附屬女子醫科大學,中國第一位女留學生,第一所公立護士學校——北洋女醫學堂創辦人。
  • 【大紀元8月8日報導】(中央社雪梨8日法新電)澳洲二次世界大戰最偉大女英雄南希‧韋克(Nancy Wake)已在倫敦逝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