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人到底幸不幸福?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3月23日訊】3月20日是聯合國大會在2012年決議通過的「國際幸福日」。就在今年的「國際幸福日」前夕,清華大學的某個團隊針對國人的幸福程度做了多項研究和調查,並於「國際幸福日」這天在網上發佈了一份名為「國人幸福指數」的報告,其中「周效應」和「節日效應」的調查結果頗為引人關注。

針對國人的「周效應」調查顯示,一週七天當中,星期六的正面情緒最高,其次是星期天、星期五;在星期一和星期四之間,大家的情緒波動較小;星期三的負面情緒最高。也就是說,週六是一週中最高興的一天,週三是最不高興的一天。而另一個凸顯「節日效應」的調查也表明,類似新年、中秋節等有歷史沉澱的傳統節日,相對會給人們帶來更多快樂,幸福感遠超過元旦、「十一」。而具有心理意義的情人節等非官方節日,則比「五一」更幸福。

或許有很多人都會對這兩類效應的結果表示認同。長久以來,「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在中國人當中已經形成了一種普遍的共識。即便到了週末,即便「正面情緒高漲」,這種不工作的閒暇所能給予的幸福感也不過只是因為能暫時放下工作上的諸多瑣事,多了些許休息和整理家務的時間,而並非完全來自於自由、豐富的業餘時光所帶來的內心充實與精神愉悅。早在2005年《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中,60%的國人一提到週末,所作出的回答就是「單調乏味、無所事事」或者「好好休息、補充睡眠」。儘管56%的人認為,自己可以自由支配週末的時間,然而卻只有34%的人會選擇利用這段時間來進行看電影、唱卡拉OK等一些需要消費支出的娛樂項目,且93%的人根本沒有聽音樂會或者看話劇演出之類的文化體驗訴求。可見,對於週末,中國人所能擁有的幸福感仍僅僅停留在最低的生活要求底線上,而這種要求也是微不足道的。

此外更有一條在網上廣為流傳的消息,那就是「1994年前後,中美入世談判最艱難的時刻,美方突然向中方提出,在全世界都實行雙休日的今天,中國必須尊重人權,也給中國人雙休日,並把這一項列為入世條件之一。於是,從1995年5月1日起,中國才開始正式實行雙休日工作制」。也就是說,沒有當初美國的「幫助」,今天的中國人極有可能無法擁有一週可休息兩天的「優厚待遇」;那麼今時今日,清華大學所做的調查中也就不可能收穫「週六最高興」的調查結果。

提起節日效應,或許更多的人會想到中國人扎堆旅遊的亂象。尤其是一到「五一」、「十一」這類所謂的「黃金周」長假,中國各地的旅遊景點可謂是人滿為患。原本閒適的長假是用來放鬆心情、體驗快樂,或者通過旅遊來增廣見聞、開闊眼界,然而不曾想被媒體廣告宣傳的熱火朝天的風景區和名勝古蹟早已是人山人海,擁擠一團,並且門票價格以及景點周邊的商業區也伴隨著需求旺盛而水漲船高。於是,旅遊者無辜的被淪為待宰的羔羊,高高興興的出行旅遊衍變成一擲千金的奢靡消費,而風光迤邐、遠離塵囂的風景區也時時傳來踩踏事件、持刀傷人、打架鬥毆等令人心有餘悸的消息。

相比之下,人們就會發現,類似端午、中秋這些回歸歷史、充滿溫情的傳統佳節則更顯得舒心、恬淡,也能在繁忙工作之餘尋得一絲內心的寧靜以及家人間歡聚暢言的美好時光。即便是原產自西方國家的情人節、聖誕節,即便這些節日一經落地中國,就立即捲入商業化的操作模式之中,人們也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不同文化所帶來的一種新意,亦或是羅曼蒂克氣氛所帶來的些許純真和浪漫。可見,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西方節日,與那些只充斥著赤裸裸的物慾消費的官方節日比起來,都更能給中國人帶來愉悅感、滿足感以及發自內心的幸福感。

除了這些自然、本能的感覺所產生的效應之外,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還總結了這樣一個牽強附會的觀點,那就是「中國的『幸福拐點』是在人均GDP實現人民幣2萬元左右,超過這條線之後,幸福將不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得到很快提升」。在列舉了南京的人均GDP已達到9.85萬元的數據之後,我們顯然發現,清華大學研究者的意圖在於將人們的視線轉移到「幸福感與GDP無關」的焦點之上。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卻沒有帶給老百姓安居樂業、回歸心靈的幸福,只是因為中國已經遠超可以帶來幸福感的GDP數額。正如多年前一位事業有成的富豪曾坦言「超過2500萬,錢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數字」的感受那般,如今清華大學也在套用這一邏輯告訴世人:因為中國人太有錢了,所以感覺不到幸福的存在。且不說官方的GDP數據究竟有多少水分攙兌其中,就看聯合國曾發佈的「每日生活支出不到1.25美元的中國人大約有2.5億(轉自新華網)」的報告,就能完全推翻清華大學聲稱通過研究調查而得出的這一不切實際的荒誕結論。

事實上,老百姓的幸福感不同程度上都會與個人的收入有關。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本就是個人生存的基本和前提,也是衡量一個社會和諧、安定與否的根本依據。然而物價飛漲、人民幣不斷貶值的現實境況中,老百姓除了節衣縮食,就是咬緊牙關,誰還會有功夫在只為生計奔波的蹉跎歲月中感慨幸福的真諦和意義呢?於是,中國人只能在奔忙的一週中等待唯一可以奢求的週六假期,在「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團圓氣氛中滿足於親人間的相互慰藉與關心。至於那個「人均GDP超過2萬」的天文數字,便只如央視提出的「你幸福嗎」的採訪問題一般,被視為不食人間煙火的奇談怪問罷了;若要回答,也只能用「我姓曾」、「我耳朵不好」等類似的答非所問來勉強應付了。

相關新聞
聯合國將每年3月20日定為「國際幸福日」
聯合國定320國際幸福日
陰霾觸發北京每天1千人併發症死亡 當局掩蓋真相
袁斌:這座城市,這個國家,還有希望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