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成功?回「臺」擱淺?

頂新食安風暴後的省思

徐行

人氣 2

文/徐行

臺灣食用油風暴越演越烈,身在洛杉磯的華人也開始惴惴不安,究竟我們要如何為自己的食品安全把關?中國大陸有地溝油、美國有基因改造,連素來信譽良好的臺灣也出現食品安全問題!食安風暴過後,除了看熱鬧,我們還能看出什麼門道?

頂新集團曾是臺灣企業「登陸」成功的極佳案例,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盛讚其「鮭魚返鄉」,但歷經多起食安問題連環爆,頂新「登陸」的光環不再,全民響起一片抵制聲。

頂新企業跨足海峽兩岸,涉足控股、食品、零售、地產與電訊,其崛起、行銷、管理模式曾是商管分析、企業效法學習的對象。然而,從米糠油事件開始,一日一醜聞,標示不實、食品混摻劣質原料,涉及的商家、產品越來越多……。種種損人利己的行為讓民眾大呼受騙上當,網路上鄉民戲稱頂新集團根本不是「鮭魚返鄉」,而是「大鯊魚回臺侵略」。鮭魚也好,鯊魚也罷,消費者除了抱怨魏家四兄弟豪奢無良或是開始擔心自己吃了多少餿油,藉這次食品安全事件,我們能學會些什麼?

不重視道德教育 政府認證失靈

事實上,頂新食用油風暴反應出的問題是臺灣政府「認證標章」失靈,有關單位無法從制度面將不良企業斬草除根;而臺灣教育也鳴起了警鐘,在「以錢為目標」、「人為工具」的教育導向下,當決策分析、作業管理成為商管學習主要評鑑科目,職業道德、企業倫理成為某種裝飾或老生常談,培養出一家家黑心企業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

商品若出現問題,我們就該回到供應鏈角度分析。頂新企業購入飼料油、添設除臭設備難道不是一個徵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沒有一個道德標準和監控系統可檢視這些食用油製造的潛在問題,抑或是說,有太多所謂業界不能說、不能戳的秘密。

臺灣政府、學校、業界三者過去講的親密合作,是否變成了上下交相賊的共謀結構?企業主究竟是「經營優化」或「無良詐欺」,存乎一心。1960、1970年代,臺灣中小企業主講求的信譽和良心道德底線已逐漸模糊。

臺灣美食形象誰來挽救?

頂新餿水油不只損毀了臺灣人的健康,也損害了臺灣多年來辛苦經營的食品安全形象。當全民齊力抵制頂新旗下系列產品,高呼:「自己的身體自己救!」但臺灣的國際聲譽,臺灣美食的形象誰來挽救?

因為「個人利益」凌駕道德良心,所以出現頂新這種企業主,所以政府檢視各個食品安全的環節開始鬆動,甚至是在事件發生後,鮮少有人提及或在挽救臺灣飲食在國際上受損的形象。「餿」的不僅僅是油,還有良心。◇

責任編輯:方平

相關新聞
美媒關注頂新劣油風暴
食安風暴  參選人送物資作愛心
組圖:臺灣畫家林昌德墨彩展盛大展出
黑心油風暴  台環署禁廢油進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