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涵】從雨水雪水泡茶的味道說起

人氣 409

【大紀元2014年01月12日訊】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東西都要用心來慢慢去品。例如,茶文化中講究水為茶之母,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水來沖泡,其味道是大不相同的。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紅樓夢》中帶髮修行的博學、聰穎的妙玉對品茶用水就頗有講究,她曾經用「舊年蠲的雨水」與賈母品茶,用梅花上雪化的水與寶釵、黛玉等喝體己茶。

雨水烹茶,古已有之。北宋蘇東坡在《論雨井水》一文中說:「時雨降,多置器廣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潑茶煮藥,皆美而有益」。清人徐士鋐《梅水烹茶詩》亦云:「陰晴不定是黃梅,暑氣熏蒸潤綠苔;瓷甕競裝天雨水,烹茶時候客初來。」「梅水」就是梅雨季節露天承接的雨水。過去,蘇浙一帶的小天井裡大多都置有甕缸,每到黃梅雨的季節,家家戶戶接的缸滿甕滿。據說梅水甜滑,甚至勝過山泉。蓄於缸內,水味經年不變。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臘雪密封陰處,數十年亦不壞;用水浸五穀種,耐旱不生蟲;灑幾席間,則蠅自去;淹藏一切果實,不蛀蠢」;「煎茶煮粥,解熱止渴。」。

古人以雪水烹茗為高人雅事。如白居易《曉起》:「融雪煎茗茶,調酥煮乳糜。」唐陸龜蒙與皮日休唱和詠茶詩:「閒來松間坐,看煎松上雪。」宋陸游《雪後煎茶》:「雪夜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自烹煎。」

清代乾隆皇帝一生酷愛飲茶。當他八十五歲要退位當太上皇時,有位老太醫惋惜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 乾隆皇帝應聲接道:「君不可一日無茶。」這位盛世皇帝一生嚐遍天下名茶,也品鑒過許多天下名泉。他在欽定北京玉泉山玉泉為「天下第一泉」之後說:「然則,更無輕於玉泉者?曰:有!乃雪水也。嚐收積素而烹之,輕於玉泉斗輕三厘。雪水不可恆得。」可見他對雪水的推許。

看到這裡,信奉科學的人們不禁會問,不管是雨水還是雪水,這裡面的水的成分都是H2O,哪裏會有甚麼區別呢?為甚麼不同的水泡出的茶味道會如此不同呢?

在現代科學認識事物的邏輯中,往往會把事物分為若干組成部份來分別研究。比如,它把水用統一的化學分子式來表達。可是人們想過沒有,這個化學分子式能夠涵蓋一切物質的屬性嗎?如果有一些物質不能被我們已知的化學分子式所包括呢,那我們豈不是漏掉它們了嗎?物理學家對物質的研究一直在層層拓展者,直到今天還不知道宇宙終極物質是甚麼。

做科學試驗的人都知道科學研究中有一個誤差叫系統誤差,這是由於使用的研究系統本身的缺陷所帶來的認識上的偏差,是研究者本身也難以發現或者即使發現了也難以糾正的錯誤。在當前科學尚不完善的認識論的指引下,不知道有多少重要「物質」被人們的認識宇宙的工具過濾掉了。殊不知個中道理豈是用一個化學方程式H2O所能道盡。

再舉例,淡水的水同海水的水是一樣的水嗎?人們知道一般的江、河、湖的水是淡水,含鹽份少,裡面生活著淡水魚等生物;海水含鹽高,生活著鹹水魚和其它海洋生物。兩者環境不同,這一點誰也不否認。但要說兩者的水也不一樣,似乎就難理解了。

同是水分子,淡水和海水,或是來自不同的人體內的水分子,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不體現在分子結構這一層次,而是在更微觀上。對於現代科學認為是一樣的水分子,可是在另外空間的物質很可能是有差別的。舉例來說,來自我身體的水和來自你身體的水,在微觀上(另外空間)的生命形象可能是大不相同的。海水中的所有物質、生物,包括水、魚、鹽等,它們屬於連帶的同一體系。而淡水是另外的體系,連同淡水中的溶解物和生物,是同一系統的。淡水的水同海水的水在微觀上很可能也是不同生命形象的。

中國有一些古話例如「萬物有靈」,「山水有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土地有土地神。中國古人一直都有供奉山神、水神和土地神的傳統。

中國文化是中華祖先在五千年前流傳下來的,她在西方文化傳入之前就已經流傳了幾千年而且生生不息,所以我們至今還能承傳到許多來自中國古典文化的概念。西方引入的現代科學,帶來了飛機和汽車,而這個系統給我們帶來的誤差也是巨大的,例如「道德」「神」「佛」等重要信息都被過濾掉了。

可見,雨水和雪水,雖然同是一個化學方程式H2O,可能是因為另外空間的屬性、特性和信息都大不相同,所以才會導致不同的茶味。這裡面的奧妙,也許是要用心慢慢去品味方可得到的啊。

相關新聞
名茶傳說:普洱滄桑香滿樓
水為茶之母 器為茶之父
茶道中的天地人(下)
港式飲茶文化
港式飲茶文化 人氣 3757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