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的高收入人群」說明了甚麼?

人氣 22

【大紀元2014年01月27日訊】近日,大陸媒體《中國網》的一位記者在美國CNN網站推出世界各國工資對比的活動中,將中國大陸與其它國家的收入水平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中國高收入人群與南非司機的工資水平相當;低收入人群的工資水平是泰國清潔工的一半。

儘管這種說法容易讓人產生「職業歧視」之類的誤解,然而,從國家的影響力以及發達程度來看,我們也不難想像,中國人的收入水平在世界範圍內究竟居於怎樣的位置。有意思的是,那位記者在比較中國的高、中、低收入與它國的差距時,還選擇了另一個同樣的參照物,那就是英國女王的工資。按照國家統計局最近公佈的數據,中國高收入人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6389元,這一數字是英女王工資的0.00026倍;中等收入人群的人均收入為24518元,是英女王工資的0.00011倍;而低收入人均11434元則是英國女王工資的0.00005倍。照此計算得出,中國人的高收入是中等收入的2.36倍,是低收入的5.2倍。

這樣的統計和對比結果,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其一、在中國哪怕是最高收入水平,也仍在世界中居於落後的位置;其二、高收入與低收入水平之間的差別,哪怕是選用統計口徑服務於政府所需的數據,也能顯現出令人咋舌的差距。總之,中國民眾的工資水平如此不堪,勞動力價值低廉的事實在當今世界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僅從工資數目的增長上來極力辯駁上述說法的仍然大有人在。從幾十年前幾塊錢的工資到今天動輒成百上千的收入,許多人都感覺到中國人拿到的錢數的確是與日俱增,「中國人的腰包」的確「鼓了起來」。甚至這樣的錯覺仍然在中共營造的GDP增長以及偶爾小幅度、小面積提高工資待遇的宣傳氛圍中有增無減。事實上,只要把中國老百姓的收入放到縱向的歷史脈絡中去比較,人們便會清楚的發現,數目增長的背後是貨幣的迅速貶值以及購買力的持續下降。

網絡上一篇有關1971年和2011年工資對比的文章可充分表明人民幣的價值一直在大幅度降低。1971年,一個參加工作四年的普通二級工工資為38.87元,按照1976年1美元可兌換1.88元人民幣,1盎司黃金相當於35美元來計算,38.87人民幣可兌換20.67美元,即約合0.59盎司(16.75克)黃金。2011年06月,美元貶值至1盎司黃金相當於1500美元,如果按1美元兌換6.46元人民幣來計算,0.59盎司(16.75克)黃金折合人民幣是5717元。也就是說,現在5717元人民幣才能相當於1971年的38.87元工資。

而人民幣購買力的持續下滑亦可從物價突飛猛進的增長中找到某種吻合。大陸媒體曾紛紛以大米為例,通過計算得出,8年間大米的平均價格漲幅為9.2%,如果2013年用100元人民幣來購買大米,則相當於2005年57元的大米重量。眾多博文也在試圖探究100元人民幣在古今中外究竟有多大的購買力,結果總能發現,在今時今日中國的購買所得是最微乎其微的。

如此旁徵博引不過是為了進一步佐證,工資的偶爾上漲以及看起來還挺厚實的一沓鈔票並不能為老百姓日益維艱的生活提供絲毫的幫助。某種程度上,政府為了謀取私利不惜將自己變身為「印鈔機」的卑劣行徑,正是直接導致老百姓入不敷出的重要原因。而政治利益集團本身以及依附體制特權生存的關係戶卻並未受到人民幣貶值以及物價高漲的強烈衝擊。

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家庭收入兩極分化嚴重,2012年收入最低的5%的家庭,其收入累計占所有家庭總收入0.1%;而收入最高的5%家庭的收入卻佔所有家庭總收入的23.4%,是前者的234倍。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也曾披露,中國最高10%和最低10%的家庭人均收入差距已經高達65倍。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文章開始所引述的「中國高收入人群與南非司機工資水平相當」的比較結果其實有著某種特殊的合理性。在中國,「人均56389元」的「高收入人群」絕不可能屬於佔有全國家庭總收入23.4%的那5%或高於低收入家庭65倍的那10%的家庭。如此說來,能與南非司機收入相較的「中國高收入人群」,也不過是與普通司機一般付出汗水和辛勞的窮苦人。這二者本就是被體制壓迫、遠離權貴的同一類人,如此,「收入水平相當」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新聞
港貧富差距創97年以來新高
中國農村貧富差嚴重危機  瀕臨國際警戒線
中共臨倒臺 10月或拋8年未決之分配改革方案
傅國湧:「剝奪剝奪者」何以可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