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定三生」由何而來 經典成語背後故事

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761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4年1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語言形式,成語中包含了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內涵,更傳遞了中國人歷經千百年錘煉留下的處世哲學。成語來源於歷史故事、寓言、傳說、詩詞或古人說的話。很多成語需要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深意。

中國成語的起源、典故及意思,每每與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每一句成語背後,往往隱含史實、傳說、風俗等知識,是漢文化的瑰寶。下面僅就與姻緣有關的成語列舉一二,一起來看看這些成語背後的傳說和典故吧。

緣定三生

緣定三生的來源應與三生石有關。三生石是一塊狀貌奇欽的巨石。三個紅色的篆字——「三生石」碗口般大小,刻在內側很不顯眼。石頭較光滑的一面鐫有一段碑文,寫的是李源和圓澤和尚的三世友情。

富家子李源,因為父親在變亂中死去而體悟人生無常,發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獻出來改建惠林寺,並住在寺裡修行。

李源和寺裡的住持圓澤禪師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著談心,一談就是一整天,沒有人知道他們在談甚麼。有一天,他們相約共遊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從湖北沿江而上,圓澤卻主張由陸路取道長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圓澤只好依他,感歎地說:「一個人的命運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他們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邊,看到一個穿花緞衣褲的婦人正到河邊取水,圓澤看著就流下淚來,對李源說:「我不願意走水路就是怕見到她呀!」李源吃驚地問他原因,他說:「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兒子,因為我不肯來,所以她懷孕了三年還生不下來,現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現在請你用符咒幫我速去投生,三天後洗澡的時候,請你來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為證明。十三年後的中秋夜,你來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來和你見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後悔,一方面為他洗澡更衣,到黃昏的時候,圓澤就死了,河邊看見的婦人也隨之生產了。

三天後李源去看嬰兒,嬰兒見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訴王氏,王家便拿錢把圓澤埋葬在山下。

十三年後,李源從洛陽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圓澤的約會,到寺外忽然聽到葛洪川畔傳來牧童拍著牛角的歌聲: 「我是過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賞月吟風的往事早已過去了;慚愧讓你跑這麼遠來探訪我,我的身體雖變了心性卻長在。」

李源聽了,知道是舊人,忍不住問道:「澤公,你還好嗎?」

牧童說:「李公真守信約,可惜我的俗緣未了,不能和你再親近,我們只有努力修行不墮落,將來還有會面的日子。」隨即又唱了一首歌:「身前身後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說出因緣又怕心情憂傷;吳越的山川我已經走遍了,再把船頭掉轉到瞿塘去吧!」牧童掉頭而去,從此不知道他往哪裏去了。

李源後來在寺裡死去,活到八十歲。圓澤禪師和李源的故事流傳得很廣,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還留下來一塊大石頭,據說就是當年他們隔世相會的地方,稱為「三生石」。

有人看了前文中的故事,會問:明明是兩生,如何說成三生?有兩種見解或者說法:其一是,所謂的「三生」,即指李源見的第一次是圓澤的本身,第二次見的是圓澤的後身,第三次見的則是圓澤化入煙霞而去的化身;還有一種說法是,李源與圓澤相見不過兩生,就是前身與後身。根據宋朝贊寧禪師的解釋,圓澤後來又為比丘,故稱三生。這個解釋有些牽強,但可列為一說。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稱就這樣定了下來。

「三生石」一直是中國極有名的石頭,後來發展成中國人對生前與後世的信念,不但許多朋友以三生石作為肝膽相照的依據,更多的情侶則在三生石上寫下他們的誓言,「緣定三生」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天作之合

《詩經•大雅•大明》:「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這首歌謠,記述了周文王與太姒的婚配。太姒是個賢淑的好女子,與有德行的文王結合,這桩婚姻實在是上天美意的撮合啊!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這是《詩經》第—首《關雎》篇的開頭四句。這首詩說的就是當年周文王與太姒定情的事。

卻說商代末期,洽川的莘野村出了一位美女,是姒家的大姑娘,起名叫太姒。太姒不光長得美,還心靈手巧。她紡的線又細又勻,織的布又平又展,巷院中不論誰家有了事,她都樂意幫忙,見了老人態度和氣,老人們都誇這姑娘心眼兒好。

