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勇敢自衛 速滅豺獸

作者﹕嚴謹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8月05日訊】
勇敢自衛,速滅豺獸

有一天,晚清詩人陳三立的僕童,私下裡對陳三立說:「西山有一頭豺,出來吃人,至今已幾個月了,老爺聽說過這件事嗎?開始,豺吃一個耕田人,咬掉那人的大腿後跑了。後來在大道上吃了一個過路人,又吃了兩個孩子,還吃了一個老奶奶……」

陳三立說:「為甚麼不召集獵戶打死那個豺獸呢?這事很容易解決嘛!」

僕童搖了搖頭,不平地說:「老爺,豺不可能受到打擊。」

陳三立感到十分詫異,追問:「是甚麼緣故?」

僕童說:「豺所吃的那一個孩子,是我的親戚。孩子的母親又悲又恨,把事情告訴給族長,謀求打豺的人;可是族長害怕豺,竟忍心不去打豺。於是孩子的母親,把事情告訴給鄰長,鄰長計議應當打豺,然而因為所吃的是鄰居的孩子,就猶豫不決。孩子的母親又跑去拜見里正,在里正面前,失聲痛哭,里正竟熟視無睹,捂上耳朵不想聽,還說:『豺出沒傷人,不是我的罪過,我的職務不應當過問這件事。』…僕童說到這裡,聲音瘖啞,無望地瞅了陳三立一眼,講:「老爺,正因為這樣,所以我說:豺不可能受到打擊。」

陳三立心裏一陣難受,仰天長歎道:「唉!豺該打擊、與打擊豺的容易,凡是有血氣的人都知道。然而,卻由於族長畏豺而不敢打,鄰長的猶豫不決,里正的『職務不當過問』…這樣才使得豺獸橫行霸道,再也制服不了的啊!看現在如同過去,情況會越來越嚴重,其形勢便是繼續吃人了。豺既然已經吃過人,就不會停止,必定憑著它吃人的本事,而自負於天下,更將無處不吃人了。就連那畏豺而不敢打擊的族長,猶豫不決的鄰長,認為職不當過問的里正,恐怕也將依次被吃掉。豺吃他們,同吃以前的那幾個人,沒甚麼兩樣。因為眾人共同縱容、豢養豺,而對豺的存在毫不介意,心甘情願承受豺食人的災禍,必然會落到這種地步!」

僕童退下去了。

第二天早晨,僕童果然情緒激憤地跑到陳三立的書房裡,報告說:「老爺,豺又吃了 一個人啦!」

【附言】

消滅一隻豺,不僅應當辦,也是極易辦到的事。然而,由於族長的「忍不敢發」,鄰長的「猶豫未即決」,里正的「職不當過問」…」,結果只好任豺逞凶肆虐,傷人害命。

這則寓言尖銳地諷刺了膽小怕事,優柔寡斷、敷衍塞責的思想作風,鞭撻了不敢主持正義,不敢同邪惡勢力作鬥爭的腐朽、庸劣的社會風氣。

這則寓言啟示我們,應當提倡見義勇為,當機立斷,認真負責,勇敢自衛,速滅豺獸的大無畏精神!

(事據清代陳三立《散原精舍文集》卷六之《雜說三》)

鼠和中山貓

古時候,趙國有一戶人家,老鼠成災。老鼠吃掉了這家人的糧食,嗑漏了箱櫃,咬壞了衣物。這戶人家想了許多辦法,始終沒能消滅這群老鼠。後來,他聽說鄰近的中山國出產貓,就趕到那裏。中山國的人聽了他的遭遇,很是同情,就把一隻大貓送給了他。

這隻大貓的確很厲害,僅個把月時間,就把趙國人屋裡屋外的老鼠,捕捉淨盡,徹底消除了為害一時的鼠患。

可是,緊接著,這隻大貓它又把趙國人精心飼養的十幾隻下蛋雞,也吃光了。對此,趙國人的兒子很不滿意,他埋怨父親說:「它把俺家的雞都吃光了,怎麼還不把貓攆走呢?」

趙國人耐心地向兒子解釋說:「孩子,你應當善於分清大是大非。俺家的禍患,來自老鼠,而不是來自貓。老鼠偷竊糧食,咬破衣服,掏通牆壁,嗑壞用具,給俺家造成很大損失。有老鼠存在,我們就要挨餓受凍。你不必擔心沒有雞,沒有雞至多不吃雞肉,不吃蛋,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呢!你仔細想想,怎麼能把貓攆走呢?」

【附言】

在趙國人面前,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丟糧毀衣,一是失雞少味。趙國人認為,丟糧毀衣就會挨餓受凍,這是主要的問題;失去雞,只是生活水準降低,並沒有構成對生存的威脅,因而這個問題是次要的。趙國人由此得出結論:「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於是說服兒子,留下貓來防老鼠。這個決定是明智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的事物都有主有次。辦事情,做工作,都要分清主次;次要的要服從主要的。

《孫子兵法》講:「智之所慮,必雜以利害。」漢代劉向講:「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成,必顧其所敗。」要有明智之選。

(事據明代劉基《誠意伯文集》卷三《郁離子》「枸櫞」)

討厭的癩蛤蟆

子禽(人名)很想知道:「怎樣說話,才對人們有益?」就去請教墨翟。他問道:「先生,請問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翟微笑地回答:「癩蛤蟆和青蛙,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是呱呱咕咕地叫個不停,儘管叫得口澀舌乾,也無人理睬。公雞和仙鶴,總是按著時辰發出叫聲,準確地報告黎明和夜晚,只要它們叫一聲,就能使世界震動。——多說話有甚麼好處呢?只有在該說話的時候說話,才有益處。」

【附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廢話千言,使人討厭。有用的話一句,叫人信服。沒有用的話別說,說話要有用。還諷刺了那種整天誇誇其談,言不及義,信口胡說的人。把這種人比做癩蛤蟆,很是準確,而且大快人心。

(事據宋代李昉《太平御覽》卷三九0《人事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