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賢臣稷、契的故事(下)

文/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699
【字號】    
   標籤: tags:

據《尚書.堯典》記載,帝堯對契說:「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帝堯任用契為司徒,掌管天下教化,對百姓進行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並告訴他做好「五倫」教育,在於要寬厚。

《孟子.滕文公上》中也記載,上古時代,人們「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謂「五倫」,就是人們應該遵守的倫理道德中,最為重要的五項人際關係。具體內容的意義:

◎「父子有親」
指父母與子女之間要親密、親切,為父母的要慈祥;為子女的要孝順。

◎「君臣有義」
指君主與臣下之間應該有義理、講道義,要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夫婦有別」
指生活中丈夫和妻子要按照倫理規範要求,盡到各自不同的義務,為夫的要主外、要和;為婦的要主內、要柔。

◎「長幼有序」
指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之間應該有秩序。

◎「朋友有信」
指朋友之間應該有信義、守信譽。

「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是說「五倫」是人出生時上天賜予的倫理秩序,人人都要遵守。

「五倫」是東方社會自堯舜至後來歷朝歷代的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特別是儒家最重視人倫。孟子說,古代設立庠序、學校,「皆所以明人倫也」。

契分派職司,擬定教導的種種方法,如每一倫由兩人擔任,五倫包括契共由十人擔任,進行演示和教導。首先從百官開始,再推廣普及到學校等。契還多設立學校,並要求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身立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的好評論。

帝堯任用契為司徒,掌管天下教化。(國立故宮博物院)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契主司徒,百姓親和」,意指使百姓親密而和睦。

帝堯時代,大水成災。於是帝堯命舜代他攝天子位,讓禹擔當治水的重任。禹推薦棄、契、皋陶和益,讓他們一起參與治水。

禹在治水的同時,命棄指導農業生產,棄把稻種分發給民眾,讓他們可以在低濕的地區耕種,讓諸侯百姓開荒種田,在山上植樹,並鑿井修渠,適時播種,解決糧食困難。

治水過程中,禹命契做好救濟災民,組織興修水利等工作,契分發給當地民眾非常缺乏的食品,食物量少時,就從有多的地方調來補給,以便讓各諸侯國享受均衡的利益。

十三年後,禹治水成功,疏通了大河大江,還修築溝渠,導水灌田,推廣農耕,開發土地,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棄、契對堯舜盛世的創立做出很大貢獻。帝堯封契於商,賜他子姓,子就是慈,就是慢慢生長強大的意思,傳了數世後至湯,湯得天下為商朝。史記殷本紀講述商朝,是從契說起,《詩經.商頌.玄鳥》中也寫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王茫茫。」講述「玄鳥生商」的美麗故事。

帝堯又封棄於邰,使棄居稷官,並將管理農業職務的名稱--后稷,作為專有名號固定給了棄,賜他姬姓,是本德的意思。稷是周朝的始祖,傳到十五代為周文王,隨後文王之子武王建立周朝。

《詩經.思文》中寫道:「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非爾極」,稱讚稷功高無量;孔子也稱讚稷是天下創立功業的人,他創始農業,因此而受益的人難道還少嗎?但他卻非常謙虛,只稱自己是個熟悉稼穡之事的人。由此可見,稷的品行是多麼高尚啊!

稷契後來不僅成為古代賢臣的代稱,而且後世人中有許多仁人志士都希望能做稷、契那樣的人物,擁有稷契那樣以民為念、為民謀福的宏願和仁愛,並把這稱為立下「稷契之志」。

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知道,稷、契這兩位雖然都是帝嚳的兒子,但他倆的出生都很奇特,更像上天將他們派到人間。孩提時代的他們就異於常人,稷喜歡種植作物,而契則愛好做各種禮儀的遊戲。

想想看,這在上古時期對於從原始社會而來的人們來說,就算大人也很難想像有他們這樣的特長,所以,他們的秉性和異能是與生俱來,是負有天命的。

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半神文化,是神傳授給人的,稷與契的故事,正好印證這一點。

稷教會上古時代的人播種百穀,還能「相地之宜」,根據土質和時節科學的對土地加以不同的利用,同時還教會人們興修水利、導水灌田,大力發展農業,使得百姓脫離了遊牧狩獵的生活,而得以在土地上安頓下來,安居樂業,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所以稷被稱為農神。

當人們可以依賴土地通過勞動生存下來之後,對世人進行禮儀的教化就成契被賦予的職責,五倫禮儀的確立,道德規範的制定,為當時的人建立起基本的倫理關係和守則,從百官和教師開始進行推廣,並建立學校,從孩童小時開始就進行這樣的訓導和教化,最終變「百姓不親,五品不遜」,為「九族既睦」,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了中華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

今天看來,上古時期稷、契這兩位賢臣秉承上天的旨意,來到人間輔佐堯舜和大禹治理國家,更對於中華文化的奠定和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真是居功甚偉。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節, 操也」(《說文解字》),指氣節、節操等。氣節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高尚人格,表現為堅持真理和正義,在任何環境中都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 語云:「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應思誠而與天道相通,做到真實無妄、誠實無欺,因此古人常用「至誠」的標準來規範自己,協調人與人的關係。
  • 中國古書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因果報應的內容,行善濟人得善報,行惡害人有惡報,倡導人們遵循天理,多行善事,才會有好的際遇。由於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們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有善願,天必佑之」。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 邵雍字堯夫,又自稱安樂先生,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卒於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謚康節。
  • 李勉,唐代中期名臣。他幼通經史,生性耿直,一生崇尚道學,為官做人更是正直無私,為民所信服。
  • 丙吉,西漢魯國人,為人厚道,通大義,有功卻從不誇耀。漢武帝晚年時,宮中發生了誣陷太子的冤案,太子兒女妻妾皆連坐受害。太子的孫子剛剛生下幾個月,也被株連關在獄中。
  • 東方朔的小名叫曼倩。父親叫張夷,字和平,母親是田氏。父親張夷活到二百歲時,面貌仍像兒童。東方朔出生三天後,母親田氏死了,這時是漢景帝三年。一鄰家婦女抱養了東方朔,這時東方剛剛發白,就用「東方」作了他的姓。
  • 人都有過失,能誠心聽取他人意見和指責,並虛心改正,這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到。唐太宗是歷史上少有的聖君明主,他以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而著稱,以下是史書上記載的幾則唐太宗「誠心求過,聞過則喜」的小故事,身為天子的那份謙遜和博大胸懷足可以垂範後世。
  • 三國時,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命人製造木牛流馬運輸軍糧,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伐魏。魏明帝曹睿親自到長安指揮作戰,命令司馬懿統帥諸將領,帶領大軍三十萬直撲祁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