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組圖:甲骨文的故事 專訪大師董作賓之子董敏

人氣: 989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3年09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中華民國在臺灣傳承中華文化的正統,延續了幾千年的正體漢字。甲骨文大師董作賓的三子、名攝影家董敏日前接受記者專訪表示,漢字的源頭就是甲骨文,深入瞭解漢字的演進由來,自然而然可使血脈中的文化深化,進而對自身文化產生強大的信念和驕傲。

據統計全球使用正體漢字的人數約4千萬,臺灣即占了一半。董敏出版新書《甲骨文的故事》及《「萬象」甲骨文詩畫集》增訂版,他希望能將古老的甲骨文「麥當勞」化,讓八歲到八十八歲的人都能認識它、愛它。

甲骨文大師董作賓晚年於臺北市青田街台大寓所前留影。(鍾元翻攝/大紀元)

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生同仁合影,在第三院工字樓前拍攝。1927年時,胡適自美留學歸國三年,任教於北大,董作賓1923年在北大國學門為研究生,1927年任國學門幹事,他一生尊稱胡適為「老師」。(鍾元翻攝/大紀元)

甲骨文大師董作賓(1895-1963)

甲骨文大師董作賓(1895-1963)曾任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為中外知名的甲骨學權威,也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殷墟考古的第一人,曾數度親身參與民初的殷墟發掘,發現了大龜四版與貞人說,並將甲骨文分為五期、提出十個斷代標準,建構殷曆,以科學方法研究殷代的制度與地理,學術貢獻卓著。

殷曆譜是甲骨文大師董作賓從事甲骨文研究及實地發掘工作近20年研究所投入的心血結晶。胡適稱讚他這部書真可以說是做到了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境界,佩服。(鍾元翻攝/大紀元)

董敏表示,甲骨文是他的父親一生的最愛,這些史料對中國歷史非常重要,是連孔子以至司馬遷在寫史記之時,都不知道有甲骨文的存在。董作賓當年實地在河南安陽進行考古的工作,1928年正因為他一句「甲骨文挖掘之確猶未盡」,才使當時的中研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傅斯年下定決心,展開正式的甲骨文發掘工作。

安陽第1次發掘工作午餐圖,董作賓(左彎腰者)正在分小米粥。(鍾元翻攝/大紀元)

從中藥材到國寶:甲骨文傳奇現身

董敏說,光緒24年(1899年)北京國子監祭酒王懿榮不幸罹患瘧疾,王懿榮本身是有名的金石學家,對於古文字相當熟悉,他看到有一味中藥叫作「龍骨」,他打開看藥包內龍骨上面有奇怪的痕跡,像是一種相當古老的文字,經過研究確定就是商代人用來占卜的文字,也就是甲骨文。王懿榮因為是第一位發現和收藏殷墟甲骨文的人,所以被譽為甲骨文之父。

第三次發掘到大龜四版,董作賓在這四版龜甲中,發現了商代有種負責占卜的特殊職業,他稱這些人為「貞人」。圖為大龜四版之二(鍾元翻攝/大紀元)

「甲骨文被王懿榮發現後,成為熱門的古董商品。」董敏說,古董商一度不願意透露甲骨文真正出土的地點,經過學者明察暗訪,終於確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也就是今天所知道的「殷墟」。

第9次發掘重大成就-發掘到疊在一起的大龜七版,此圖為該龜甲的拓片。(鍾元翻攝/大紀元)

1929年秋,董作賓撰寫安陽第3次發掘報告及由發掘所得大龜四版創立貞人說,於北京北海公園培茶塢庵畫軒書房中。(鍾元翻攝/大紀元)

殷墟考古經歷十五次發掘歷程

董敏說,殷墟考古董作賓主持第一次的發掘工作,但他們並沒有實際的考古經驗,全憑著一股熱忱和信念進行,這批首次經由科學發掘而問世的甲古,經過董作賓親手摹寫,收錄在《新獲卜辭》寫本之中。第三次發掘到大龜四版,董作賓在這四版龜甲中,發現了商代有種負責占卜的特殊職業,他稱這些人為「貞人」。

1936年安陽第13次發掘YH127坑甲骨堆土坑出土現場。(鍾元翻攝/大紀元)

「第十三次考古隊在小屯村北展開發掘,總共開了47坑,其中一坑是轟動國內外的YH127坑。」董敏說,這個窖穴儲放的龜甲有一萬多片,其中完整的龜甲有三百多版,加上其它坑所出甲骨,總共有一萬七千多片,是殷墟甲骨文最大的一次發現。殷墟考古經歷十五次的發掘,一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考古人員被迫撤離才暫停考古歷程。

國步方艱 風雨雞鳴 中華兒女 自立更生 大同共進 鼓舞中興 河山還我 文化宣揚。(鍾元翻攝/大紀元)

商人占卜與天地神明溝通 甲骨文打開殷商歷史的鑰匙

商代人的卜與筮、龜與蓍,都是占卜的方法,卜龜就是指燒灼龜甲或獸骨,然後從龜甲或獸骨龜裂的兆痕來判斷吉凶,至於筮蓍則是指利用蓍草的排列來判斷吉凶。

1963年董作賓逝世時,蔣公親題「績學貽徽」橫匾以示對學人的尊敬。此匾現存於南港胡適公園中的董作賓墓園後壁上,大陸學者們參觀後,深受蔣公對學者的敬重表現而感動。(鍾元翻攝/大紀元)

商人占卜與天地神明溝通,歷代商王的占卜內容,包括和天文氣候、戰爭、祭祀、收成、疾病、生子等相關的占卜內容。

1987年春,名攝影家董敏接到官邸游秘書的電話,請他到士林官邸拍照,進了客廳才知道為蔣夫人拍照,夫人有30多年沒有拍「半身照」了,上一張官式半身照是在抗戰時拍的。當年拍照時,蔣夫人已經85歲了,依然神采奕奕,顯得自然高雅。(鍾元翻攝/大紀元)

殷商時期的占卜,掌握文化的只有王室貴族和負責卜問的貞人們,這樣的占卜除了表現對自然力量敬畏的儀式,甲骨文也是當時文化的傳承和文獻的記載方式,從解讀甲骨文卜辭中,也可一窺當時先民生活的軌跡。

中國在遠古時期就有年的概念。「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份為「禾」字,下面部份為「人」字。(網路圖片)

認識甲骨文

「人」在甲骨文構型很象一個鞠躬的人的側影,寓意着人的謙和,要能夠敬天惜命,感恩惜福,對他人要謙虛有禮等等。而且整個「人」字是直立狀的,正可表示出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站立行走的動物,動物雖能行走卻要靠「手腳」並用爬行,所以我們常說人是萬物之靈。

甲骨文「風」字。(鍾元翻攝/大紀元)

「風」在甲骨文構形的右側符號是一個聲符。上面的部分是鳳冠,下面一大片是鳳的長尾,經風一吹長尾翩翩。鳳凰是種神鳥,御風遨翔於四海之外。

甲骨文大師董作賓三子、名攝影家董敏與其攝影作品合歡山環景合影。(攝影:鍾元/大紀元)

[[15]]
甲骨文大師董作賓三子董敏出版新書《「萬象」甲骨文詩畫集》。(商周出版)

「聖」在「甲骨文」中是一個人,有一個特別大的耳朵,表示要事事聽得明白,才知道別人話中的真正涵義。旁邊的「口」,表示要把話說得清楚,但可不容易有時說不定還「禍從口出」。「聖」就是必須具備「聽得明白又能說得清楚」,是有很高境界的人。

(責任編輯:林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