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傳文化 藝術通神明(上)

font print 人氣: 61
【字號】    
   標籤: tags:

中國人常常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來比喻一個人多才多藝,其實它們不僅僅是古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方式,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與天地溝通的途徑。蘊含於其中的奧妙,是古代神明留給人們的珍寶,也是五千年歷史的文化精髓。

您也許會問,爲什麽說琴棋書畫是天上神明留給人類的珍寶呢?

〈宋人畫歷代琴式圖.宓羲之制〉(國立故宮博物院)

在《警世通言》中記載:「伏羲氏見到五星之精,墜落在梧桐樹上,鳳凰飛來栖息。而鳳凰是百鳥之王,它只吃竹子,只栖息於梧桐木上,只喝醴泉的泉水,伏羲氏由此得知梧桐是樹中的良材,於是取它作爲雅樂之器。伏羲氏以節氣,周天,兩儀,五行之數製成古琴,又名瑤琴,即瑤池之音樂。」

琴能通神明

〈元人畫聽琴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伏羲氏製造古琴的過程,體現了遠古時候人們對於天地神明的敬仰之心,即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琴的樂音寧靜深邃,清心演奏,能通神明,遠古時候有一首叫〈華胥引〉的名曲,這首曲子的由來是這樣:黃帝在位十五年時,爲天下不能安定而憂心,一天夢中來到一個叫華胥國的地方。

那裏「民無嗜欲,而不夭殤,不知樂生,不知惡死;美惡不萌於心。」黃帝醒來後,了悟了何爲治國之道,以華胥國的方式治理天下,隨後天下大治。〈華胥引〉歌頌的就是那個世道安祥,民無奢欲的時代。

華胥國的人們沒有貪欲,不會留戀生命,不會恐懼死亡,也不會萌生喜好和厭惡的念頭。這樣的境界其實是修煉人的境界,琴的文化也是一種修煉的文化。

儒家愛琴,琴被古人視爲君子的象徵,《禮記》上說:「士無故不撤琴瑟」、「儒家認爲古琴可以載道、象德,可以明志、靜心」,正是「貫衆樂之長,統大雅之尊」。道家愛琴,因爲琴能修心養性,

見字如見人

(國立故宮博物院)

琴能通神明,而書法也是一項奧妙的學問。不管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藝術的精華在於其「形神兼備」,有形無神,則藝術失去其靈氣與精神;有神無形,則藝術失去其載體與容器。

遠古時候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他給予人們文字的靈魂,此後世世代代,人們發明不同的書法,給予文字形態。一種好的書法,講究「法度」,需要長時間的磨練,以及書法者內在的精神、修養,也是人們常說的「見字如見人」。

(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法的高妙在於其氣韵與骨力,書法中講求:「字以神爲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時常保持祥和的心態,遇到挫敗時有堅强的意志,具備這樣人品的人,也必定能練出好的字來。

唐太宗曾經對朝臣說:「書學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意思是說,書法的精神在於字的風骨,字的風骨在於人的心力。心力懈怠,不能專精的人,難成書法大器。

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少年時習練書法,將一池之水都染成墨色。正是這樣堅持不懈的精神,使他後來被人們尊稱爲「書聖」。

〈晉王羲之蘭亭序〉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法的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墨法、章法等,它和諧的美體現在行雲流水的筆劃中,體現在通篇的布局之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這是古人對書法之美的形容。

許多歷代的大書法家不僅僅在藝術上有很大成就,他們的為人也受到後人的敬仰,如唐朝時的顔真卿,他力拒安祿山叛亂,建立大功,被封爲「顔魯公」,人們將他與柳公權的字並稱爲「顔筋柳骨」。宋朝時的岳飛,精忠報國,統帥千軍萬馬,所向披靡。他們的字正如他們的為人,令後人望塵莫及。

由此可見,「天人合一」、「形神兼備」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與中國人修身誠意,敬天知命的特質相輔相成。簡單的說,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也會創造出好的藝術。這是藝術的精髓,也是中國人獨有的智慧與不可丟失的精神寶藏。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都有缺點和犯錯的時候,以權勢壓人,最多只能讓人表面服從;而寬恕大度待人,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心。魏霸就是因為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待人寬恕,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以周圍人都很信任、服從和尊敬他。
  • 祁天宗這個人自恃有才學而驕傲自大,尤其不信神佛,經常隨意謾罵。下雨柴濕,他叫書僮劈開木作的神像燒火。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莫高窟中那些刻畫神佛的雕像和壁畫,也反映了神傳的文化。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誡弟子,不但要傳播佛法,還要傳播文化知識。歷史上大多數宗教都認同神造人的觀點,只有近代的科學讓人相信人是從猴子變來的。
  • 舜繼帝位後,便命已成為夏部族首領的禹繼續治理洪水。禹欣然領命,但沒有貿然行事,而是首先認真總結父輩治水的教訓,尋找治水失敗的原因。
  • 蕭衍是漢代相國蕭何的後代,在位四十八年,壽八十五歲,是秦始皇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長壽皇帝,僅次於清朝的乾隆。
  • 《諸葛亮文集.便宜十六策.舉措》說:「治國之道,務在舉賢。」又說:「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人才是治國的根本,治國和人才的關係,就像房屋和柱子的關係,人才短缺了,國家也就難以維持。
  •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一個人的作為也能改變命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