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跑步折壽說」瘋傳 與健康關係眾說紛紜

岳青

焦慮和憂鬱仍是澳洲女性最令人擔心的健康問題,主因為全國過半女性每週並未達到2.5小時運動標準。(Buda Mendes/Getty Images)

人氣: 8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4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岳青綜合報導)日前,「跑步太多會折壽」的說法在各大社交網站上,引發不少體育愛好者的關注和擔心。跑步與健康的關係,網站上充斥著五花八門的說法,到底哪種說法正確,還真是難以判斷。

「跑步折壽」之說

「【注意:跑步太多可能縮短壽命!】美國一份初步研究顯示,跑的太多、太快副作用很大,甚至可能引發早亡。一些初期研究證明,每週跑32公里以上、且時速超過12公里/每小時不僅對心臟造成傷害,而且可能縮短壽命。」這是一則近日微博上出現的所謂「科普貼」,因關係廣大網民切身健康,一時流傳甚廣。

而在專業人士看來,跑多少才算多?跑多快才算快?這種模糊的說法具有一定迷惑性和誤導性。

《樂跑寶典》的翻譯者王曉剛從事運動科學研究多年,參加過國內外約二十次全程馬拉松比賽,現為國內多家體育媒體的專欄作家。他表示,時速12公里相當於12分鐘跑2400米。從前中國男足運動員12分鐘跑的達標線也不過3000米。廣大網民和跑友無需為一般人根本達不到的數據而憂心。

「跑步益健康 但需科學」說

Sport fitness woman running in park on summer day. Asian female runner during outdoor workout. Fit sport fitness model of mixed Asian / Caucasian ethnicity.
Sport fitness woman running in park on summer day. Asian female runner during outdoor workout. Fit sport fitness model of mixed Asian / Caucasian ethnicity.

王曉剛說,人一生心臟總壽命約跳動40億次,如果經常參加體育鍛練,靜態心率會比一般人低很多。「從這個意義上說,跑步是延長了心臟的壽命。適度的鍛練會使人擺脫亞健康狀態。」

當然跑步也需要講究科學,循序漸進。運動專家建議,初級跑者一個月100公里,平均每週30公里左右的跑量是比較常見的。每週的跑量不要超過上週的10%。「切不能貪多求快,從零基礎到完成全程馬拉松需要四個月到一年的訓練時間,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

「慢跑有益健康」說

慢跑在美國是很時髦的運動。(攝影:/Kzenon/Fotolia)
慢跑在美國是很時髦的運動。(攝影:/Kzenon/Fotolia)

據常春 Evergreen,慢跑在美國是很時髦的運動。

大家都知道,戶外運動對體能有幫助,可以減少肥胖的發生機會,能夠減少肥胖,當然對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風的預防也有幫忙。最近,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內科的醫師們,發表了他們追蹤長達21年的研究。

他們從1984年1月起,追蹤50歲以上愛好長距離慢跑的人,共538位,另外,選擇423位,也是50歲以上,但不喜歡慢跑的健康人做對照組。總共有284位跑者,和151位對照組,到2005年時,完成了21年的追蹤。

在追蹤19年時,15位的跑者已經過世,但對照組死亡的則到達34位。慢跑者除了較少因心臟血管疾病死亡外,有趣的是因惡性腫瘤和神經疾病而過世的也較少。這也和過去的研究發現,規則的運動,可以減少老年癡呆和許多種癌症相符合。

由於規則的運動可以增強心臟血管的體能,增加肌肉的質量,因此比較不易發生意外。此外,發炎的指標減少,對疫苗的反應較佳,認知功能也得到改善。

研究者更發現,在能夠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上,慢跑者也比對照組,在追蹤期間的任何時間點上,皆較佳。

「慢跑,下肢易受傷」說

密多庫普醫師等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中報告,長距離的慢跑可能導致下肢受傷,發生的機會由19.4至79.3不等。(Fotolia)
密多庫普醫師等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中報告,長距離的慢跑可能導致下肢受傷,發生的機會由19.4至79.3不等。(Fotolia)

由荷蘭鹿特丹研究者發表的一篇文獻總整理,密多庫普醫師等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中報告,長距離的慢跑可能導致下肢受傷,發生的機會由19.4至79.3不等。主要受傷的部位在膝關節,發生機會為 7.2~50.0其次是小腿,發生機會9.0~32.2,包括脛骨、腳後跟肌腱、小腿肚,以及腳後跟然後是腳,包括腳趾頭,發生機會為5.7~39.3接 續是大腿,發生機會3.4~38.1。較不常見的受傷部位是腳踝3.9~16.6,和骨盆腔3.3~11.5。

從上述的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知道,過度的跑步,會讓身體的重量主要壓迫在膝關節上,而容易造成膝關節受傷。而每星期兩天以上的男性跑者,較容易發生膝關節的受傷,但女性則無此現象。此外,如果能逐步增加跑步的距離,可以減少運動傷害。

「想健康,就不要跑步」之說

日本名醫岡本裕表示,若想透過運動來改善健康,走路就非常足夠了。(Photo by Buda Mendes/Getty Images)
日本名醫岡本裕表示,若想透過運動來改善健康,走路就非常足夠了。(Photo by Buda Mendes/Getty Images)

據良醫健康網,日本名醫岡本裕表示,自己非常幸運,常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運用巧思而活得健康又長壽的長輩,還有成功抗癌的人們,瞭解他們是如何下工夫去實踐他們的健康妙方。其中之一的就是「不要跑步,跑步容易導致生病和老化!」

文中說,「運動=跑」這個誤會,不曉得害多少人吃了大虧。人體為了要「跑」,必須讓引擎飛快地運轉,所以得一下子增加心臟的跳動量,還必須大量分泌腎上腺素,當然交感神經也會急速地活化。如此一來,身體就必須突然進入戰鬥模式,把幹勁提升到最高點。說得更簡單一點,如果突然跑步,身體會嚇一跳,陷入異常興奮,也就是陷入某種恐慌狀態。換句話說,「跑」會讓身體處於一種負擔極大的狀況。

如果各位有慢跑的習慣,就等於是經常處在慢性氧氣不足當中,也就是缺氧的狀態。慢跑一方面會讓人陷入缺氧;另一方面因為運動量很大,跑完的時候,也就是缺氧之後,會一口氣吸入大量氧氣,如此一來又陷入氧氣過剩的狀態,製造出極為大量的活性氧來。換句話說,跑步這種行為,等於是自己讓身體遭受到缺氧和活性氧的雙重打擊。

相較之下,「走路」基本上風險是零。而且走路沒有年齡限制,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走,不需要特別準備,也不用花半毛錢。我認為走路才是最適當的全民運動。大家必須記住最重要的一點:若想透過運動來改善健康,走路就非常足夠了。

在各種戶外運動中,步行一直是備受專家推崇的選擇之一。(Fotolia)
在各種戶外運動中,步行一直是備受專家推崇的選擇之一。(Fotolia)

文中還說了,藥物會毒害你的身體。「藥=毒」,因此必須極力避免吃藥(毒),這是基本道理。如果無論如何都非服藥不可,「量儘量少,期間儘量短」,才是為自己著想。

現在正在服藥的人,應該設法提高自我治癒力,努力讓身體可以不再依賴藥物,這才是與藥物打交道的正確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