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臺青年節紀念先烈 專家:反服貿是拒中共收買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4年03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3月29日為中華民國革命先烈紀念日,也為臺灣的青年節。「中樞紀念革命先烈暨春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29日上午臺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馬英九總統親臨主祭,吳敦義副總統及五院院長陪祭典禮莊嚴隆重。國父紀念館舉辦紀念革命先烈暨青年節特展,青年救國團28日公佈12位青年獎章得主。

此外,在青年節反《服貿》學生占立法院已12天,旅美《中國事務》總編輯伍凡表示,現在臺灣學生佔領立法院,是臺灣和中共或者中國大陸經濟矛盾的表現,學生們反對《服貿協議》,就是拒絕中共的經濟收買。

中國問題專家、時事評論員夏小強表示,中共與臺灣間的《服貿協議》,不僅僅是經濟協議,而是一個政治協議,它是中共統戰臺灣、用紅色中共的意識形態和專制制度,來代替臺灣自由、民主制度的具體行動。

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係中華民國「國殤聖域」,為祭祀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討逆、剿匪、抗日、國共戰爭等時期為國殉職殉難軍、文人之處所,使其常留青史,千秋俎豆。1967年奉先總統 蔣公核定整建 ,1969年3月25日落成啟用。(宋碧龍/大紀元)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忠烈祠見證歷史

中華民國「國家級」的台北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每年舉行「中樞紀念革命先烈暨春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國民革命忠烈祠1967年奉先總統蔣中正核定整建 ,自1969年落成啟用以來,迄今供奉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剿匪、討逆、抗日、國共戰爭及在台抗日等各時期為民國犧牲之死難軍民,現供奉武烈士39萬8,656人,文烈士2,540人,合計入祀烈士40萬1,196人。這些革命烈士均堅持國父孫中山所提出之「自由、民主及人權」價值,他們為中華民國義無反顧的奉獻犧牲。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網路圖片)

1925年國父北上身體不支,罹患肝癌3月12日逝世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8歲。國父臨終仍喊著「和平」、「奮鬥」、「救中國」。孫中山終身維護共和,為追求一個統一富強的中國而鞠躬盡瘁。國民政府於1940年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 國父」。孫中山去世後,蔣中正繼承國父遺志誓師北伐,到了1927年北伐成功,蔣中正壓制左派與共黨勢力,並執行清黨反共任務,堅決走三民主義道路。

蔣中正領導八年對日抗戰,從1937年七七事變起,一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從此擺脫日本殖民統治。據史料記載數字,八年對日抗戰,國軍進行大會戰22次,重要戰役1,117次,小型戰役38,931次,合計大小戰役共40,070次,國軍犧牲206位將軍(其中包括8位上將),將士陣亡132萬4,279人,負傷官兵176萬1,682人,失蹤官兵13萬126人,總計傷亡失蹤官兵321萬6,087 人。共軍只有2位將軍死在抗戰期間;國軍抗日犧牲軍人是共軍的至少40倍以上。

1923年蔣中正出任孫中山在廣州的大元帥府參謀長,圖為1923年7月16日與孫中山在廣州合影。(網路圖片)

但中共教科書一再告訴人民,國民黨不抗日,是共產黨領導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1946年中共擴大叛亂,1949年12月10日,共軍逼近成都,蔣中正含淚揮毫寫下「艱難革命成孤憤 揮劍長空淚縱橫」,與蔣經國乘飛機來臺灣。1958年8月23日下午,共軍駐福建沿海砲兵部隊,突然猛烈砲擊金門,史稱「八二三砲戰(金門砲戰)」。國軍英勇反擊使共軍重挫收場,徹底粉碎共產黨赤化臺灣的企圖,奠定了臺澎金馬今日的安定基礎。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前左)、行政院長江宜樺(前右起)、立法院長王金平29日在台北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出席中華民國103年中樞紀念革命先烈暨春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中央社)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中樞紀念革命先烈暨春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

