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學校能解決孩子被欺凌的問題嗎?

溫婧
font print 人氣: 23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4年12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溫婧編譯報導)當梅利莎(化名)問母親她是否可以在家上學時,她只有7歲。在讀二年級的這一年中,她經常被同學欺負,辱罵、掐以及揪頭髮。

這個小女孩沒有將被同學欺負的事告訴任何人,直到她的母親發現她的攻擊性行為越來越甚,而且學習成績在下滑。當母親瞭解到女兒被欺負的程度時感到驚嚇。她的女兒被推進垃圾箱,並且垃圾箱的蓋子被蓋上。梅利莎承認上課時坐在她旁邊的女孩就是欺負她的人。學校同意讓倆人分開坐。

但是一週後,兩人又被調到一起坐。梅麗莎的母親質問學校後,老師告訴她「這可以培養孩子們的適應力」。結果正相反,梅麗莎非但沒能獲得適應力,反而開始在課堂上尿褲子。向校長反映情況也沒能得到滿意的答覆。校長說學校對於霸凌有相關的政策,但是如果梅麗莎不自己來找他,他就「甚麼都不能做」。

澳洲聯邦政府的研究表明,在澳洲校園內,每4個孩子就有1個受到過欺凌。心理學家迪金森(Tania Dickinson)見過的最小受害者只有6歲。她的當事人因為他們的長相、體育和學習成績、受歡迎程度、精神或身體上的疾病而被欺負。迪金森說:「在某些情況下,欺凌事件可能是由受害人觸發了欺凌者自身的某事件而導致的。」

梅麗莎是一個安靜、害羞的女孩,她沒有自信將事情說出來。她的母親花了6個月的時間造訪學校並寫信,希望給她的女兒轉班級,但是學校沒有做出任何改變。「老師和學校,在支持或幫助我女兒的方面,在我看來,一點用都沒有。」梅麗莎的母親說。她認為她的期望並不是無理的,學校的不作為使她做出給女兒轉校的決定。

轉校之後的變化是巨大的。新學校的老師們和校長營造了一個讓梅麗莎感到舒適和安全的環境。雖然一年之後她再度遭到欺凌,但是朋友們的幫助和來自學校的支持使她有能力處理欺凌事件。梅麗莎現在13歲,進入高中學習,並有一小群朋友。她缺乏自信,並且也有普通青少年的焦慮,但是母親堅持轉學對她來說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迪金森說:「當思考轉學對你的孩子是否是最好的選擇時,有很多導致欺凌的因素需要考慮。」我們需要找到導致欺凌的原因。這些原因可能是內在的,也可能是外在的。內在因素包括孩子的社交能力、脆弱性、對衝突的反應、處理困難的能力。外在因素包括孩子交往的人以及圍繞在孩子身邊的人。她說,如果孩子不具備正確處理欺凌的能力,那麼轉學也無法解決他們自身的問題。但是如果欺凌主要由外因引起,而學校不給予支持,那麼就應該轉學。

現年39歲的本(化名)曾經上過3所學校。當被問及他是否參加同學聚會時,他很響亮的回答:「不!當然不!」幾乎是從他一上學開始,欺凌就跟隨著他了。「在我受欺凌的件事中有很多因素起作用。」他說。他是由年長的親屬帶大的,因此他與同齡人交流有困難,而且他還受未確診的閱讀障礙和多動症的困擾,這引發了其它問題。

雖然努力融入同學中,但他仍是被欺負的主要對象。一開始,孩子們只是折斷他的鉛筆和偷他的午餐,後來就演變為毆打。「我總是一個人吃午餐,或者離開並躲起來,這樣就沒人能找到我。」他走不同的路回家,有時為躲避追打,他要跳過圍欄、穿過灌木林。

本說:「在上六年級時,老師會離開教室到外面抽煙……而這(對我)就是開放期。」其他孩子會踢他坐的凳子,在教室裡到處扔他的鉛筆。他把這些事情藏在心裏,但是他的父母知道了,他們面見了校長,但是被告知除非本自己來找他,他無法做任何事。

