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臺灣各界紀念蔣中正誕辰128週年

人氣: 8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4年10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 )10月31日是中華民國先總統蔣中正(介石)先生誕辰128週年紀念日、榮民節,也是蔣中正先生提議創立、並由前總統蔣經國擔任主任的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62週年紀念日。大批民眾來到臺北的中正紀念堂,對蔣中正先生表達最崇高的敬意。臺北市文化局於士林官邸正館特別推出「蔣中正先生與臺灣建設」特展,向世人展示蔣中正先生對中華民國的建設所做的偉大貢獻。

感念蔣公德澤 中華民國將蔣中正誕辰紀念日訂為榮民節

中華民國行政院長江宜樺上午出席「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60週年暨第36屆榮民節」慶祝大會,並頒獎給榮民楷模(榮譽國民,簡稱榮民,是對中華民國退伍軍人的尊稱。——編者注)和協助榮民榮眷就業成效優良企業的代表。他表示,在先總統蔣公及經國先生號召下,榮民前輩投入國家經濟建設行列,胼手胝足、不畏艱難。

江宜樺表示,我們看到橫貫公路、曾文水庫、高速公路、中正機場、臺中港、北迴鐵路等國家重大公共建設,都會感念榮民前輩的付出與貢獻。為了感念蔣公德澤,行政院自民國68年(1979年)開始,將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訂為榮民節,兩者合併慶祝,以彰顯榮民精神。他說,所有榮民弟兄共同參與了「光復臺灣」、「保衛臺灣」、「建設臺灣」及「守護臺灣」等四個重要的歷程,打造出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自由、民主、進步與繁榮的社會。

中華民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委董翔龍表示,希望大家以「真心誠意服務榮民」、「精誠團結迎接挑戰」及「堅定意志支持政府」,使退輔工作更臻完備,讓輔導會永續傳承與發展。他說,政府尊崇軍人、照顧榮民的政策絕未改變,讓退輔作為既是推動募兵制的動力,更是堅強後盾。

蔣公生日正式成立的「救國團」至今已有62年

1952年10月31日(蔣中正的生日)正式成立的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後改名中國青年救國團),是給蔣公的祝壽禮。到今年,「救國團」已成立62週年。今天,「救國團」於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舉行溫馨的感恩團慶茶會。副總統吳敦義出席致詞時,他以老救國團夥伴的身份,和救國團與會者分享了《禮記‧禮運大同篇》共勉。他推崇救國團隨著社會變遷而轉型,是個成功的品牌。他並期勉救國團繼續追求真善美,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

蔣經國曾強調,「救國團幹部一定要平淡、平凡、平實,任勞、任怨、任謗,不計名利一切為青年服務,青年為國家服務。」救國團名譽召集人李鍾桂表示,救國團老主任蔣經國一再告訴我們救國團就是一個開採人礦的單位,「我們要發掘人才、訓練人才、培養人才,進而啟用人才,期勉救國團成為人才濟濟的團體。」

中國青年救國團主任張德聰表示,救國團向以致力社會公益服務為宗旨目標,而救國團的公益、教育、服務、健康四大志業,猶如四個齒輪連成一體,達成「我們為青年服務,青年為國家服務的目標」。

士林官邸正館「蔣中正與臺灣建設」特展開展

自從開放中國大陸觀光客到臺灣旅遊後,臺北士林官邸成為大陸遊客最愛的景點之一,遊客絡繹不絕,迄今參訪者已逾百萬。臺北市文化局特別在先總統蔣中正誕辰紀念日前夕,推出「蔣中正先生與臺灣建設」特展,從「土地改革」、「地方自治」、「經濟建設」和「蔣中正與臺灣」這四方面,分別展出相關施政手諭(如平均地權施政手諭)和巡視建設之照片,並播放由中正紀念堂剪輯製作的12分鐘紀錄片《其介如石》之《臺灣之愛》。

臺北市文化局表示,民國38年(1949年),國民政府遷至臺灣。第二年3月,蔣中正復行視事,以保衛臺灣與建設臺灣為大政方針,遵行國父孫中山先生遺教,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勵精圖治,自38年至42年(1953年)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繁榮了農村,也促進工商業發展。

民國39年(1950年)全力實施地方自治,花蓮、臺東率先開始縣長選舉,開啟了臺灣地方自治新頁;並以「經濟發展」為要務,自42年至61年(1953~1972)進行五期四年經建計畫,包括臺灣電力、水利、交通、經濟建設發展,初期以發展農業為重點,再逐漸建立代替進口及生產民生必需品為主的勞力密集工業,並改革外匯制度,穩定物價,解除政府遷臺初期通貨膨脹的困境,為臺灣日後經濟奇蹟奠立了良好基礎。

蔣中正先生執政26年奉行三民主義,他認為倫理是一切建設的基礎,而倫理建設實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因此於民國55年(1966年)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教育為立國之本,第二年6月,蔣中正先生指示積極籌劃延長國民教育為九年。民國57年(1967年)起,九年國民教育正式全面實施,確立教育革新重要里程碑。臺北市文化局表示,「蔣中正與臺灣建設」特展展期即日起至明年3月22日止,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蔣中正領導8年對日抗戰勝利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河北宛平縣盧溝橋製造一起日軍失蹤事件,借機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蔣中正先生嚴正宣示「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中國雖弱,面臨可能亡國滅種危難,遂奮起抗戰,揭開了中華民族8年全面浴血抗戰的序幕。

蔣先生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在8年對日抗戰中,國軍發動了大型會戰22次,像台兒莊這樣的重要戰役1,127次,國軍206位將軍壯烈殉國(其中包括 8名上將),陸軍傷亡321萬多名官兵,海軍艦艇全部打光,空軍4,321名飛行員犧牲,2,468架戰機被擊落。1945年8月,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馬英九下午接見第36屆榮民節「榮民楷模」暨「海外榮光聯誼會」代表,他在致詞時表示,發生在民國31年(1942年)的「仁安羌之役」中,中華民國派遣國軍前往緬甸馳援英軍對抗日本入侵,締造輝煌戰果,然當時有10萬名國軍將士壯烈犧牲,他們的遺骸在海外漂泊70餘年。直至今年8月,在政府努力下,國防部方順利將英靈牌位迎回臺灣,並於8月27日入祀圓山忠烈祠,以表彰陣亡將士功績。

馬英九說,從民國38年發生的「古寧頭」,到民國47年(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等戰役,榮民前輩們一生戎馬,在保家衛國、冒險犯難中奉獻己力,捍衛了臺灣的安全與國家的存續。他提及榮民前輩們擁有「關懷鄉土」的大愛,不僅熱心公益於社會慈善活動,更將每日省吃儉用的積蓄慷慨樂捐,協助認養遺孤、關懷弱勢及獎助就學等,造福鄉里及人群,讓社會處處充滿著愛與溫暖,善行義舉令人感佩。**

責任編輯:伊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