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音急節十二遍 跳珠撼玉何鏗錚——隋唐「燕樂」

作者:季黛
font print 人氣: 60
【字號】    
   標籤: tags:

唐代的「大曲」是一種大型歌舞音樂形式,又叫「燕樂大曲」,演出時歌、舞、器樂並用,場面宏大,色彩繽紛,是一種高度發達的宮廷音樂。白居易的「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詩句,描述「燕樂大曲」代表作《霓裳羽衣曲》的高潮段落,節奏快捷、曲調繁複,像珍珠在跳動,像玉石在震顫,聲音是何等的鏗鏘!

廣義的燕樂,如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為燕樂。」是指漢族俗樂與外來(外國或外族)音樂的總稱。燕樂的狹義概念則專指唐「十部樂」的第一部,即張文收所作的燕樂。

燕樂中包括多種音樂形式,如聲樂、器樂、舞蹈、百戲等。其中歌舞音樂在隋唐燕樂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在唐代燕樂中具有突出的藝術成就。

宮廷音樂

周代已有所謂「燕樂」,為后妃在後宮內廷中所用,其歌詞俱在《詩經》的《周南》、《召南》中。漢代宮廷中也有「燕樂」,這些都是雅樂的一部分,性質與隋唐、宋代的燕樂不同。

從唐初到開元、天寶時期(西元618~755)的百餘年間,社會空前繁榮安定,形成兩漢以後最偉大的時代,文化藝術也發展到高峰。音樂藝術則以新的宮廷音樂「燕樂」為中心,向多方面發展。

由於這樣的演變,因此「燕樂」又稱為「宴樂」,泛指在宮廷宴會中所用的音樂。「燕樂」在隋唐時期最為興盛,而且風格多樣。其肇因始於商旅來往頻繁,邊疆各民族和中原的音調、樂器相互融匯而更昌明。

隋唐燕樂

宮廷燕樂中均以法曲為主,隋朝有《七部樂》、《九部樂》;唐朝有《九部樂》、《十部樂》。除法曲、教坊授曲以外,還有一些與宗教、文學相關的曲目,如《步虛曲》、《望仙門》、《瑤池宴》、《鳳凰台上憶吹簫》、《華胥引》、《金人捧露盤》、《鵲橋仙》等融入。

隋煬帝時,把大型的宮廷樂隊,按照所奏樂曲的來源,分為「九部樂」,包括:清樂(傳統音樂)、西涼(今甘肅)樂、龜茲(今新疆庫車)樂、天竺(印度)樂、康國 (即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亞)樂、疏勒樂、安國(中亞細亞)樂、高麗樂、禮畢(最後所奏,一說即文康)樂。唐初改為「十部樂」。

唐高宗以後,燕樂之名益廣,盛唐時設有專門的樂舞機構,如太常寺、梨園、教坊等,謝阿蠻、李可及都是專業的樂工。

清樂或清商伎,保存了漢魏以來的傳統舊樂。其他以外國或外族名稱立名的樂部,隋有七部,唐有八部。他們所演奏的樂曲是根據外來音樂重新創作,並保存較多的外來音樂的面貌,仍冠以外國或外族之名。

唐玄宗時將「十部樂」改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兩部。坐部伎在室內坐奏,人數較少,樂器聲音較清細,樂師需要有較高的技藝。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數較多,樂器聲音較大,常是很喧鬧的合奏,有時還加入百戲(雜技)等,因此技藝上要求較坐部為低。

部中不合格的降入立部。立部不合格者降到雅樂隊去,此時雅樂之衰落可以想見。從九部樂、十部樂到坐、立二部樂隊組織的變遷和所演奏的樂曲變更,可以看出外來音樂被逐漸融合消化的過程。

唐朝的燕樂中,最突出最輝煌的是大曲,這是在樂府音樂和外來音樂的基礎上,經過樂師們的創造而發展起來的,綜合了歌唱、器樂和舞蹈的大規模的音樂,它完成於唐代的極盛時期(開元、天寶年間,西元713~755),集中的代表了燕樂的全部藝術成就。

燕樂樂器

燕樂中占主要地位的樂器是琵琶、箜篌、篳篥、笙、笛、羯鼓、方響等,樂器製造業很興盛,長安有製造及修理樂器手工工場的集中地帶。從史籍和敦煌的大量唐代樂舞壁畫中,可以看到燕樂使用樂器的情況。唐代所用樂器有三百餘種。

教坊和別教院會集了許多著名的歌唱家和演奏家。最著名的羯鼓演奏家黃匡綽,古籍中多有關於他的故事。唐南卓《羯鼓錄》一書,記載了羯鼓的演奏技術、演奏家和鼓曲。

琵琶的演奏方法由撥彈過渡為手彈,名手輩出,如段善本、康崑崙、曹剛等。篳篥名手尉遲青,吹笛名家李謨,歌唱家李龜年、許和子等。 教坊的樂工不僅在宮廷中演奏,有時到貴族家中獻藝,年老樂工則在宮外以傳習歌舞為業,使燕樂得以廣泛傳播。

