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魚鱗為人工眼角膜 賴弘基谷底翻身創生技奇蹟1

文 ◎ 陳柏年
font print 人氣: 92
【字號】    
   標籤: tags: , ,

柏登生醫董事長賴弘基從農村子弟起家,到一手創建這個生醫奇蹟,過程也猶如將魚鱗化人工眼角膜般地不可思議。如今人工眼角膜已獲荷蘭政府與國際權威眼科醫師團隊的大力支持,成果被寫進四本眼科教科書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有超過1000萬人因眼角膜受傷或疾病而失明。臺灣亦有五萬人因眼角膜失明,其中僅有4%可獲移植,移植需求極為迫切。而這些困境,有望在兩年後,藉由柏登生醫研發出以魚鱗為材質的人工眼角膜,獲得解決。

農村子弟 人窮志不窮

今年52歲的賴弘基,曾經擔任瑞典著名醫材公司亞太區總裁,是臺灣柏登生醫(Body Organ Biomedical Corporation,BOBC)董事長,世界頂尖眼科醫師都爭取合作的對象,與他出身臺灣窮鄉僻壤有極大落差,賴弘基說:「我是家裡獨子,但是因為非常窮,父母也只期待我正常長大,沒有特別的指望。」

賴弘基出生於彰化百果山,父母以種水果維生。六歲時,賴弘基就得學會用大灶煮飯、做菜,國小就要挑兩個重達十公斤的果菜擔。因為太重了,只得咬牙先挑一個走一段,再回來挑另一個,走很遠的崎嶇山路,直到大馬路旁,才有攤販買去販售。

其實賴家本不應該這麼窮。日據時代,賴弘基的父親是家族當中唯一高等學校畢業、能讀能寫的知識分子。他笑說:「我父親是一個非常、非常正直的人,寧可吃虧都不占別人便宜。」賴父本有機會獲得政府優厚工作,卻因天性孝順,自願待在家鄉,擔起照顧家族的責任。後來祖父去逝,賴父分得的家產是最差、最難開墾的土地。然而耿介老實的賴父一如往常地幫助親朋好友,舉債、倒會亦在所不惜。賴弘基就在這樣困苦的環境長大。

國中時,他幸遇良師,以古籍經典指引出一條明路。他說:「我記得很清楚,國二的時候,老師就開了《曾文正公家書》、《三國演義》……的書單,給我很多啟發,給我們一顆想飛的心。」就這樣,他心中埋下了一顆雄心大志的種子,靜待時機萌芽。

大學社團 展翅飛向國際

賴弘基人生第一個關鍵的轉捩點,就在就讀大同工學院的事業管理學系時。他在理工學院,卻進入企管領域,賴弘基形容這是「因禍得福」,對他後來創立醫療生技企業,幫助頗大。

冥冥中似乎早有安排。開學前賴弘基自行赴校參觀。吃飯時,一位老師詢問能否與他合桌,交談後才知道是系上主任。賴弘基說:「這種巧合就改變我的命運。」主任指定他組織並參加「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社團(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簡稱AIESEC)。因此大學時代的他活躍於社團,更在大三時主辦第七屆ALDS(亞洲領導能力訓練營)。如此豐富的資歷,讓他尚未退伍,就被世界著名的瑞典醫療器材公司SEA Molnlycke發現網羅。賴弘基說:「所以我9月1日退伍,9月30日就飛到瑞典工作。」

就這樣,沒有任何顯赫家世,也毫無任何醫學背景,賴弘基初出茅廬的社會新鮮人,即獲得國際醫療企業的青睞,在1987年中才解除戒嚴令的臺灣可說是絕無僅有。

年少得志 從雲端到谷底

經瑞典一年受訓,奠定他對生醫科技的基本觀念。舉凡無菌操作的原則、解剖學、傷口修復、組織再生、組織工程等等,都在受訓範圍之內;他從此跨足醫學領域,接受非常完整的流程訓練。

返臺後,賴弘基成立瑞典公司辦事處,由於業務順利,一年以後迅速拓展港、菲、泰、韓等各國據點,年薪也從百萬漲到千萬,28歲就成為亞太地區總經理,不過也換來滿頭白髮。後來因為自願調到北京,總管亞太區醫療部門後,決定離開SCA Molnlycke在大陸自行創業,因此遭逢人生莫大挫折。他說:「我在大陸是一個失敗的CASE,非常非常失敗。」

2001年,賴弘基以醫療器材創業,投下數千萬元的資金,卻因為合作單位股份談不攏,被誣告後由公安抓入監獄。他被迫簽字,以一塊錢賣給對方,損失幾千萬,十幾年的奮鬥化為烏有。賴弘基語意深長地說:「我從大學到1998年,人生都一帆風順;2001年卻從雲端掉到谷底。……所以我說『少年得志大不幸』,當時賺的錢不只歸零,是負的,背了一身債。」

離開大陸後,賴弘基受臺灣醫療器材公司聘請,前往開發美國市場。好不容易簽成一個美國GPO聯合採購聯盟的龐大訂單,卻因貨品粗製濫造被退貨。回到臺灣,他與製造商合作賣血糖儀,剛開始生意大好,第四、五批貨又因品質不良遽遭退回。2003年,他擔任經濟部推動小組醫療器材方面的顧問,看遍臺灣大小企業,他說:「我看過美國、歐洲跟大陸的醫療市場,我知道最有規模的公司,都是自己有品牌,有技術。所以我想要有國際品牌。我做好大的夢,我想這才是臺灣的未來,才是我的未來。」

