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資海外併購案交易接連停滯

【大紀元2013年08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程木蘭綜合報導)近幾年,中資集團頻頻在國際上高調收購大型資產,至去年底似乎到了高潮。但今年以來卻陸續傳出交易停滯。以致如今當中國的財團出現在競投會上,人們更多報以懷疑而非喝彩。也讓一些曾吹噓與潛在中國資本買家有密切關系的投資銀行家,對這類關係也不再那麽有自信。

例如,去年底一家財團同意支付48億美元購買美國國際集團(AIG)旗下的飛機租賃業務ILFC的控股權,創當時中資最大規模的並購交易,中外媒體大篇幅報導。如今買家已錯過了協議中幾個付款期限。據稱,原因是中資財團內部發生分歧。

今年7月,總部位於香港的博華資本(GCS Capital)收購德克夏銀行(Dexia)資產管理部門的3.8億歐元交易計畫泡湯,也因未能為收購付款。
再有,一家競購豪客比奇公司(Hawker Beechcraft)的中國企業最後未能籌到收購款,還極力要求拿回5000萬美元的違約保證金,但沒有成功。

這些併購失敗問題或許在於審批、融資或是競購價過高。如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曾對購買蘇格蘭皇家銀行(RBS)飛機租賃業務開出過最高競購價,比其他競購者高出2.4億美元,還推稱這一交易不可能審批成功。

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還曾兩次(而不是一次)虛報低價,競購淡馬錫(Temasek)出售的一家印度尼西亞銀行,最終該銀行被馬來亞銀行(Maybank)購得。

中資收購者多國企 文化、政治等因素是障礙

《金融時報》探討中資海外併購困境的報導中提到:現在看來,只有資金和野心是不夠的,儘管雇傭了包括說客和公共關係專家在內的顧問團,在看不見的方面,例如文化、政治等因素,都是障礙。

一個直接知悉上述AIG交易的人士稱,中資方的一個策略是用「西方的方式」來進行談判,採用西方顧問。但該案還是無疾而終。

據《紐約時報》去年底一篇報導援引中共官員說法中還透露,中共政府給中資企業施加很大壓力,要求它們尋求持有少數股份,而不是直接尋求購買全部控制權,這樣就可以利用外國在管理方面的專家資源。

不過,國際銀行業人士普遍認為,中資併購或收購少數股權的最大阻礙即是:很多外國公司對於接受一個中國合夥人懷有戒心,尤其是因為近五分之四的中國買方都是中共國有企業,剩下四分之一也往往與中共政府有牽連。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有時會讓有意收購的中資財團頭疼。該委員會對交易進行審查,確保它們不會危及美國國家安全利益。

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顧問Michael R. Wessel曾提過,一些潛在的中國收購者得充分考慮到,還需要做多少工作才能確保自己的投資能順利進行。

下一波海外收購潮之一:房地產

據報導,展望未來,中國下一波收購潮的參與者中可能會有更多民營企業,其中房地產項目最受矚目,而在美國則往往只是個簡單的手續問題。

美國西岸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宏絢表示:併購是最難以成功的海外投資方式。相比之下購買大樓要容易得多。民間企業自行集資,在買樓的過程中可以迅速調配資金,而且通常沒什麽政治問題。

收購房地產的吸引力還有一個不便明說的原因。中國投資者只要有足夠資金就能獲得一張臨時綠卡。而越來越多中國人在用錢開路離開中國。

(責任編輯:王樺)

相關新聞
美時尚零售商Express申請破產 將關百家門店
茶百道香港IPO 掛牌首日股價暴跌近4成
美醫保巨頭:黑客可能竊取了大量美國人數據
牛津經濟研究院:今年全球糧價預計降5.6%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