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天災幾覆中國大陸 中共聚齊歷代滅亡前十大徵兆

人氣 329

【大紀元2013年08月05日訊】步入2013的中國大陸,天災人禍密集爆發,令人目不暇接之餘,異相警醒世人:近日網絡熱傳一篇博文列舉「歷代王朝滅亡前十大徵兆」,民眾表示,中共亡黨徵兆全齊了,甚至比歷朝滅亡前的十大徵兆還要多。

2013大陸天災地圖 34省市區幾無倖免

2013年以來,大陸異象頻生,天災不斷。地震、暴雨、高溫、風雹、霧霾、沙塵暴等自然災害此起彼伏,接連不斷。災害波及範圍之廣,大陸的34個省市自治區幾無倖免。

2013年中國天災地圖(網絡圖片)

北京雷雨閃電 伴隨妖風

在7月最後一天,北京卻雷雨閃電、伴隨妖風,被民眾稱為「空氣中湧動著不安分的味道」;不少民眾和拍友用相機記錄了當時的景象,從圖片可見,劃破夜空的閃電如一條「火龍」,引起人們關注。外媒則以「七月『火龍』襲京」為題報導。
[[2]]

悶熱,潮濕,空氣中湧動著不安分的味道。 7月30日臨近午夜,一場強雷雨突至北京,伴隨妖風、雷電,戶外難行,短時滂沱,一道道閃電形如利爪,劃破夜空。 (網絡圖片)

新疆天降隕石 或有大事發生

7月31日凌晨兩點多,一顆隕石墜入新疆阿克陶縣蓋孜村,在一垃圾投放點砸出了一個直徑三米、深兩米多的大坑。隕石墜落所產生的巨響,驚醒了當時熟睡的村民。

古人認為天降隕石或地現奇石,是將有大事或社會動盪發生的先兆,且多為不祥之兆。

中共竊政以來,已經多次應驗了這一驚人預兆。1976年3月8日,吉林地區天降規模罕見的隕石雨,包括三顆大隕石與三千多塊小隕石,被稱為中共建政以來第一大隕石雨。同年,中共三巨頭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相繼死亡;7月28日唐山發生芮氏規模7.8級大地震,造成24萬餘人死亡。

43縣市7月超40℃ 53市縣極端高溫天氣

7月底,中國43個市縣氣溫超過了40攝氏度,53個市縣出現極端高溫天氣,各地中暑死亡案例頻傳,中共媒體報導,僅上海一地就有十多人被熱死。

8月1日,早上9點27分,上海中心氣象台再一次發佈高溫橙色預警信號說,「史上最熱7月」剛剛過去,「史上最熱8月上旬」可能今天開始了,預計未來10天申城仍將在高溫籠罩中,其中8月4至6日更可達40℃高溫。整個8月上旬都將開啟「燒烤」模式。

隨後,上海市氣象部門稱,35℃以上高溫屬災害性天氣,隨意發佈預報和警報已涉嫌違法。非法向社會發佈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的,由有關氣象主管機構按照許可權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併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江系老巢上海被封「魔都」 是最讓人逃離的城市榜首

上海是江澤民的老巢,也是江派至今權力的據點。近年來,「魔都」已成為某些人對上海的代稱。上海被日本作家「村松梢風」稱作「魔登都市」,並寫有《魔都》(小西書店,1924年)一書。書中對魔都上海的陰暗面,以及他對上海「放蕩形骸」的詳細情形,都做了如實描寫。港媒說:如今上海已不單止成「魔」,它還變得「妖」。

香港《東方日報》評論表示:有人這樣評價上海的「魔」:粽子大小的上海,物價貴得跟紐約似的,工資少得跟非洲似的,但一個個又都穿得明星似的,逛商場的人像看演唱會似的,房價飛漲跟愚人節似的,黃浦江上死豬好像拍恐怖片似的……

中國網上最近流傳一份中國「最令人想逃離的城市」名單。第一名就是上海,排名第二位的是北京。

四川

4月20日,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導致193人死亡,12,211人受傷,25人失蹤,45.8萬餘人轉移。受災人數達199萬,7.24萬餘間房屋倒塌,29.56萬餘間房屋損毀,117.33萬餘間房屋損壞,直接經濟損失851.71億元。

7月中旬,四川盆地出現罕見特大暴雨天氣,多地引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截至7月15日,該暴雨造成344.4萬人受災,68人死亡,179人失蹤。

甘肅

7月30日,甘肅省河西走廊自西向東方向突遭沙塵暴襲擊,大風夾雜黃沙撲面而來,整個地區瞬間被黃沙籠罩。樹木折斷,風雨交加,突襲的沙塵暴造成2人死亡。

河南

高溫排行榜第一的河南省,省會鄭州在31日迎來了41.9攝氏度的今夏高溫記錄。而7月31日晚,河南三門峽又突降冰雹,焦作修武遭9級以上風災,農作物大面積倒伏。8月1日,河南省鄭州、平頂山、商丘、周口、漯河、新鄉、商丘、濮陽、鶴壁、開封、南陽、焦作、新密、洛陽等多地發佈暴雨預警或雷電預警。

重慶

6月末7月初,重慶潼南、大足、永川、銅梁、合川等地區遭受大暴雨侵襲,導致近90萬人受災。7月末,重慶又迎來熱浪潮,截至7月29日,重慶以連續33天高溫數成為2013年省會城市高溫排行榜第二名。

浙江

浙江省先是遭受暴雨侵襲,又趕上全國熱浪潮,真可謂水深火熱。與酷熱天氣成為極大反差的是,8月1日下午,杭州又突然雷雨交加,白晝如夜,一場夾裹著冰雹的暴雨傾盆而下,最大的冰雹如葡萄。

