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行家】技法篇「情‧境」創作過程

作者: 李招治
font print 人氣: 256
【字號】    
   標籤: tags: , ,

習畫,創作的過程,不外乎師師,師古,師自然,師心源。

師師,師古,是入門,學的是老師及古人的技法,構圖,色彩⋯,由於是依樣畫葫蘆,顯然簡單多了,也容易得心應手。師自然,師心源,就往創作的路途邁進,過程顯然艱困許多。

當大自然的美成為靈感的泉源,創作的源動力時,如何將這美麗的「境」、「景」、「物」,投入主觀的「情」,透過彩筆予以呈現!是創作時,必須修習的重要課題。

大自然無聲卻有情,當心靈走了進去,我們不只聽到了大自然的聲,看到了大自然的色,聞到了大自然的味,領受到了大自然的悸動,那屬於大自然的美麗畫面也跟著走了出來。只是,當我們在創作時,面對繁複龐雜的大自然,即使看見了叫人悸動的景物,如何提煉、精簡、去蕪存菁,再附以新意,加強個人的精神深度、思想、內涵,則是創作時,創作者必須斟酌再三的歷程。

繪畫創作,不只停留在「寫實」和「紀錄」的層次,創作有如懷孕、生產的過程。一件作品,從受到大自然的感動,到意念的醞釀、琢磨到沈澱,創作者就像孕育胎兒一樣,小心翼翼,誕生前還要經過相當程度的焦慮不安,斟酌、掙扎構圖、色彩計畫及意念的呈現。

李招治,《初夏的歡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一旦作品誕生了,以形式美的方式呈現,總是希望畫面能夠達到簡潔、統一,又富有節奏韻律變化的美,更意圖超越物象的捕捉,而企及心靈意念的境界,甚至於呈現個人生命的本質,強調個人風格的展現。

個人由於電腦操作能力弱,創作時,總以多張照片組成心中預期「胸有成竹」的畫面,做法也許有一點LKK(老舊),但也不失為一種模式。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是大自然完全受創作者駕馭,依據創作者意念賦予大自然提供的素材更多的隨心所欲,大自然的「境」隨創作者的「情」游移,要風、要雨、枝葉動態、花朵位置,可以配合創作者乾坤大挪移,只為了追求畫面的「必需」!創作者是畫面的主人,所以畫作完成時,那種快意、成就感非筆墨所能形容!

(原載:水彩藝術資訊 第十六期)

責任編輯:周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在八十年代經歷了一段水彩黃金時期,當初的年輕水彩畫家現在都已是水彩界教父級或大老級的前輩了,當時也是首開台灣水彩處理厚實感之先例,先後都有畫家研究出如何使單薄的水彩顏料處理出高質感厚度的視覺效果,例如 楊恩生老師極具視覺厚實感的古典水彩靜物畫,或是謝明錩老師不費吹灰之力處理的各種質感表現等,無不在尋求一種新的視覺突破,在當時也成功地將水彩畫帶入到一個嶄新的境地
  • 插畫本身沒有侷限,只要能表現你的想像力,任憑你用各種形式,各種創作媒材,各種繪畫符號或語言都可以。水彩是極適合表達插畫一種創作媒材。水彩的性質乾淨、透明、輕快,既能雕刻細節,也能暢快淋漓的大塊渲染,不論是什麼類型的插畫都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在此分享一篇由文學作品轉化成插畫的範例,文章內容來自知名文學家 吳鈞堯先生的作品「孤樓」,刊載於中國時報九十六年八月十四日的人間副刊。雖然個人在插畫及水彩上的造詣,相當的淺薄。不過也許對於想要了解插畫的朋友會有所幫助,以下是我插畫創作的逐步分解過程。
  • 蘭花的「淺根性」與「混種」特質,同時也象徵了台灣「殖民文化」與「文化混種」之面貌。當代社會中,強勢且大量的歐、美、日等外來文明、消費文化與都會圖騰的洪流裡,我們失去了固有的「文化泥土」與「傳統根脈」,我們迷失了自己,麻木不仁卻不自知。霎時之間,我們自問何謂台灣文化?我們似乎找不到一個切確的答案。
  • 如果不曾耕作,又怎能理解扒光碗中飯粒是對農民尊嚴的禮敬;這並非惜物或習慣的養成問題,而是一份「感同身受」的美感覺知。「土地」絕不僅僅只是供人行、居甚或予取予求的空泛對象,倘若認知正確,著眼角度自然不凡。
  • 「發現美」與「發現不美」同等重要,如何在紛亂龐雜的大自然中找到美,靠的是「慧眼」與「觀看方式」;如何發現不美,靠的是對自己美感系統的深入理解與創作經驗。
  • 繪畫創作,不只停留在「寫實」和「紀錄」的層次,創作有如懷孕、生產的過程。一件作品,從受到大自然的感動,到意念的醞釀、琢磨到沈澱,創作者就像孕育胎兒一樣,小心翼翼,誕生前還要經過相當程度的焦慮不安,斟酌、掙扎構圖、色彩計畫及意念的呈現。
  • 大鄧伯花怒放時的姿態、造型、色彩,加上背景的棚架,非常利於畫面的呈現,但架構、取捨、提煉、簡化,仍是經營畫面不可缺少的巧思,如何讓大鄧伯花的花葉、藤蔓,有疏有密、有聚有散、變化中有統一、統一中有變化,仍是經營創作意念、美化畫面不可或缺的。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