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正義(14)︰百年漢字改革簡史(3)

漢字拼音化之國語羅馬字
作者:子正
(大紀元圖片庫)
  人氣: 75
【字號】    
   標籤: tags: ,

(三)國語羅馬字

國語羅馬字,全稱「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是一套漢字拉丁化方案,即用26個拉丁字母表示漢語的聲、韻、調。1928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大學院(相當於教育部)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公布,與注音字母同時推行。

方案的突出特點是聲調不像其他方案使用調號或數位標識,而是用變換拼法來表示。因為規則較繁,一直無法普及於社會大眾。

1918年4月,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廢孔學」、「廢漢字」的主張:「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

隨後,錢玄同又連續在《新青年》發表了〈漢字革命之討論〉(五卷五號)、〈羅馬字與新青年〉(五卷六號)等文章,繼續鼓吹「漢字革命」。

廢掉漢字之後,錢玄同主張採用人造語Esperanto(世界語)來代替。這顯然是沒有分清語言和文字的區別。

對此,陳獨秀、胡適等人提出了另外的思路。陳獨秀撰文說:「惟有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母書之。」胡適「極贊成」陳獨秀的辦法,認為:「凡事有個進行次序。我以為中國將來應有拼音的文字。但是文言中單音太多,決不能變成拼音文字。所以必須選用白話文字來代替文言的文字;然後把白話的文字變成拼音的文字。」

這個意見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持,一同宣導「國語羅馬字」,開始了「國語羅馬字」運動。

緊隨其後,一大批留過洋的知識分子,諸如蔡元培、黎錦熙、趙元任、林語堂、周辨明、許錫五等人,紛紛發表有關漢字拉丁化的文章,提出羅馬字拼音方案,掀起了「國語羅馬字運動」的浪潮。

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簡稱「國語統一會」)成立,下設「漢字省體委員會」、「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審音委員會」、「國語辭典委員會」和「國語辭典編纂處」等機構。

1923年1月,「國語統一會」出版了《國語月刊》一卷七期「漢字改革號」特刊,錢玄同、黎錦熙、胡適、蔡元培、趙元任、傅斯年等人分別發表文章,以對封建文化和教育的批判和反思的觀點,或贊同廢除漢字、採用新拼音文字,或贊同簡化漢字。其中,趙元任的《國語羅馬字的研究》,提出了制訂國語羅馬字的25條原則和一個國語羅馬字方案的草稿。

1923年,「國語統一會」召開第五次年會,錢玄同、黎錦熙等向大會提出組織「國語羅馬字委員會」的議案,以「定一種正確使用的『國語羅馬字』來」。大會最後通過了該議案,並指定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周辨明、林玉堂(語堂)、汪怡等11人為委員,同時提出「將羅馬字母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

1925年,劉復(字半農)從法國學成歸來,在京(北平)發起組織了「數人會」討論語言音韻,成員還有趙元任、錢玄同、黎錦熙、林語堂、汪怡五人。至1926年,「數人會」通過了一份《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由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作非正式公布。公告中說:「定此《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與《注音字母》兩兩對照,以為國音推行之助。」

1928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遷都南京,教育部改稱大學院,蔡元培出任院長。9月,大學院正式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文告中說:「該項《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且可以為《國音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國音常用字匯》,用注音字母和國語羅馬字兩式對照。

由於國語羅馬字拼寫規則複雜難學,妨礙了其普及和傳播,1934年以後,國語羅馬字的推行就走向了低潮,代之而起的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點閱【漢字正義】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