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賞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作者:劉曉

人氣 54486
標籤:

【大紀元2014年10月14日訊】做人要講誠信,這是中國千年古訓。《說文解字》中說:「信,誠也,從人,從言。」也就是說,「人言成信」,「誠從成言而得」。要做到「信」,必須說話誠實,言出必踐。古代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內容之一就是做人要誠信。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句話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撰寫的《論語•為政第二》,原文寫道: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註:音同『尼』,指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小車無軏(註:音同『月』,指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的意思就是:「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他怎樣立身處世。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們靠甚麼行走呢?」

與之相似的話還有「輕諾必寡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有所許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誠則是人,偽則是禽獸」,等等。的確,一個人活在世間,如果不講誠信,如果不一諾千金,是斷斷不會得到他人的信任的,也難以在世間真正立足,並被人輕視。

成語「食言而肥」說的就是一個不講誠信而遭到他人輕視的故事。春秋時代,魯國有個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說話不算數。有一天魯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參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歡另一位大臣鄭重,便故意問他:「鄭先生怎麼越來越胖了?」哀公聽見了,說:「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胖起來呀!」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世世代代流傳最多、最廣的還是誠信故事。不妨舉幾個例子。

春秋吳國的季札以仁德名於那個時代。據記載,季札出使中原途經徐國時,徐君十分喜歡季札身上所佩的劍,但難以啟齒想求。季札心裏雖然知道,但因為還要去他國訪問,就沒有把寶劍送給徐君。等他出使回到徐國後,徐君已死。季札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他的隨從問:「徐君已經死了,這是要送給誰呢?」季札說:「我當初心裏已經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麼能因為徐君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春秋時期魯國人曾子追隨孔子,弘揚儒家學說。一天,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於是她對兒子說:「你回去,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等她從集市上回來,曾子馬上要去殺豬。他的夫人阻止他,說自己不過是和孩子開玩笑罷了,不必當真。曾子卻說:「小孩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等著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的教導。今天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方法。」 於是曾子最終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東漢時期山陽金鄉的範式與汝南張劭是京城洛陽太學裡的同學,關係特別要好。畢業後範式約定兩年後的9月15日去張劭家拜訪。轉眼約期已到,張劭殺雞煮黍準備待客,果然十分守信的範式走了幾百里地登門拜訪,讓張家人感動不已。

三國時的曹操也是一個講誠信之人。最典型的例子是對關羽。曹操打敗劉備後,關羽為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在張遼的勸說下同意投降,但提出的條件是:降漢不降曹操,有劉備的音訊馬上就走,保護其兩個嫂嫂。愛惜關羽的曹操全部答應。後來在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後,過五關斬六將的情況下,也沒有反悔。

晉代的羅企生曾受殷仲堪推舉做了大官,後來仲堪被桓玄打敗,惟羅企生一人追隨,並告訴弟弟自己將與其同生共死。後來殷仲堪和羅企生被捕,桓玄向來對企生很好,他派人提前告訴企生,如果認罪,一定會被免死。羅企生拒絕了,但請求饒恕自己的弟弟侍奉老母,桓玄同意了。羅企生遂慷慨赴死。

宋朝的晏殊,從小就誠實善良且聰明好學。15歲那年,晏殊因聰明過人,被縣令作為神童,推薦給真宗皇帝。晏殊本可以直接由皇上面試,但他執意要參加科舉會考。他認為只有會考所反映出的成績,才算是自己的真實才學。主考官同意了晏殊的要求,決定讓他同3100多名舉人一起會考。考試開始後,晏殊一看題目剛好是做過的,遂舉起手對主考官說:「大人,這個題目我在家已經做過了,如果再做一遍,這不就是弄虛作假了嗎?請您另外給我再出個題目做,好不好?」考官聽了,同意給晏殊另外再出一個題目。晏殊拿到新題目後,一氣呵成。

類似講求誠信的故事還有很多。世世代代流傳的誠信故事就是在告訴人們,何為誠信,如何守信。一個誠信之人不僅會贏得他人的尊重,而且也會成為其安身立命的基礎。同理,對於一個國家、政府,只有取信於民,才能強國富民。否則,結局都不會太好。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中共嚴查「不明槍聲」傳言
中共證監會推誠信系統 被諷賊喊捉賊
沉靜:娶妻娶德 嫁夫嫁賢
說謊不利於健康 研究:鼻尖還會發熱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