2003年臺灣掀起SARS風暴,這場大難,意外地讓他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因為過去累積的人脈與物流管道,可以迅速匯集到所需的防疫物資,如口罩、耳溫槍、隔離衣等,全都銷售一罄,獲利甚豐,於是「那時候我們就發想,做眼角膜的試驗,投入好幾千萬。」

投入修護眼表產品 初露曙光

賴弘基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研發人工眼角膜的構想。看遍臺灣企業互挖牆角、缺乏專業的陋病,才決定做獨一無二的、人家挖不走的技術。偶然間,他看見一篇眼科雜誌的報導,提到眼科手術後,需要用一種化療藥物,把細胞殺死,讓眼睛不結疤產生病理組織,手術才能成功。這個方法雖然可行,但是長期會有副作用,且失敗率逐年上升,五年後成功率僅達一半。

荷蘭子公司擴大營運,賴弘基(中)與臺灣駐荷蘭李大使及萊登市市長共同剪綵開幕。(圖賴弘基提供)

賴弘基說:「我想沒有那麼複雜,因為我們的經驗都是用膠原蛋白組織修復的方法處理。」賴弘基就開始研究生產全世界第一個以豬隻來源膠原蛋白作為原料,用於眼部組織修復的產品──膠原蛋白基質,植入眼睛後可再生與修護眼表,植入品也會被纖維膜細胞吃掉,成為人體自然組織。賴弘基請醫師做動物實驗後,發表在美國Eye world雜誌上。

不久,意外接獲美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Dr. Robert Ritch的一封信。他說:「我嚇了一跳,這是很大牌的一位醫師,以前我們要求見都不容易的。這麼有名的一位大師寫了一封信詢問我一些問題……」

兩周後,賴弘基飛到紐約與Dr. Robert Ritch洽談,決定進行臨床試驗。目前,柏登生醫已取得美國FDA及歐盟CE認證,2008年取得膠原蛋白基質美國輸入許可後,多年來銷往全球30多國,並累計兩萬例以上手術案例。2014年之後,預料第一批臨床術後病人沒有副作用,產品更會廣為人知。然而柏登生醫還有更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那就是以研發魚鱗製作人工眼角膜的創舉。(未完待續)

--轉自新紀元(新紀元周刊/第358期2013/12/26) http://mag.epochtimes.com/b5/360/12963.ht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民國「2012國家工藝成就獎」於10月24日公布本屆得獎者,第六屆國家工藝成就獎得獎者為錫藝工藝家陳萬能。17歲時父親過世,母親也在19歲時離開人世,當時又窮又苦的陳萬能並沒有放棄自己,不斷的研究技藝和創新想法,民國55年陳萬能嘗試錫器創新…
  • 【大紀元10月27日報導】(中央社布魯塞爾26日路透電)表彰對人權和思想自由貢獻的歐洲議會沙卡洛夫獎(Sakharov Prize),今天頒給伊朗一位人權律師和一位電影導演。兩人都因反抗伊朗領導階層,而被切斷與外面世界的聯繫。
  • 為什麼享有世界知名度的西方聲樂家願意從頭學唱中文歌?唱中文歌的感受和體會又是怎樣的?來自英國威爾士的知名聲樂家史蒂芬.穆藍意外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中文的發音方法最能使人的聲音達到自然美好的共鳴。
  • 新興閣掌中劇團長鍾任壁,數十年來帶領劇團到各大、中、小學教導學生布袋戲,培養學生布袋戲有關的技巧、歷史、工藝美術、後場音樂等知識,維護台灣民間藝術發展貢獻良多,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並應邀在大學兼任教授,堪稱國寶。
  • 【大紀元2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 1日電)副總統吳敦義今天肯定因病辭世的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林秉彬,在任期間,讓台灣中小企業成長到占企業總數 9成,創造就業機會達6成8,貢獻卓著。
  • (shown)李安的電影安靜而感性,故事的背後有著深深的意蘊。有人說,李安傾倒世界真正的原因是他電影展現的東方之美。李安說:在香港和臺灣,我們是以傳統方式長大的…人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你不能斬斷歷史,重新開始。…
  • 觀眾的感言:「聽了關貴敏的歌聲,感覺非常震撼」;「關貴敏的歌聲具有穿透力,打動人的心」;「演唱的歌曲和歌喉像天音一樣,富有磁性」;「他那不費氣力的演唱,令人印象深刻,讓人有種曲從天外來的感受」;「他是一位能夠引導聽眾穿越歷史的演唱家,無可質疑,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男高音之一」。
  • 劉成軍:插播真相 義行永存
  • (shown)陶醉於奧妙的旋律,黃秉冀彈奏伽倻琴60年如一日。懷想史上第一位伽倻琴作曲家——新羅的於勒,他走訪千年古都慶州,想像自己是受新羅人的委託而創作。回到古人的美學與價值觀,他創作出了能慰藉靈魂、如「純凈水」般的音樂。
  • (shown)接觸中醫20年,針灸達200萬針以上,溫嬪容深嘆中醫奧妙無窮。一路往學術救世的路程邁進,溫嬪容在博士班的交叉口卻突然轉向中醫濟世。接觸中醫20年,針灸達200萬針,溫嬪容深明「萬病由心生」。有病人對她說,持續了一、二年的肩膀疼痛,只因閱讀您所寫的簡易按穴療法,依樣畫葫蘆按穴15分鐘,居然不藥而癒了!…修煉法輪功「真善忍」法理的溫嬪容謙虛的說:「可能是因為我以前就很喜歡練武,對經脈很有興趣,後來學了法輪功,對於經脈的思路又更加開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