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財不積德 到頭一場空

font print 人氣: 158
【字號】    
   標籤: tags:

很多人不以為積德有用,而攥在手裏的萬貫家財,卻是實實在在的!其實啊,積財不積德,到頭一場空。下面的幾則古人的真實故事,就是讓現代人引以為戒︰

清人汪道鼎在《坐花志果果報錄》裏講了這樣兩件事:

姜元龍是金山縣張堰人,他是務農致富。但其所購置的田產,大半都是用心計得來。他一方面放高利貸,見誰家有良田美宅,一定會趁別人遇到困難時借高利貸給他。因利滾利,時間一久別人難以償還,姜元龍就趁機收走別人的田產。這樣連賤買帶沒收,二十年間得田數千畝。

後來,姜元龍生了個兒子叫姜德璋。姜德璋遊手好閒,不理家務,才二十歲就熱衷嫖娼賭博。他每次出門一定帶幾張田契作賭資,經常抵押出去借別人十兩銀子的高利貸,再將銀子賭光。

等到第二天他去寫借據,別人又會故意騙他:「昨天你向我借五十兩銀子,怎麼隔夜就忘記了?」姜德璋也不爭辯,就寫下五十兩銀子借據給別人,可能根本沒想過還錢以保住田產。別人見他容易欺負,群起坑騙他。不到十年,姜德璋就揮霍盡家產,窮餓而死。

周聖章是丹陽縣黃堰橋人,家境本來小康。乾隆某年,麥子大豐收,大麥每石才二百錢。周聖章有百畝麥田,收成又比他人好,收穫了很多麥子;當年周聖章又連續籌到幾筆錢,全部用來買麥子,一共囤積了將近四千石麥子。

到了第二年大歉收,春秋兩季都顆粒無收,米麥價格很昂貴,周聖章還是閉門不賣。等到冬天運河水淺的時候,商販無法通航,連麥種都吃光了,這時只有周聖章有囤積的麥子。

於是附近居民都來找周聖章買麥子,周聖章開始還不答應,等別人再三乞求,才允許一畝田換一石麥子,麥子裏還要摻糠秕。周聖章就這樣用四千石麥子換來滿滿一箱子田契,得田五千畝。

他本來就節省吝嗇,又善於聚斂,不幾年就田產過萬畝,金錢堆積如山。可周聖章一直沒有兒子。他百般祈禱,到晚年才得一子,因為是他六十八歲所生,就取名六八。

周六八不到十歲,周聖章就到壽了。周六八長大後,視金錢如糞土,每次出門一定帶很多銀子,花光了才回家。有時實在花不盡,周六八就把銀子丟進路邊田裏。當時推行社倉法,選一戶鄉里殷實人家當社正,差事落到周六八頭上。

鄉里人欺負他稚嫩軟弱,凡是從社倉借米的人都是有借無還,周六八每年賠償倉糧無數。周六八又生性好賭,一擲千金,因此家道日益衰落,只好賣產度日。周六八賣產時,田契來不及寫,竟刻板印刷,偌大家產一下子就被敗光賣盡。

到周六八死時,他家已經沒有一間屋、一畝田。汪道鼎說:「我父親擔任丹陽縣主簿時,周六八兒子窮困潦倒,充當門衛糊口。至今丹陽縣人罵別人是敗家子,一定罵他是周六八。」

福分由德而來,祖上不給子孫積德,無福受用的子孫就會敗家。惡有惡報,欺負人者,他下半輩子或他的後代也會遭到被別人欺負的報應。從以上兩則事例可以看出,一個人為錢出賣良心,對自己實在沒有真正的益處。

再講一個貪官的故事,紹興府有一位布政,是一省的最高長官,他卻貪得無厭,貪汙積累數十萬財產,丟官回鄉後,買了千頃良田,成為縣裏面富甲一方的人物。布政的爺爺多次在夢中警告他:「冥府的譴責就要到了。」但布政根本不相信。

