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卑恭 君子風範

font print 人氣: 1600
【字號】    
   標籤: tags:

自古以來謙虛、謙讓是傳統的美德。現在就來談談這個「謙」,先說一個故事。

宋朝的肅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湣忠寺。看見一塊唐朝遺留下來的石碑,文辭非常優美,共有三千多字。沈元用平日記憶力就很强,於是一再朗誦,肅王一邊聽著一邊走著好像沒在意。

沈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炫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筆將文章默寫下來,記不起來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個字。肅王看了,就拿筆將所有的缺字補齊,又將沈元用四、五處錯誤的地方修正過來。改完後將筆放下,和別人談論其他的事,一點點驕傲的神色都沒有,沈元用既驚訝又佩服。

俗語說:「千萬不要誇口說我能勝過別人,其實別人勝我更多!」這實在是一點也沒錯啊!

明代的理學家陳幾亭說過:「君子有兩種羞恥。一是誇耀自己的長處,二是掩飾自己的缺失和不能。自己有長處要保持謙虛,自己不會的就要努力學習充實。」

他又說:「君子有二種惡劣的習性。一是嫉妒人之所能,二是彰揚人之所不能。」當別人做到時,應該像自己做到一樣替人家高興;當別人做不到時,要引以為鑑,以自己要做好的角度來著眼,捨去「我能,他不能」的高傲心態。

(Fotolia)

明代另一位理學家王陽明訓示兒子正憲說:「現在人的病痛,大多是因為傲。千罪百惡,都是從傲上來的。傲則自視甚高,自以為是,不肯屈就於人。你們為學,先要除此病根,這樣才能有進步。傲字,反之則為謙,『謙』字便是對症之藥。不但是外貌卑遜,鬚髮自內心的恭敬,撙節退讓,常見自己的不足,真正能虛心接受別人。」

所謂「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總是盯著、看重別人的缺點,且到處張揚,就會給別人造成傷害,同時自己還會失德,這可不是君子待人處世之道。

「江南才子」文徵明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他生性不喜歡聽到別人的過錯。有人想要把別人的過失告訴他,他必巧妙的轉移話題,使對方無法說下去,他終生都如此。

(Fotolia)

《易經》上有一卦,名曰「謙」,是專門說「謙」的道理的:「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大意是說:天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享福。

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具備謙虛美德的人,居尊位,道德更加光明;處卑位,人們也難以凌越。君子靠著它能永遠得到好結果。

謙虛乃是發於心而行於外,不是靠做樣子做出來的。並不是出於禮貌,而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情。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才甘為人下,並且從別人的長處中學習有益的東西,從而使自己更加完善。

(Pink Panther/Fotolia)

明朝江陰人氏張畏岩,學識淵博,善於詩文,在文人學士中頗有聲譽。甲午年南京鄉試放榜,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就大駡考官瞎了眼睛。當時有一道人在旁微笑,張於是遷怒到他。

道人說:「相公的文章,一定做得不好。」

張聽了更是火冒三丈,怒叱他:「你沒有見過我的文章,怎知道我寫得不好呢?」道人說:「我聽說寫文章貴在心氣和平,現在聽到你在駡人,滿腹牢騷,心氣不平極了,文章怎麽會寫得好呢?」

張畏岩感到他的話有道理,就向他請教。道人說:「一個人要考中功名,全得靠命,命不該中,文章雖做得好,也沒有用的。你今後需要自己做個轉變。」張問道人:「既是命定,怎麽能够轉變呢?」

道人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還是在我;只要你肯盡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麽福不可求得呢?」張畏岩說:「我是一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麽善事呢?」

道人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從這個心做出來的。只要常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花錢,你為什麽不自我反省自己工夫太淺、不能謙虛,反而駡考官不公平呢?」

(William Wang/Fotolia)

張畏岩聽了道士的話,從此以後就壓低一向驕傲的習氣,自己很留意把持住自己,勿走錯了路,天天加功夫去修善,天天加功夫去積德。

到了丁酉年,有一天,他做夢到一處很高的房屋裏,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册,中間有許多缺行。他看不懂,就問旁邊的人說:「這是什麽?」那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册。」

張畏岩問:「為什麽名册內有這麽多缺行?」那個人又回答說:「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三年考查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這册裏才會有名字。像名册前面的缺額,都是從前本該考中,但是因為他們最近犯了有罪過的事情,才把名字去掉的。」

後來那個人又指了一行說:「你三年來,很留心的把持住自己,沒犯罪過,或者是應該補上這個空缺了,希望你珍重自愛,勿犯過失!」果然張畏岩就在這次會考,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取好的方面作為我效法的榜樣,其不好的方面可以作為自己的借鑑,引以為戒,進而改正自己的缺失。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由此可見,謙虛是君子必須具備的美德。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莫高窟中那些刻畫神佛的雕像和壁畫,也反映了神傳的文化。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誡弟子,不但要傳播佛法,還要傳播文化知識。歷史上大多數宗教都認同神造人的觀點,只有近代的科學讓人相信人是從猴子變來的。
  • 蕭衍是漢代相國蕭何的後代,在位四十八年,壽八十五歲,是秦始皇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長壽皇帝,僅次於清朝的乾隆。
  • 《諸葛亮文集.便宜十六策.舉措》說:「治國之道,務在舉賢。」又說:「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人才是治國的根本,治國和人才的關係,就像房屋和柱子的關係,人才短缺了,國家也就難以維持。
  •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一個人的作為也能改變命運......
  • 古人認為,人的命運與禍福,都是有因有果,一切取決於自己行為的結果,一切都逃不出天理的安排。然而天道佑善,常眷顧、幫助善良的人,使其做事有如神助。自古以來積德改運的例子不勝枚舉,以下是南宋的趙雄行善得報的故事。
  • 「相由心生」一詞在神傳文化中佛道兩家都有所用。這裏的「相」一般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各種事物的表象,而這種表象變化萬端,都由於人心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表現狀態。
  • 明朝嘉靖年間一個晚秋的下午,從黃岩城西門抬出一頂漂亮的花轎,妝奩華麗,儀仗整齊,吹吹打打,十分熱鬧。到了北洋,忽然下起雨來,幸好在一座山嶺上有個小涼亭,大家把花轎抬到裏面躲雨。
  • 河上公也被稱作「河上真人」,他修仙得道在山東瑯琊天台山,那裏至今留有很多遺跡。河上公是最早為老子的《道德經》作注的,因為他是站在仙家的角度來注釋《道德經》,所以影響最大,流傳最廣,其名曰《道德經章句》,是最古老的《道德經》注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