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和尚的稀奇事

作者 : 慧淳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東晉太元十二年,從外國來了一個和尚。這個洋和尚十分了得,他不僅能夠吞刀吐火,還能夠從口中吐出珠寶金銀等寶貝來。

這個洋和尚在往中原的途中,遇到一個挑擔子的人,這個人的擔子上有個量米升子般大小的小竹籠。和尚對挑擔人說︰「我一路上行走多時,已經很累了,能不能在你的擔子上歇歇腳?」

挑擔人聽他這話講得很奇怪,估計自己是遇上狂人了,於是同和尚打趣的說︰「這當然可以,不過,你想把自己放在擔子上哪個地方呢?」和尚說:「你如果覺得可以的話,我想在你擔子上的竹籠里,歇歇腳。」

挑擔人愈發感到奇怪了,心想:我這個竹籠那麼小,這人怎麼能鑽進去呢?莫非今天真的遇到神仙了?於說:「你要是能鑽進竹籠,你就是神人了。」說著,挑擔人將手中的擔子,放到了地上。和尚二話不說,便鑽進了挑擔人的竹籠裡。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他鑽進籠子後,竹籠看上去並不比原先大,而和尚也並不比原先小。挑擔人再挑起擔子時,發現擔子仍和先前一樣重。挑擔人很是驚異,知道自己真的遇上了神仙,他也不敢再與和尚開玩笑,只是一個勁地繼續趕路。

這樣走了數十里地,挑擔人覺得有些累了,準備吃些東西再走。他走到一棵大樹旁,停了下來,十分好心地對和尚說:「師父,出來吃點東西再走吧。」

和尚不肯出來,對挑擔人說︰「我感到很累,不想出來。我就在這竹籠子裡吃。」和尚說完,不知從哪裡拿出許多飲食用的杯盤碗盞,這些杯盤碗盞中,盛的都是美味佳肴。和尚把這些東西一一羅列在自己面前,有滋有味地吃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和尚伸了個懶腰,坐了起來。他對挑擔人說:「我吃飽了,也休息好了,我要從這個竹籠裡出來了。」說罷,和尚將自己面前的碗盞等食器放入口中。然後他從籠中走了出來,向挑擔人道了聲謝,和挑擔人一起往城裡走去。

進城後,和尚問挑擔人說:「你知不知道這座城裡誰最有錢?」挑擔人說:「當然知道,城北的王財主,家財萬貫。不過這家人吝嗇得很,從來不願施捨粥飯給窮人,大家都稱他為『王扒皮』。」

和尚說:「我在路上,便聽說這個王財主很有錢,但卻十分小氣。我這次來,就是要治治他,你就等着看熱鬧吧。」挑擔人在路上見過和尚的本事,非常相信他,知道他不會吹牛,但卻不知道他會用甚麼辦法,來治這個不講仁義道德的財主。

和尚來到了城北的王財主家,將王財主叫出來,問他說:「我聽說你有一匹日行千里的好馬,是不是?我很想開開眼界,看看這匹馬。」王財主家的確有匹好馬,這匹馬就拴在後花園的一根柱子上。王財主見眼前這個氣宇軒昂的洋和尚稱讚他的馬,很是得意,馬上讓人去牽馬。

不料那個被派去牽馬的家人,不久便氣急敗壞地回來,對王財主說:「馬找不到了!」和尚顯得很是失望,對王財主說:「那我明天再來吧,希望你能找到你的馬。」

當天晚上,王財主在家中的一只大約五斗容量的罌瓶中,發現了自己的馬。這種罌瓶,口小肚大,要比馬小許多。沒有人知道這匹馬是怎麼進到罌瓶裡去的,更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把馬牽出來。

儘管為人吝嗇,但他還是決定為了這匹馬,犧牲罌瓶。於是叫來家人,用斧頭背來砸罌瓶。想不到,這只平時一不小心就會碰碎的罌瓶,竟然怎麼砸都砸不碎。那個家人一時性起,轉而用斧頭的利口向罌瓶劈去,不料。罌瓶還是紋絲不動,連一條裂縫都沒有。

王財主猜到:這件怪事,可能與那和尚有關,但又想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他心疼自己花重金買來的馬,一夜都沒睡好。

過了一日,和尚來了,問王財主道:「你的馬找到了嗎?」王財主小心翼翼地對和尚說:「看師父的模樣,是從外國來的。我與師父素不相識,不知哪裡得罪了師父,還請師父開示!」

和尚見王財主已經看破了自己的把戲,就問:「你想不想你的馬從罌瓶中出來?」王財主忙不迭聲地說:「想,想!」和尚說:「那好,你從今天開始,在家門口,擺一個可以供一百個人食用的粥鋪,周濟周圍的窮人。只有這樣,你的馬才會出來。」

王財主想不到和尚會提出這樣的要求,他雖然捨不得這樣做,但想到施粥放米,畢竟花不了多少錢,而這匹馬可要值錢得多!於是聽從和尚的話,在門口擺了一天粥鋪。一時間,周圍的窮人,在王財主的家門口,排起了長隊。粥鋪裡的粥,很快就被窮人分光了。

挑擔人看到王財主居然擺起了粥鋪,就問和尚說:「你用了甚麼手段,讓這個平時一粒米都捨不得給窮人的財主,擺起了粥鋪。」和尚卻有些憂慮地說:「想不到,你們這裡每日吃不上飯的窮人這麼多。一個百人的粥鋪,根本不能解決甚麼問題,我明日讓他擺個千人的粥鋪。」

再說王財主家,這日擺完粥鋪,那匹馬果然又好好的拴在後園的柱子上了。王財主心想,這下沒事了。他捨不得自家的米,第二日便不擺粥鋪了。不料,到了下午,家人突然報告他說:「老爺您的爹媽,好好的坐在炕上,忽然就不見了!」

