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算怎如天算 莫為名利所驅(2)

作者︰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二、構陷忠良

唐代的武三思利慾薰心,為了名利甚麼都幹得出來。為討好武則天,阿諛奉承,於嵩山建三陽宮,於萬壽山建泰宮,供武則天每歲巡遊,工役鉅款,貪汙無數,從民間強行搜刮,害得很多農民家破人亡。類似種種獻媚之舉,不可勝數。

武三思陸續擔任兵部、禮部尚書,後來任宰相,封梁王。

唐中宗復位後,武三思又討好中宗和韋皇后。他把矛頭首先指向自己最痛恨的擁戴中宗復位、恢復唐國號的宰相張柬之、敬暉、桓彥范、袁恕己、崔玄暐五人,他獨斷專行,自然不會容忍張柬之這班正直的朝臣在朝。

武三思裏應外合,在中宗面前敗壞這幾人的聲譽,讓韋皇后進讒於內,讓其黨羽侍御史鄭怡構陷於外,把他們誣蔑為陰謀篡逆,一步一步地把這五人貶官、流放,直至殺害。

他還殺害王同皎、張仲之、周憬等正義之士。大理丞豐朝隱表示反對,奏稱「對張柬之等人不經審問,就急忙定罪、行刑,不合法律手續。」當即被貶為縣令出京。

武三思為專權,糾集私黨,網羅親信,構陷忠良。對阿附於他的兵部尚書宗楚客、御史中丞周利用等,大力提拔重用,作為自己的羽翼和耳目。他還把過去張柬之等人所斥退的小人全都恢復原有職務。

武三思常對人說:「我不知人間何者謂之善人,何者謂之惡人,我只知道對我好的就是善人,對我不好的就是惡人。」因此,凡反對他的就加罪殺掉或排斥,討好他的就高官厚祿。

朝官韋月將上疏揭露武三思父子罪惡, 武三思得知,即指使爪牙將韋月將處斬。當時任黃門侍郎的宋璟在中宗面前力爭,認為韋月將未犯死罪,不應處死,案情不實,應查實驗證。武三思即將宋璟由京官改任檢校貝州刺史,出了朝廷。

武三思無惡不作,人們無不切齒痛恨。朝中正直的大臣們不斷上奏章揭露武三思父子胡作非為、危害社稷。中宗的太子李重俊,派羽林軍圍其宅第,誅殺武三思父子。

武三思曾搜刮民財,築有大庫近百個,儲集搜刮之財。後來起火,所集之財化為灰燼。唐睿宗即位後,下令對武三思實行斫棺、暴屍,平其墳墓,正可謂死無葬身之地。

三、所得所失

宋代時,李士衡在翰林院任職,一次奉命出使高麗,武將余英擔任其副手。圓滿完成使命後,對高麗作為禮品贈送的財物,李士衡都不關注、在意,一切都委託給余英去處理。

在回國的船上,余英看到船底有滲漏的地方,擔心會打濕自己的物品,就把李士衡得到的絲綢細絹等物墊放在船底,然後放上自己的東西以免弄潮濕。

船到大海之中,忽遇風起浪湧,幾乎要把船吞沒,船又太重,情況十分危急,船長急忙請求余英將裝載的東西全部扔掉,減輕船的重量,以確保人船安全,否則將船翻人亡。

余英此時也非常慌張,就急急地隨手把船上的東西拋入大海。大約東西丟了一半,風浪平息,航船穩定了,他們終於脫險。余英檢點物品時,才發現拋入海中 的東西全是自己的,李士衡的東西由於放在船底,所以完好無缺,一件都沒有失去。

對於饋贈的財物,二人態度不一樣,李士衡因為「不關注」,結果一無所失,而余英是非常「關注」,結果一無所獲。

其實沒有偶然發生的事情,李士衡的所得,是源於他平時淡泊名利和做人的正直;余英的所失,則因為他貪愛財物、做人不厚道,像他這種自私的念頭,到最後還是害了自己啊!二人思想境界不同,做事後產生的結果不同,獎善罰惡,天理在衡量著一切。@(待續)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節, 操也」(《說文解字》),指氣節、節操等。氣節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高尚人格,表現為堅持真理和正義,在任何環境中都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 語云:「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應思誠而與天道相通,做到真實無妄、誠實無欺,因此古人常用「至誠」的標準來規範自己,協調人與人的關係。
  • 孫思邈,被稱為藥王孫天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他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他活到一百四十一歲才仙遊。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博通經史 百家學說,七歲時就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被人稱為「聖童」。
  • 德性是上天賦予人的良知本性,是人生命本質中最美好的東西。因此能夠保持善性和不斷昇華道德,就是人最應該力行的。君子喜歡看善書、行善事,不僅自己行善,而且提倡、推廣到四方,感化世人,使人覺悟而由此帶來福祉,使一切歸於天理正道,所以古語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 中國古書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因果報應的內容,行善濟人得善報,行惡害人有惡報,倡導人們遵循天理,多行善事,才會有好的際遇。由於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們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有善願,天必佑之」。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 邵雍字堯夫,又自稱安樂先生,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卒於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謚康節。
  • 李勉,唐代中期名臣。他幼通經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學,為官做人更是正直無私,為民所信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