──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最近幫一位老師代課,發現這位老師上課使用的課本太多了。學生中有一對姊妹,七年級的姊姊上課時間是45分鐘,二年級的妹妹上課時間30分鐘,在短短的上課時間內,姊姊就使用了六本課本做教材,而妹妹也有五本課本之多。當我看到這些課本,不禁感到驚訝,一般45分鐘課程我使用3本課本左右,30分鐘則約2本(因人而異)。一開始覺得是否自己用的課本太少了?經過代課過程才發現,原來這位老師從不教導學生樂理或講述其他與音樂相關的事宜,上課中只要學生有練不好的地方,只是要求回家努力練習,幾乎不花時間了解為什麼學生練不好或講解如何佐以理論來達到貫徹音樂的教學及事半功倍的效果,無怪乎需要使用許多課本。然而東方學生的家長普遍認為課本越多,表示老師教學越認真,其實不然。
  • 教學生涯中,常有學生或家長抱怨某些練太久的曲子可否換成新曲子,以免太枯燥而索然無味?有時也會遇到學生、甚至家長來請求不要練習基礎的東西,如音階、琶音等等行不行?又或者少練一點可不可以?而我總是反問他們,是不是可以不吃飯或、天天喝幾口水來過日子呢?
  • 許多學生在練習樂器的過程中,時常會忘記或忽略慢練的好處,總認為快,才能顯現自己的了不起、才感覺過癮,殊不知欲速則不達,一味求快,很容易浮現技巧性及音樂性的問題,致使練習進程遲滯不前;相反的,以慢工出細活的方式練習,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許多人時常有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只有聲樂、銅管或任何吹奏的樂器,因有換氣的需要,才需要呼吸,殊不知鋼琴、弦樂器或甚至打擊樂器都需要呼吸來幫助肌肉和心情的放鬆,並藉由呼吸來提升演奏及詮釋的技巧。手指技巧固然重要,但這些技巧都需要一條無形的扭帶將之串起而組成有生命的樂音,那就是呼吸。
  • 教學中常會遇到學生搞不清楚休止符這個符號真正的用意在哪兒,大家都知道休止符是「休息」,但卻極少數人會將它視為「音符」。當學生對於休止符可有可無的對待,時常讓我感到不解,我便問他們一句話:「你們認為無法開口說話而需用手語的人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都是人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休止符也是和其他音符一樣的。」
  • 許多學生在音樂演奏開始前,往往耐不住性子就急忙的開始;或演奏完一曲時,就急忙的將手中的樂器放下,好像多停留一秒鐘都覺得多餘。然而,從這一小小動作可以看到學生對待樂曲的態度,並且透露其音樂老師的教學品質。
  • 許多學生在音樂演奏開始前,往往耐不住性子就急忙的開始;或演奏完一曲時,就急忙的將手中的樂器放下,好像多停留一秒鐘都覺得多餘。然而,從這一小小動作可以看到學生對待樂曲的態度,並且透露其音樂老師的教學品質。
  • 我喜歡開車時聽音樂,在懷兒子的整個孕期,車上聽音樂的習慣也從無間斷過。兒子出生後,不論孩子是否聽懂,我一定放上各式各樣的音樂讓他聆聽。隨著他漸漸長大,邊聽音樂我就會邊告訴他關於曲名、簡短的作曲家介紹及一些我自己對曲子的理解和曲子應用的手法等。當樂曲中的樂器出現比較特殊的手法,如振音、裝飾音或不同之拍號等等,我都會告訴兒子並以最淺顯的解釋讓他知道,甚至有時不管他是否能理解或聽懂,我純粹只是想讓兒子知道我的想法而已。我深信,久了,孩子不但會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一定程度,也慢慢會開始發問,並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
  • 音階(Scale)的練習,相信對許多學生而言,經常是苦不堪言的一件事,但它卻又是學習音樂不可或缺的重要練習之一。大部分的學生練習音階很容易流於只重視速度,而忘了這枯燥的練習也可以是很有特色及感情的。
  • 在學習音樂的初始,學生們大多會將老師的話當成一道聖旨來聽從,被動的等待下一個學習指令。但音樂學習是一個需要不斷自我練習的過程,老師不可能隨時在身邊給予指導,因此一開始幫學生培養自我練習的好習慣,減輕學生們的依賴心理,即是關鍵的一課。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和技巧的熟練,老師也該訓練學生擁有自己的思考及批判的能力,最終訓練學生成為他自己的老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