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北歐侃教育

丹麥教育的紮實基礎

作者:童景
font print 人氣: 45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4年04月22日訊】來到丹麥已經好幾年了,早已習慣了這裡的一切,也算是融入了丹麥社會吧。不過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直到遇到了剛從國內出來的朋友以後,才真正意識到:我變了。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對孩子教育方面「變心」的經歷,如果能擴開大家的思路,幫助大家更快融入丹麥社會,那真是太有價值了。

中國人常說,孩子一定要在中國讀小學,這樣能奠定紮實的基礎。我也曾經這樣想過。但孩子出生在丹麥,送去中國總是捨不得,所以也就免去了這一不切實際的想法。不過,轉念一想,紮實的基礎應該能建造起高樓大廈,丹麥社會這幢高樓打造得如此幸福,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能行嗎?而且丹麥社會的幸福可不是清貧樂,而是丹麥人所說的「油孔」裡的幸福。

那麼這種基礎到底是甚麼呢?我突然覺得我們對常說的這個打基礎的概念是模糊的。

丹麥的孩子從小(一般一歲以後)就會被送到「日托媽媽」那裏,每天「日托媽媽」會帶著四五個孩子在家裏玩具室玩耍,也會帶孩子在花園裡玩沙子、滑滑梯等,「日托媽媽」們還時常會帶著孩子們一起散步,搞活動等。兩年下來,孩子既熟悉了小範圍的朋友們,也開始接觸其他小朋友,既培養了他們最初的認知世界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除了家庭外,對社會上其他人的一種信任。

將近三歲時,孩子就可以上幼兒園了。這時孩子們會通過玩耍、集體活動等方式,學習語言、認知自然界,窺探社會,幼兒園會利用各種傳統文化節日等開展各方面的交流、互動等。至六歲,孩子就可以上學前班了。一般老師還會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作出評估,也有一些孩子會被建議晚點上學,這並不是說明孩子「笨」,丹麥老師會認為沒有準備好上學的孩子讓他們上學可能是拔苗助長,會得不償失的。

丹麥的孩子家庭作業非常少,而且非常簡單。我曾經一度非常失望,甚至拿來一些國內的作業給孩子做。但後來發現這完全是無用功,因為這與孩子的學習生活毫不相干,也沒有同學與我的孩子在這方面有共同的語言,孩子也就不願意做了。反而我成了孩子們眼中「奇怪的人」。

終於,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一位丹麥老師交談到丹麥的教育,她明確告訴我,丹麥中小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構架起一個令孩子們對學習有體驗的、能深入的、激發興趣的學習環境,並開發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創作能力,以及能夠自信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決策行為。」

我想,我終於知道了丹麥的這個紮實的基礎是甚麼了。這裡的人們並不是很會計算,但他們總是會一絲不苟地給你算清楚;這裡的人們也許對中國並不熟悉,但他們一旦感興趣了,會使用各種方法瞭解得比你還要深透;這裡的人們也許並不很聰明,但他們充滿了活躍的思維,只要一人有一個點子,別人都會鼓勵,甚至去補充,使得原本平淡無奇的想法發展成一件完美的作品。

說實話,這種鼓勵別人、讚美別人、認真鑽研的能力如果不是從小就培養的話,是很難擁有的。而有了如此紮實的基礎,丹麥當今社會的國富民強也是理所當然的。而丹麥正是憑藉著這樣以人為本的紮實基礎,不拘一格降人才。500萬人口的丹麥竟然養活著五倍其人口的世界人口,有時真的想,莫非天才都集中到此地來了?有意思的是,因為丹麥人總是鼓勵別人、讚美別人,他們都很謙卑、內斂,所以世界上的人玩著樂高玩具、穿著Ecco鞋,卻好像並不知道有丹麥這個國家。

我想我終於明白了,中國人現在講的紮實的基礎是才,而丹麥的孩子所打的基礎卻是中國傳統教育所說的德。德才兼備者自然是丹麥努力所培養的;有德無才者,丹麥社會也很包容他們;但最讓丹麥人看不起的卻是有才無德的人,因為這樣的人一旦將聰明用錯了地方,那是會害人的。

剛從國內出來的朋友還在猶豫是否留在丹麥,因為孩子整天玩,沒有「學到」一點東西。我很理解,不過或許要學習的根本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丹麥的老師後來對我說:「把孩子放心地交給我們吧,因為我們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

來到丹麥的我們太幸運了,當我們放下自己的時候,也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責任編輯:林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姚一彥丹麥報導)10月2日,丹麥議會結束夏季休假,在開幕式上,首相赫勒•托寧-施密特(Helle Thorning-Schmidt)的演講最多關注的是:兒童、教育和就業機會。
  • (大紀元記者姚一彥丹麥報導)過去一年來,丹麥就如何提高學校教育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十二月初,丹麥政府提出了一個全面實行全日制課程的方案,也就是所有小學和初中學生將增加課程內容。
  • (大紀元記者姚一彥丹麥報導)丹麥社會民主黨-社會自由黨-社會人民黨(SocDem-SocLib-SPP)聯合政府宣佈一項新的國家教育補助金改革計劃,即減少20億丹麥克朗,使學生加快完成學業的速度。
  • 013年丹麥的復活節有點特別。
  • (大紀元記者姚一彥丹麥報導)丹麥《地鐵快報》 (metroXpress)消息,由於丹麥高校接收的外國學生比送到國外的交換學生多,丹麥各大學必須支付總額高達9750萬克朗(1300萬歐元)的罰款。理由是他們違反了外來學生的數量必須與丹麥學生去國外大學的數量相同這一規定。
  • (大紀元記者姚一彥丹麥報導)丹麥《貝林時報》(Berlingske)消息,由於太多有移民背景的男孩參與犯罪,丹麥社會事務及移民大臣海克魯普(Karen Hækkerup)表達了對移民父母的批評。她指責移民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太不關心,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常常不陪伴在旁。
  • (大紀元記者姚一彥丹麥報導)丹麥《貝林時報》的一項分析數據表明,丹麥高校正在聘用越來越多的外國研究員。
  • (大紀元記者姚一彥丹麥報導)今年丹麥申請就讀高等院校的人數創歷史記錄,但丹麥各高校並不打算擴大招生名額以滿足這種需求。
  • (大紀元記者姚一彥丹麥報導)來自丹麥科技、創新和高等教育部的數據顯示,今年被丹麥高校錄取的外國學生人數創記錄。
  • (大紀元記者姚一彥丹麥報導)在QS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最近公佈的世界大學排名列表(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簡稱 QS rankings)上,哥本哈根大學榮登北歐國家大學第一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