與杭州相距不遠的寧波也在7月30日出現下雪天氣,引來民眾「六月飛霜,必有冤情」的議論。

湖北

高溫天氣,使得湖北省旱情嚴重。9座大型水庫和約900座小型水庫低於死水位,46座水庫乾涸、132條河溪斷流,旱區庫塘蓄水比常年同期少3至5成。

江蘇

全國熱浪亦波及到江蘇地區。截止到7月末,江蘇地區高溫已持續一個星期左右。7月29日,一輛運送鮮魚的貨車在江蘇鎮江市發生翻車,三萬斤活魚灑在炙熱的公路上,上演了公路路面火烤鮮魚的一幕。

山東

雖然近日全國大部份地區高溫持續不斷,但山東地區卻迎來了特大暴雨。7月25日至27日,雷電交加的強降雨天氣,導致山東省248.13萬人受災。災情涉及山東聊城、濱州、淄博等8個市的26個縣市區,農作物受災面積2293,134公頃,倒塌房屋1,761間。

安徽

六月末,安徽黃山市持續特大暴雨天氣,導致13.3萬人受災,4人死亡,2人失蹤。受災地區通訊、電力中斷,飲水亦受到影響。

天津

7月,天津連續多日被高溫「烤」驗,最高氣溫達37℃至38℃。

山西

7月31日,山西運城市夏縣狂風驟雨、雷電交加,風力達到8級,樹木被狂風連根拔起,大批途經麻雀被雷電劈死,鳥屍滿地。暴風雨並引發該縣城街道內澇,大量淤泥沖進街道。

吉林

吉林長春已經連續十幾天出現高溫多雨天氣。天氣悶熱,莊稼枯黃,果樹枯死,農民欲哭無淚。

湖南

截至7月30日,湖南長沙高溫天氣已經持續39天,打破了自1951年以來,長沙連續高溫日數最長24天的歷史紀錄。

遼寧

7月15日至16日,遼寧遭受強降雨侵襲,致國道101線阜新市阜蒙縣境內一座橋樑橋墩被沖毀、橋面坍塌,2台車輛失事,四人死亡。暴雨並導致遼寧150多個中、長途客運班次被迫停運。

黑龍江

7月中旬,黑龍江省饒河縣突降特大暴雨,並伴有短時冰雹。暴雨導致百餘民房進水,電力供應中斷。

福建

颱風「蘇力」導致福建驚濤駭浪,中南部受到嚴重災害,福州、泉州、寧德等市29個縣受災。

江西

颱風「蘇力」登陸期間,江西暴雨最為猛烈。截至7月15日,暴雨導致該省7市31個縣35.84萬人受災,另有2人死亡,1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3.53億元。

廣東

颱風「蘇力」導致廣東大部份地區遭受暴雨、特大暴雨侵襲。超過45萬人受災,其中3人死亡、2人失蹤。廣州市因暴雨出現城市內澇。梅州市山體滑坡222處,倒塌房屋960間,農作物受災面積7.254千公頃,經濟損失3.0166億元。

貴州

7月15日,貴州省七星關區鴨池鎮干堰塘村六組發生山體塌方,事故造成5人死亡,8人受傷,4台挖掘機和多人被埋。

雲南

7月18日至19日,雲南省會昆明普降大雨,一夜成「澤國」。暴雨導致3人死亡,6萬人受災,60餘間房屋倒塌,近千公頃農作物受災,交通系統近乎癱瘓,部份鄉鎮供電中斷、通訊困難。

陝西

7月初以來,陝西省延安遭受嚴重降雨災害。42人死亡,102.9萬人受災,7.8萬間窯洞房屋倒塌、嚴重受損。

內蒙古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6月30日遭受暴雨冰雹襲擊,8人死亡,1人失蹤。

青海

2月12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發生5.1級地震。

海南

海南4月便不斷出現極端高溫天氣。4月5日,海南白沙縣、澄邁縣、昌江縣、儋州市、海口市氣象台都發佈高溫橙色預警信號。

歷代王朝滅亡前十大徵兆 中共「全齊了」

近日網絡熱傳一篇博文列舉「歷代王朝滅亡前十大徵兆」,引圍觀和熱議。民眾表示,中共亡黨徵兆全齊了,甚至比歷朝滅亡前的十大徵兆還要多。

博文「歷代王朝滅亡前十大徵兆」中提到的十大徵兆為:一、官民對立,社會動盪。二、思想混亂,人心浮動。三、加強社會各方控制。四、亂加稅收,橫徵暴斂。五、亂發紙幣,貨幣貶值。六、上層醉生夢死,下層苦不堪言。七、體質殭化,不思進變。八、中下層失去上升空間。九、軍隊腐敗,士氣低迷。十、粉飾太平,歌功頌德。

港媒披露,中共新任總書記習近平在今年3月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會擴大會議中,稱中共正面臨挑戰的嚴峻性、緊迫性,並表示,今、明兩年是中共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部份地區民怨到了沸點、民憤接近臨界點。」

有評論表示,當今的中共不但遇到了60年來的最嚴重的民眾不滿,大規模抗議事件此伏彼起,也遇到了60年來的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財政危機,包括地方和中央財政危機,更為嚴重的是中共政權內部也出現了嚴重的分裂,不僅是派系分裂,而是四分五裂,左右對抗。中共官場的腐敗也達到了60年來的最高,民眾的抗暴行動也越來越激烈化。

(責任編輯:穆宇)

相關新聞
大陸極端氣候或引發民變 安徽寧國「打響第一槍」
極端高溫乾旱蔓延 中國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空氣污染讓歐洲人提早向中國說再見
中南海是否難逃「83」宿命?背後驚人秘密曝光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