布政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孫子,都是整天只知吃喝嫖賭,縱欲無度之徒,年紀輕輕就都死了。布政後來患病癱瘓在床。他的兒媳和孫媳都不守婦道,名聲很壞。很多人來占布政的便宜,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到臨死時,他所有家產已蕩然無存了。

死前,他睜大眼睛大聲喊道:「我官做到布政不算小了,田產有千頃也不算少了,都是在我手中得到,也是在我手中失去!」說完就一命嗚呼了。

其實這個布政遇到的所有不幸,不就是上天在懲罰他,讓他償還自己欠下的業債嗎?而且還有陰間的懲罰在等著他呢!可憐這個布政臨死都沒弄明白,善惡有報,違背天理即使得到一時私利,遲早自己也要如數償還。

還有一個平民的故事,清康熙辛亥年間,因為天旱,七月十五日那天,在昆山榭麓這個地方,有夫婦兩人正在汲水灌田,誰知忽然雷雨大作,一聲驚雷過後,丈夫遭雷擊而死。周圍的人都不解,他平時的品行還算誠實,怎麼會遇到這樣的事呢?妻子哀歎道:「只為十八斤肉啊!」人們很納悶,爭相詢問。

妻子說道:「去年冬天他到城裏交稅,把船停靠到岸邊時,發現一空船上有一塊肉,沒人來取,便趁機拿了肉趕緊回來。稱量後,那塊肉有十八斤重。其實這塊肉是住在岸邊的一富戶人家的,富戶家中的奴婢在船上洗肉,因為遇到其他事暫時離去,等回來時發現肉已經沒了。回家後,女主人非常生氣的責打她,結果失手將她打死。男主人為此惱怒於妻子,責怪妻子做出這種事會家破人亡的,妻子一氣之下也上吊自殺了。我丈夫之所以遭雷擊而死,就是這個原因啊!」

貪圖不義之財,人還因為自己得了好處而竊喜,其實這只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災禍。神目如電,不要以為沒人知道就可以暗中做失德之事,即使為了一點小利,也可能釀成大禍,這個故事不就是這樣嗎?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節, 操也」(《說文解字》),指氣節、節操等。氣節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高尚人格,表現為堅持真理和正義,在任何環境中都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 清代時,有一縣丞候補去江蘇,委任他接替前任縣丞管轄四個團鎮。他攜帶家眷赴任,到任時,前任官因病已亡故。這一年遭水災,朝廷下令一方面免除百姓錢糧,一方面由政府發放賑濟。
  • 語云:「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應思誠而與天道相通,做到真實無妄、誠實無欺,因此古人常用「至誠」的標準來規範自己,協調人與人的關係。
  • 成語是漢語中特有的短語,是具有特定內涵的約定俗成的語言。成語是漢語的一大特色,是漢語獨有的語言,其他民族的語言中是沒有成語的。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最豐富、內涵最大的語言,而成語又是漢語中最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成語是漢語的靈魂,是成語賦予了漢語的生命。
  • 石雕為雕刻藝術,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最常見的要數石獅雕刻。在古代,石獅多見於佛教寺廟,帝王將相的府邸,或者是官府的衙門,到了元代以後 一般百姓才開始使用。
  • 孫思邈,被稱為藥王孫天醫,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他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他活到一百四十一歲才仙遊。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博通經史 百家學說,七歲時就能「日誦千言」。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被人稱為「聖童」。
  • 德性是上天賦予人的良知本性,是人生命本質中最美好的東西。因此能夠保持善性和不斷昇華道德,就是人最應該力行的。君子喜歡看善書、行善事,不僅自己行善,而且提倡、推廣到四方,感化世人,使人覺悟而由此帶來福祉,使一切歸於天理正道,所以古語說「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 中國古書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因果報應的內容,行善濟人得善報,行惡害人有惡報,倡導人們遵循天理,多行善事,才會有好的際遇。由於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們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有善願,天必佑之」。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