中華民國103(2014)年「中樞紀念革命先烈暨春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上午10時在臺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隆重舉行,馬英九總統主祭,吳敦義副總統、行政院長江宜樺、立法院長王金平、司法院長賴浩敏、考試院長關中及監察院長王建煊陪祭。馬英九由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陪同於崇戎樂聲中抵達忠烈祠。

典禮開始,鐘鼓齊鳴,主祭、陪祭、與祭人員就位,奏國歌,隨後馬英九向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上香、獻花;在恭讀祭文後,總統率同陪祭、與祭人員行三鞠躬禮。典禮結束後,馬英九向烈士遺族代表慰問致意。今日與祭人員包括中央與地方文武官員、三軍部隊、警察、消防及遺族代表等。

1911年(清宣統3年)3月29日中國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殉難者均為全國之熱血青年,史稱「黃花岡之役」,此役亦促成同年辛亥武昌起義成功。(國父紀念館)

1910年3月29日廣州329之役進攻兩廣督署圖。(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舉辦「紀念革命先烈暨青年節特展」

國父紀念館即日起至4月30日舉辦「紀念革命先烈暨青年節特展」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自1894年11月24日(清光緒20年10月27日)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起,至1911年10月10日(宣統3年8月19日)武昌起義前,進行之革命活動,均廣獲華僑及青年志士之支持,期間共歷經17年奮鬥、10次起義失敗,終於武昌起義成功,終結兩千年封建帝制,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帶領中國邁向民主共和的新紀元。

參加黃花岡之役的部分華僑同志合影,前排右起許柏軒、吳海塗、潘兆鵬、劉七輝、何心田、李肇基,後排鄭聘庭、何德如、林義順、李鏡仁。(國父紀念館)

指揮第10次起義廣州三二九之役的黃興。(國父紀念館)

孫中山在其歷次革命起義中,犧牲最為慘烈者,為1911年(民國前一年)國父領導的第10次革命。是役由黃興等人率領,在廣州起義,與滿清政府作殊死戰,激戰一晝夜後不幸失敗。此役犧牲之革命先烈,皆為當時之菁英份子,事後幸賴黨人潘達微仗義挺身,忍痛含悲,為死難成仁之眾多烈士善後殮葬,有72具遺體合葬於城東之紅花岡(後改名黃花岡)。經後人於1932年查得死難烈士姓名達86人,史稱「黃花岡七十二烈士」。

林文先烈與參加三二九之役生還的鄭烈、李輝等同志合影。(國父紀念館)

1911年1月1日上海各界代表在車站恭送國父赴寧就任臨時大總統留影。(國父紀念館)

國父在《黃花岡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評價了黃花岡之役:「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巇,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1911年國父在南京創辦模範忠裔院教養烈士遺孤。(國父紀念館)

1911年同盟會黨人在廣州起義,其日期雖為陰曆3月29日(陽曆4月27日),惟民國31(1942)年3月5日國民政府即明定3月29日為革命先烈紀念日;民國32(1943)年3月29日,召開第一次全國青年團代表大會時,各代表認為青年節的選擇應兼顧時代性與永久性,決議以3月29日為青年節。民國43(1954)年行政院發布「紀念日(或節日)紀念辦法」,將革命先烈紀念日納入,嗣民國71(1982)年10月29日修正上開辦法,並納入青年節。

救國團28日在台北劍潭活動中心,公布民國103年青年獎章12得獎主,穿著國旗裝的亞太調酒冠軍郭植伶應邀現場表演調酒技術。(中央社)

救國團28日於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舉行「103(2014)年青年獎章得獎名單揭曉記者會」,救國團主任張德聰(左前5)與王威蘋、包淳偉、林良佳、郭婞淳、郭植伶、范士岡、黃政揚、黃景龍、張書睿、楊博宇、劉姵均、蘇偉中等12位青年獎章得主合影。(青年救國團)

