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詩人、愛國志士 夏完淳

作者:鄭介文

人氣 27
標籤:

夏完淳(1631—1647年)原名復,字存古,別號小隱,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縣)人。他父親夏允彝,為福建長樂縣令,以勤政愛民、明斷冤獄,被舉為全國七個廉明縣令之首。

夏完淳五歲讀經書,七歲能詩文,九歲寫成《代乳集》。在父親和老師陳子龍教育下,他的少年壯志,愛國豪情,溢於言表。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進據北京,驅兵南下。隔年,揚州陷落,史可法英勇殉國。不久,清軍攻佔南京,福王朱由崧政權,又告淪亡。

在這民族危急關頭,夏允彝父子奔走江東,組織聯絡各路義軍。松江被陷後,父親夏允彝自沉於家鄉松塘。夏完淳面對國仇家恨,誓要繼承父志,與清軍作殊死鬥爭。這時他才十五歲。

夏完淳為了抗清復國大業,奔走呼告,風塵僕僕地聯絡各路義軍。他曾描述自己的志向說:「故國雲亡,舊鄉已破。先君殞命,哭藥房於九淵;慈母披緇,隔祗園於百里。羈旅薄命,漂泊無家,萬里風塵,志存復楚。」

隔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夏完淳與老師陳子龍、岳父錢梅等人,上書給在紹興另立政權的魯王朱以海,夏完淳被擢遷為中書舍人,並奉命到堅持在太湖一帶抗清的吳陽軍中,擔任參贊軍務。吳陽戰敗被害後,他只好流亡於湖南、湖北一帶,暫時隱下身來。

然而,夏完淳抗清復國的豪情卻從未泯滅,反而更加強烈。清順治四年(1647年)六七月間,他剛潛回家鄉松塘不久,便被捕了。在被捕時,他對家鄉父老說:「夏存古(即夏完淳)怎麼會苟且偷生呢!如果我的屍骨能葬於大明皇帝的墓旁,我在九泉之下也永無悔恨了。」夏完淳在被押解南京離開家鄉時,他又慷慨揮毫,寫出《別雲間》一詩。詩中寫道:

三年羈旅客,
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
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
欲別故鄉難;
毅魂歸來日,
靈旗空際看。

這首詩的大意是:

我為抗清復國離家三年,
回故鄉後成了一名囚犯。
殘破的河山使我淚流滿面,
天地雖寬哪有容身的地點?
我知道自己死期已近,
只是留戀著生我養我的故土家園。
但願我的靈魂歸來之日,
能看到義旗在空中迎風飄展!。

夏完淳被關進南京監獄以後,抱定以死報國的決心。明朝的降臣洪承疇,以為他年少可欺,親自出庭審訊他,要他歸順清廷做官。夏完淳卻故作不知,大聲說道:「我聽說大明有個『忠烈大臣』洪承疇,他為了國家已英勇獻身。我要向他學習,決不能因年紀小,而不以身許國。」

有人告訴夏完淳,審訊他的正是洪承疇。夏完淳又趁機罵道:「洪承疇為國捐軀後,大明皇帝流著眼淚祭祀他,文武大臣都為他舉哀。你們居然敢偽冒他的大名,使他的忠魂受到污辱,說明你們一夥,都是些叛徒、逆臣和賊子!真該受千刀萬剮。」夏完淳的辛辣的諷刺,他那聰明小英雄的機智行為,使得洪承疇惱羞成怒,卻又啞口無言。

夏完淳在獄中,用血淚寫了兩封遺書——《獄中上母書》和《遺夫人書》。他在《獄中上母書》中,痛快淋漓地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懷念和以死殉國的豪情。他說:「人生誰無死,貴得死所耳!」意謂人生在世,哪個能免於一死,最要緊的是要死得有價值。

在臨刑前,他對一同被關押的岳父說:「記得當年您、陳子龍老師和我,三人曾對天盟誓,要共同抗清復國。如今陳公已殉國,今天您我二人慷慨就義,同樣做個偉丈夫。」這樣,年紀不滿十七歲的他,為國家民族貢獻了一切。

夏完淳的詩文多慷慨激昂,傳世的有《南冠草》,另有《續倖存錄》,後來被合編為《夏完淳集》。@*

相關新聞
真正虛懷若谷的教書先生
酌古鑒今:兩個國王論珍寶
古文精選今譯:各有短長 互敬勿鄙
酌古鑒今:千里馬遇伯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