周文王在郃陽地區渭水之濱遇到太姒,對她的美貌,驚為天人,後知道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西伯昌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周文王決定於渭水造舟為樑,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人們都認為文王和太姒是再好不過的一對,他們的結合是天意,誇讚他們是「天作之合」。後來「天作之合」就被用來指天意撮合的婚姻。

兩廂廝守

對於這個成語民間有兩種不同的傳說。其一是認為它源自古代的建築。

「兩廂廝守」中的「廂」最初時是建築學的術語,指的庭院正房兩側的房子,也指正堂兩側夾室之前的小堂。因為這種廂堂都是在兩側的,所以後人就用「廂」來代指一方,比如「一廂情願」就是只有一方願意;而「兩廂情願」自然就是指雙方都願意。「兩廂廝守」就是雙方互相守望的意思。

另一傳說是江南的風俗。據傳在古時江南大戶人家,若生女嬰,便在家中庭院栽香樟樹一棵,女兒到待嫁年齡時,香樟樹也長成。媒婆在院外只要看到此樹,便知該家有待嫁姑娘,便可來提親。女兒出嫁時,家人要將樹砍掉,做成兩個大箱子,並放入絲綢,作為嫁妝,取「兩廂廝守(兩箱絲綢)」之意。十年香樟成木,百年白首相約,千年古風相傳,乃鑄兩廂廝守!

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這種婚姻觀念,是從建築學中延伸而出的。與「門當」諧音的「門檔」原指大宅門前的一對石鼓,因鼓聲洪闊威嚴,厲如雷霆,人們信其能避邪,故民間廣泛用石鼓代「門檔」。

「戶對」位於門楣上方,形狀有圓柱形、方柱形及六角柱形,每根長一尺左右,與地面平行,與門楣垂直。

根據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學的美學原理,大門前有門檔的宅院必有戶對,所以,「門檔」、「戶對」常常被同呼並稱。「門檔」的形狀和圖案,以及「戶對」的數量都代表了宅第主人家財勢的高低。所以,「門檔」和「戶對」除了有鎮宅裝飾的作用外,還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標誌。

後來「門檔戶對」就演變成一個成語為「門當戶對」,用來比喻婚嫁的男女雙方身份和家境相近或般配。**

責任編輯:李曉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個成語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高陽應,是戰國時代宋國的大夫。他很愛與人辯論。有理沒理,都要強辯一番。有時別人有理,但嘴上說不過他,只好認屈。
  • 公元383年,東晉與前秦在今安徽壽縣一帶進行一場大戰,史稱「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歷史典故即出於此。
  • 《禮記.樂記》記載,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 這個成語出自《新唐書‧褚遂良傳》。唐朝初年,高麗發生內亂,告急求救,太宗想親自掛帥,率兵進攻高麗。群臣都勸皇帝不要親征。褚遂良勸太宗:「出征萬一不勝,勢必再興兵;再興兵,則士兵怨恨;隊伍情緒不穩,則勝敗難料了。 」
  • 羊續,後漢泰山平陽人,為官清廉奉法。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續被任命為南陽郡太守。在此之前,江夏兵趙慈反叛,殺死了原任南陽太守,並攻陷元縣,一時間人心惶惶。
  • 「痛定思痛」此句成語出自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意指悲痛的心情平靜以後,追思當時所遭的痛苦,倍加傷心。
  • 三國時,蜀、魏交戰,蜀相諸葛亮得知魏國任用司馬懿為將帥,於是派兵駐守街亭要地。諸葛亮再三叮嚀統領的馬謖要靠山近水紮營,並且命令王平跟隨輔佐。但是馬謖剛愎自用,不聽王平勸諫,竟紮營於山頂,所以被魏將張郃所敗,以致街亭失守。
  • 衛武公是周室元老,歷經厲王、宣王、幽王、平王四朝。厲王流放,宣王中興,幽王覆滅,他都親眼目睹,平王在位時,他已八、九十歲,看到自己扶持的平王品性敗壞,政治黑暗,憂憤之下寫了這首〈抑〉詩。
  • 「笑容可掬」意指臉上笑容多到似乎可以用手捧取,也就是笑容滿溢,用來形容笑容滿面的樣子。此句成語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 「投桃報李」這句成語出自《詩經‧大雅‧抑》。相傳是春秋時代衛武公所作,是自勉自勵之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