這兩個案例中,受害人都拒絕站出來。心理學家發現受害人在性格上有共性:他們通常是被動的,將事情藏在心底,承受對自尊的直接傷害,而不去面對欺凌或採取報復行動。

在六年級快結束時,本從公立學校轉到另一市區的私立學校,但是不到一個月,欺凌就又開始了。雖然欺凌是一點一點發展的,但是最終達到了相同的強度,並且一直持續到高中。七年級時,他被正式確診為有閱讀障礙,他需要進入特殊班級,這使得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本受到的欺凌非常嚴重,他的校園生活是極度不愉快的,但是他覺得問題出在他自己身上。「是我,而不是其他人。在我看來,欺凌圍繞著他們看著有點兒不同的人,就是我。」他說,轉學沒有改變任何事情,因為他的學習障礙沒有得到解決。如果他能被更早確診,並在還在普通班級時就得到適當的治療,本相信他的校園生活會變得非常不同。

迪金森強調轉學也有轉學要遇到的挑戰。雖然欺凌也許會停滯,但是它所帶來的影響是持久的。澳洲心理協會2014年指出,受過欺凌的人更容易再次受到欺凌。迪金森說支持性的諮詢或輔導可以幫助受欺凌者建立自尊和發展能夠處理欺凌的社交能力。

責任編輯:瑞木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許羽文日本東京報導)日本警察廳2月27日發佈統計結果表明,2013年全日本共發現410起因校園欺凌引起的暴力傷害案件,較前年(150起)增加173%。揭發欺凌現象或因遭受同學欺凌而接受心理輔導的兒童和學生也較前年增加213人,達724人,這是27年來首次超過700人。
  • 3月21日,澳洲的中小學又將迎來一年一度的校園反暴力反欺凌日,反欺凌日的主題為:向欺凌說:不!(Bullying. No Way!)澳洲全國範圍中小學校踴躍參與,反對校園暴力。
  • (大紀元記者馬穎慧澳洲悉尼編譯報導)本週五(21日),是第四個年度澳洲反欺凌日。澳洲心理健康團體「兒童事件」(KidsMatter)敦促家長們利用這一天與孩子們交流在網上的活動。
  • (大紀元記者周月諦多倫多報導)多倫多教育局與警方於4月9日(週三) 在Oakwood高中舉辦粉色日活動(Day of Pink),旨在制止校園中的歧視與欺凌現象。 數百位高中生、警察、老師參加了週三的活動。華裔學生表示高中裡有「很多」欺凌情況。
  • 曾被稱為「世上最醜的女人」的25歲美國女子莉琪.維拉斯格,在2013年12月的TED演講激勵數百萬人。現在,她希望透過反霸凌紀錄片,讓更多人知道她的故事。
  • (大紀元記者安妮澳洲悉尼編譯報導)根據慈善機構「澳洲使命」 (Mission Australia)和心理疾病治療機構「黑狗研究所」(Black Dog Institute)的一份新報告,五分之一的澳洲年輕人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但有超過60%的人對尋求專業幫助感到不舒服。
  • 加州聖地亞哥一14歲高一男生因不堪同學嘲諷自殺, 家人近日對聖地亞哥學區提出起訴。男生名叫馬修‧伯德特(Matthew Burdette),去年11月份感恩節期間在和家人一起的旅途中自殺。他留下一個紙條,上面寫著:「我無法再面對學校」,「我不想死但是我沒有朋友」等字句。
  • 澳洲教育研究者在「國家反欺凌中心」研討會上發出警告,孩子欺負孩子的現象其實可能是跟父母學來的。被家長打罵的孩子很可能在學校就去欺負別人。
  • 澳洲的學校校長和教師們因忙於應付學生們日益增多的網絡欺凌投訴,而正在失去每週寶貴的教學時間。
  • (大紀元記者楊楠新西蘭奧克蘭報導)新西蘭著名私校Kings中學的新校長Mike Leach剛上任幾週就接到了一個「燙手山芋」。該校的一些高年級男生在半夜叫醒幾位低年級男孩,並對他們進行枕套蒙頭、毆打等欺凌行為。校方目前正調查此事並承諾對校園欺凌行為一定採取強硬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