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閱讀讓孩子更聰明

作者:周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74
【字號】    
   標籤: tags:

不管是哪個年齡層的孩子,閱讀都能提升他們的思考能力。閱讀所帶來強大的自主性和想像空間,刺激腦部神經、開發腦力心智的同時,還能開啟一扇認識世界的心靈之窗。公共圖書館就是孩子讀書的最佳場所。

閱讀可促進腦神經發育

美國費城人類潛能開發研究所的多曼博士在《給世上的父母親》一書中寫道:「嚴重的腦障礙兒,從2、3歲就開始閱讀,結果他們比正常孩子的記憶力更佳,而且享受更多的讀書樂趣。」一位腦部嚴重障礙的兒童湯米,母親在他3歲半時,就教他念書。不久,湯米的閱讀能力竟然增加了。到了6歲時,他已經能夠閱讀6年級的書籍了。

經過長期研究,多曼博士發現,幼兒從2歲起,就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幼兒都是很喜歡讀書的,也是具有無限學習慾的;對於孩子來說,閱讀也可以像玩遊戲一樣快樂;讀書是可以促進腦神經發育的,是能夠開發智力的。

讀「書」 遠離電子傷害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上圖書館閱讀已經逐漸被iPhone、iPad、電腦等電子產品所替代。父母為了開發孩子的智力,在蘋果商店中為孩子下載智力遊戲等電子教育產品也越來越普遍。

電腦和電視成為孩子假期裡最親密的「電子玩伴」,網路聊天則成為同學、朋友間主要的溝通方式。專家提醒,兒童長時間與電子產品接觸,容易患上 「電子產品依賴症」。這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響,不僅會造成兒童視力下降、頸肩綜合症、滑鼠手等,與電子產品親密接觸,而疏於和小夥伴的面對面交流,也會造成孩子失去現實感和社交能力的退縮,甚至導致憂鬱症。

用故事 歸正不恰當行為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珍妮,擔心孩子迷失在電子產品裡,沉浸在虛幻中,決定帶孩子去圖書館閱讀。「那裡的環境,可以讓我的孩子安靜下來閱讀。而且圖書館裡有定期的講故事會,許多孩子一起聽故事、一起討論。回答問題最好的小朋友還有獎勵。我的兩個孩子現在都喜歡來圖書館。」

美國華盛頓 BULL RUN 公共圖書館的南希施萊說:「我們鼓勵孩子們在假期閱讀,保持閱讀能力,這樣不會落後於起跑線。研究表示,在假期裡,有些孩子會落後將近2個月,他們的能力也下降了。」

西西利亞也經常帶孩子來圖書館,她說好的故事可以幫助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比說教有用得多。公公、婆婆很疼愛孫子,什麼好吃的都要留給他。可是兒子有時不但不領情,不順自己的心意時,還會和爺爺、奶奶發脾氣,好像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很多次提醒他都沒有在意。「 我帶他去圖書館找到了〈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和他一起閱讀,並讓兒子思考,為什麼孔融要把最好的梨謙讓給別人,而不是留給自己。」一天兒子放學回來,悄悄地告訴媽媽:「 我在學校也當孔融了,我和 Matthew 分享了我的糖果。」

課外書籍 激發想像創造力

有一項調查發現,相對於只閱讀課本的孩子,那些經常看課外書籍的青少年,雖然他們在學校的成績並不突出,但想像力和創造力卻非常強。而且由於經常閱讀課外書籍,他們了解的事情也會相對多一點,在以後的各項發展中,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會比那些只讀課本的孩子高一些。

無法負擔行「萬里路」費用的父母,可以考慮免費地「讀萬卷書」。讓孩子遠離虛幻的世界,實實在在地感受書本裡散發的智慧。◇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得慶幸的是,現代的父母都會提供孩子很多機會去嘗試各種經驗,讓他們學美術、音樂,也給孩子很多機會去學各種運動,更別說閒暇時常會帶孩子去旅行、參觀博物館或展覽等。這種父母真的很讓人放心,只需要另外特別注意兩點就好了。
  • 孩子再怎麼喜歡一項活動也很難長久鑽研探究,一開始因為喜歡而做的事情也很快會失去興趣......
  • 如果想協助孩子獲得自信心,使孩子在做事時能盡全力、不會屈服於挫折、主動挑戰,該怎麼做才好?
  • 當孩子有顯著的進步或是做出成果時,為了幫助孩子未來也能想起這些美好經驗,並讓這些事深刻得足以留在記憶中,最好能多多祝賀孩子。可以參考下面幾種方式,因為比起每次都用相同的方法,靈活交替著使用效果會更好。
  •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滿愛、持久且有意義的關係。了解情緒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有助於我們和孩子建立這樣的關係。人們正是透過分享情感與他人交流。
  • 「滿招損,謙受益。」涵養孩子謙虛的品德,能虛心面對世界,不自傲、不爭鬥的為人處世的生活態度,是親子教育的重要方向。
  • 你的眼前是否浮現孩子吵鬧、暴衝奔跑、靠近危險場所的畫面?什麼樣的一句話可以逆轉這種狀況呢?
  • 有些家長還是會擔心孩子的課業,堅信會讀書便等於成功的傳統價值。不然為什麼我們老祖先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還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然而,孩子的成功方程式果真只有讀書這一條嗎?
  • 每次幼稚園或小一新生入學,總是免不了父母和小孩那依依不捨、十八相送的情景,看著孩子稚嫩的臉龐上掛著兩行淚,哽咽的啜泣著:「我要媽媽」、「媽媽不要走」,我不禁回憶起自己剛進入小學的第一天。
  • 只要以正面的說話方式和孩子溝通,自己和孩子都能鎮定從容地面對各種狀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