救國團公佈12位青年獎章得主

由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提議創立、並由前總統蔣經國擔任主任的救國團28日於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舉行「103(2014)年青年獎章得獎名單揭曉記者會」,公佈選出王威蘋、包淳偉、林良佳、郭婞淳、郭植伶、范士岡、黃政揚、黃景龍、張書睿、楊博宇、劉姵均、蘇偉中等12位青年獎章得主,其中5位為女性,7位為男性。青年獎章為蔣經國所創,自民國45(1956)年開始頒授,其宗旨為「獎勵青年優良德行與傑出成就,表揚青年對國家社會之重大貢獻」。

反服貿學生占立法院院議場已12天,學生領袖林飛帆與陳為廷(前中)29日晚間舉行記者會,表達先立法再審查的堅定立場,大家並相約330凱道不見不散。(中央社)

中共從打臺灣變成買臺灣 專家:青年反(服貿》拒絕中共收買

蔣中正、蔣經國父子在臺灣重視中華文化、三民主義,他們也培植本省人才,以國父孫中山的建國理想,建立臺灣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蔣中正在《蘇俄在中國》書中,殷切奉勸享有自由的國家,誠心接受作者所提警告,「任何同意和共黨從事商談的政治家與國家,實無異為本身自由自掘墳墓。」,「而拖延不決的談判乃是共產黨的一種作戰方法。」

國安局局長蔡得勝去年對於立法委員質詢:「中共從打臺灣變成買臺灣,國安系統要如何處理?」蔡得勝強調,我們不能讓中共得逞,心防及防制能力要再加強。今年3月,他在回答立法委員質詢時說,國安局在一年中遭遇超過300萬次來自中國的黑客攻擊。此外,臺灣的軍方和科技界也都遭到中共黑客的資料竊取。

中國問題專家、時事評論員夏小強表示,國民黨自1949年退守臺灣後,中共幾十年來至今,「一定要解放臺灣」的政策從未改變,只是改變「解放」的方式,由武力攻打變成如今的「經濟」統戰。蔣經國在80年代後期開放黨禁和報禁,結束臺灣的一黨統治,臺灣實現民主制度。臺灣和香港獨立於中共的控制之外,其自由民主的制度,使得中共政權如芒刺在背。

夏小強說,1997年後,香港完成主權變更,17年來香港的歷史和現狀,成為中共「一國兩制,50年不變」謊言的真實寫照:香港自由、人權的核心價值被損害,港人的自由空間被擠壓,香港的言論自由、宗教自由等,面臨全面失去的嚴重威脅。如今,臺灣也面臨著同樣的危局。

靜宜大學法扶社聲援反服貿,從台中靜宜大學出發,以路跑接力的方式29日抵達立法院,洪仲丘的舅舅胡世和(前右3)也加入這個路跑活動。(中央社)

夏小強認為,民眾與學生占領立法院反對《服貿協議》的行動,有其意義。套用古人「禮失而求諸野」說法,政失而求諸野,在臺灣政界缺少高遠宏闊的心胸與對中共邪惡有清醒認識的領導人時,覺醒的臺灣民眾是在用行動,抵抗中共的入侵。這種行動也使世界看到,在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臺灣成為抵抗中共紅潮入侵的最後陣地。

旅美《中國事務》總編輯伍凡表示,臺灣學生反對《服貿協議》佔領立法院,就是拒絕中共的經濟收買。他舉香港為例,2003年6月29日,香港和大陸簽訂了CEPA(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10幾年過去了,香港房價高漲,大批大陸資金到香港,大批高官子女移居香港,把房地產炒高,貧富差距加大,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民心浮動。所以,「臺灣的民眾害怕中共收買和控制臺灣的經濟,走上臺灣香港版。」

伍凡認為,臺灣還是要通過民主制度去解決經濟問題,解決人們恐慌中共會併吞臺灣、收買臺灣、統戰臺灣的問題,要加強自己內部的團結,這才是根本之道,而不是一派打一派,在邊上看笑話的是中共,它哈哈笑,你們又削弱了,中共又可以趁虛而入。

(責任編輯:林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