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誠信

作者 : 靜遠
font print 人氣: 156
【字號】    
   標籤: tags:

古語云:「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應思誠而與天道相通,做到真實無妄、誠實無欺,因此古人常用「至誠」的標準來規範自己,協調人與人的關係。

「信」從造字結構看,「人言為信」,關於信的論述有「一諾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孔子就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不知道他怎樣可以立身處世。

古人為人誠實守信的例子比比皆是,以下舉其中幾例︰

歐陽修治學嚴謹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官至副宰相,在文學觀點上主張明道致用,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以「道」為內容,為本質,以「文」為形式,為工具。特別重視道德的修養,提出 「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

他的詩詞和文章在當時就被稱為「極品」,受到文人學士的廣泛讚譽,這源於他的治學嚴謹,做文章務求精益求精。他每寫文章,草稿出來後,即貼在室內牆壁上,反覆推敲修改,有的文章甚至改得不留原稿一字,直到稱心如意為止。

例如他寫完〈醉翁亭記〉後,誠心向人徵求意見,他讀給一位樵夫聽,當讀到「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時,樵夫說:「您文章的字好像多了點。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門,放眼一望,四週都是山……」。

頓時,歐陽修明白了,於是提筆將前邊一串文字劃掉,換上「環滁皆山也」五個字,這就是人們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記〉言簡意賅的開頭,只這一句便總括了滁州勝狀,也總領了全文氣勢。

歐陽修不僅嚴謹治學,也嚴謹做人、做事。他待人真誠坦蕩,始終注重提攜獎掖後俊,蘇軾、蘇洵、蘇轍、曾鞏等人皆出於他的提拔,使北宋文壇出現了人才輩出的繁榮景象。

歐陽修與宋祁同修《新唐書》,書成後,按慣例修史在書前只署官位最高者一人的名字。當時歐陽修比宋祁的官位高,因此,御史決定《新唐書》只署歐陽修一人的姓名。但歐陽修卻說:「宋公於《列傳》亦功深者,為日且久,豈可掩而奪 其功乎?」宋祁知道後很受感動,說:「此事從所未聞也!」

歐陽修晚年時,仍常將自己平生所寫的文章,清理出來進行修改,每字每句反覆推敲,甚是認真,有時忙的廢寢忘食。他的夫人道:「你已年邁致仕(退休),難道還怕先生責難生氣嗎?又何必費心去一一修改呢?」歐陽修認真地說:「我既然發現了錯誤的地方,那當然要去修正。要不就會誤導後人啊!」(《宋史》)

宋濂謹守誠信

宋濂,明初文學家,官居學士,他以繼承儒家道統為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風格要與道德內涵一致。他自幼守信好學,一生勤學不輟,「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

他自己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講:「我小的時候非常好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書。所以只能向有豐富藏書的人家借來看,借來以後,就趕快抄錄下來,每天拼命的趕時間,計算著到了時間好還給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為誠實守信,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時值隆冬臘月,北風狂呼,以至於硯台裏的墨都凍成了冰,家裏窮,哪有火來取暖?宋濂手指凍的都無法屈伸,仍然堅持連夜抄書。抄完了書,一路跑著去還書給人家,決不超過約定的還書日期。

面對貧困、飢餓、寒冷,宋濂不以為意,不以為苦,一心努力學習,明白了很多做人之理。到了二十歲,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聖賢之道。但由於沒有老師指點,遇有問題常常得不到解決,他就步行一百多里路,去找自己同鄉中有成就的前輩請教。

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前輩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大雪。當宋濂準備上路時,他的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裏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

宋濂說:「今天不出發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他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著幾尺深的積雪,一個人走在深山之中。

當他到達老師家裏時,四肢都凍僵了不能動彈,很長時間以後才有了知覺,老師讚嘆地說:「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正是因為宋濂能忍受窮苦,把艱苦的生活當作是一種磨煉,是對意志品質的考驗,以苦為樂,他才能成就事業。他說道:「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讀書明理是最神聖的事情,所幸自己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明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機(約公元148~219年),字仲景,南陽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家。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傳世,該書被後世人稱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而他本人則被歷代醫家尊為「醫聖」。
  • 中華易理術數的開源是《河圖》、《洛書》,然而現在留傳下來的那兩張簡單的點陣圖,對現代人而言,晦澀難懂,讓人研究不透。如能洞悉其淵源與傳承脈絡,依循中華文化的脈絡,便能領會中華文化的內涵。
  • 孝節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傳統四字道德準則。忠、孝是中國古代社會道德的價值觀,與做人應堅守的「節」,與人類應遵循之行為標準「義」一起,成為主流社會觀念文化。
  • 「夫孝,德之本也。」(《孝經.開宗明義》)「孝」字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為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 字。
  • dfsfs
  • 智,從日從知。知謂通曉事理,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為智,也就是知。其本義作「智知也,無所不知也」,即智慧之稱。
  • 《說苑》云:「天地動而萬物變化」,所以動與變之間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動則變。其於時空經緯之間有著廣闊而深邃的內涵,正因為宇宙中有著錯綜複雜的變化,天地萬物方得以呈現。日月運行,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晝夜晦暝的變化,在地成就山川河域動植高下的氣象。
  • 果規律是宇宙的法則,天經地義。其實人無論做了甚麼都有報應,古語云「善因善報,惡因惡報」,天理在制約一切,人的所作所為、一思一念神明都在監察著,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
  • (shown)伏羲氏懷大德,負天命於人世,所以在神的授意下,得到《河圖》,從而悟破了天地人之奧祕,傳下八卦太極。而孔子終其一生求見《河圖》、《洛書》而不得,這也是天意的安排,否則儒家就不能獨成一家承傳至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