王財主派人到處尋找自己的爹媽,卻找不到。王財主知道:這又是和尚搗的鬼!於是派人去找和尚。不料,和尚也不知到哪裡去了。

晚上,王財主發現他的爹媽,坐在一個夜壺裡。王財主想盡辦法,都無法將爹媽從夜壺中弄出來,就又讓所有的家人,都去找和尚。終於,有一個家人,在郊外的一家旅舍中,找到了和尚。王財主急忙趕過去。他對和尚說:「師父,我的爹媽鑽進夜壺裡,出不來了,請師父想想辦法。」

和尚顯得很吃驚,問道:「真奇怪,你的爹媽怎麼會鑽進夜壺裡去呢?我先來問你,你的馬出來了嗎?我昨天可是費了好大的勁,才讓你的馬出來的。」王財主聽和尚這麼說,更著急了,說:「馬是從罌瓶中出來了,可我爹媽又鑽進夜壺裡了,師父可不可以再想想辦法。」

和尚又說:「這真是奇怪,平時我的法術一向是很靈的。」和尚想了一想,又問王財主:「對了,你今天給窮人施過粥嗎?」王財主很不好意思地說:「我,我,我見馬已經出來,就去忙別的事了,今天把施粥的事給忘了。」

和尚嘆了口氣說:「原來如此,怪不得你爹媽會鑽進夜壺裡。我不是告訴過你,要把粥鋪天天擺下去嗎?這下可壞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財主急得團團轉,又是作揖,又是叩首,和尚卻一直是這句話。挑擔人一直和和尚在一起,他以前從未見到王財主急成這樣。他是個老實人,心腸很軟,心想,這個王財主還算是孝順父母,於是就在旁邊,替王財主求情。

和尚很不高興地對王財主說:「好吧,我看在我這位朋友(指挑擔人)的面子上,再幫你一次忙。不過這一次,你只擺一百人可以吃飽的粥鋪是不行了,你得擺一千人可以吃飽的粥鋪。」王財主一聽和尚鬆口,很是高興,問道:「那我爹媽甚麼時候可以出來?」

和尚說:「和那匹馬一樣,到時候就會出來的。不過我得先警告你,你的粥鋪要一直擺下去,一天都不能停止。明天我就要離開這裡了,要是你家裡再有甚麼人或者是你自己,掉在甚麼又窄又小的東西里,我可幫不上你的忙了。」

王財主滿口答應,當天晚上,就回去布置在家門口施粥的事。他剛布置完施粥的事,他的父母就已經坐在床上了。

從此,王財主每天都要在家門口,擺粥鋪,周濟窮人。過了一些天,他們也慢慢地習慣於救助窮人了,或許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被放到甚麼容器裡,出不來吧。王財主死後,他的子孫,按照他的要求,仍然每天在家門口擺一個供人食用的粥鋪。

後來,當地的人們,再也不提「王扒皮」,卻稱讚他們是「行善之家!」王財主的子孫們,與鄉鄰們互敬互助,都過上了豐衣足食、順心如意的好日子。@

(事據晉代荀氏《靈鬼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惠之,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雕塑家。據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記載,楊惠之最初與吳道子同學繪畫,遠師六朝名畫家張僧繇筆法,號為畫友。後專攻雕塑,「為天下第一」,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說,譽為「塑聖」,與「畫聖」吳道子齊名。
  • 關於因果確實也是一個一下很難說清的問題,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迷的世界,未知的東西太多太多。有人問:「因果在哪兒啊?我怎麼沒有看見啊?我看那些壞人活得比好人還自在呢。」中國歷史上留下很多歷史故事,其間也不乏談到因果,下面《史記•李斯列傳》中所講述的史實就是一例,讀后可能會得到一些啓示。
  • 陸績(公元187年—219年),字公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學者、天文學家兼鬱林太守。
  • 王泰,是個十五歲的男孩,永嘉縣人,是宋朝提刑按察使王允初的後代。他幼年失去了父母,為伯父所收養。
  • 古人說:「精誠所致,金石為開」,說的是一個人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時,最終會感動上天,獲得成功。事實上,就是因為他專一,不會去投機取巧,神界認為他可造就,就給他智慧,就讓他成功。這裡要講的是漢朝學者劉向(編撰有《說苑》、《新序》和《戰國策》等書)感動太乙之精的故事。
  • 葉桂,字天士,是清代的溫病大家,中國一代醫學奇才。他的《溫熱論》開頭大綱:「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衛氣營血成為後世溫病學辯證綱領。如此不世出的天才,在臨終前諄諄告誡子孫:「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足見葉桂自我要求之嚴,與悲憫不願為醫者誤人命之心也。
  • B>五、貪財引禍
  • 江西某生,擅長看風水,他在湖南道州遊玩的時候,發現一塊地,風水非常好。正當他在仰觀這塊地的時候,來了兩個人,其中一人,衣著華麗,另一人手持羅盤,四處看看說:「這塊地不好。」某生暗自笑他胡說,於是就走過去同他們交談,互相詢問籍貫、姓氏。
  • 中國古人基本上都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不僅認為善惡到頭皆有報,而且認為祖輩行善或做惡產生的德與業力也能往下傳給兒孫。下面我就講一個祖輩造下的業力殃及後代,而後代努力行善終於苦盡甘來的故事。
  • 陳璸(公元1665年-1718年)字文煥,號眉川,廣東雷州南田村東湖人。他於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考取進士,歷任福建古田知縣、台灣知縣,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四川提學道、台灣廈門道、偏沅巡撫、福建巡撫等職,並曾兼攝閩浙總督。尤在台灣任職最長,對台灣的開發卓有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