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漢獎勵施捨者」視頻熱傳 福份伴隨善心

人氣 422

【大紀元2014年07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你相信嗎,好人真的有好報。在Youtube上流傳著一個短片,一個「流浪漢」給那些施捨他的人5美元,作為善行的獎勵,感動了很多好心的司機。事實上,回報不僅僅停留在物質上,而是對本人實實在在的回饋,也驗證了施比受更有福。

心理學家稱:「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

「流浪漢」獎勵施捨的人

2014年2月19日,Youtube上流傳了一部短片,題目是《流浪漢傳播愛給那些慷慨施捨的人》。這名裝扮成「流浪漢」的人叫Yogi,為了讓更多的人有愛心,他打算花時間、金錢來獎勵那些有善心的人。他將自己打扮成流浪漢的樣子,胸前掛了一個牌子寫著「你是好心人嗎?」並站在一個繁忙的街道邊。

施比受更有福
Yogi給那些停下車來施捨他錢的人5美元。面對那些有點迷惑的司機,Yogi說:「我不是一個流浪漢,我只是想謝謝你的好心。你其實不一定要停下車、打開車窗,你甚至不一定要給我錢,但是你這麼做了。」短片中,這些好心的司機被感動了。

Yogi在他製作的錄像中寫道:「這些好心的人可以直視前方,忽視我的存在,在幾百輛穿行的車輛中,這幾個人選擇停下來施捨錢,我要獎勵他們這樣的行為。」

在這段錄像中,那些好心施捨的善行者得到了實質的回報。但事實上,回報不僅僅停留在物質上,而是實實在在地回報在自己的身上,所謂施比受更有福。

在同年的4月Youtube上的一部泰國拍攝的公益廣告《施比受更有福》,感動了很多人。短片中一位走在狹窄街道上的男子突然被樓上排水管排出的水澆到頭上,他並沒有生氣,反而將路邊一盆將要枯死的盆栽放到水下;並不富裕的他在吃飯時,將自己盤中僅有的一個雞腿給了一只流浪狗;他幫助一婦人用力將其沉重的流動販賣車推過路坎兒;他將自己錢包裡唯一的一張100元鈔票遞給在路邊為學費而乞討的小女孩;他每天都會把一串香蕉掛在一位孤寡老人家的門把手上……

他的這些善行每天都在持續著。短片中寫道:「他這樣做能得到甚麼?他不會因此而富有,也不會因此而出名。」短片中那些旁觀者從不屑一顧,到為之感動,最後被他的善行感染,也主動幫助他人。當這位男子像往常一樣,準備將自己省下的錢,幫助為學費而乞討的女孩時,卻發現她已經不在那裏了,正當他錯愕之時,那個小女孩穿著校服站在他面前,靦腆的微笑著。正如短片中寫的「施比受更有福,他獲得了情感,獲得了理解,獲得了金錢買不到的愛。」

此短片感動了許多網友。他們紛紛轉貼,希望更多的人看到。網友「皮爸 Lee」留言:「幫助別人,只要對方一個微笑就會感到莫名的快樂。」

網友「蘇誌盈」寫道:「真正的快樂是來自於心靈。這心靈一定是善良的,真誠的關心對待身旁週遭的每一個人,能感受到別人的苦樂,並在別人痛苦需要幫助時適時伸出援手,這個人會從現在到未來都是最快樂幸福的人,物質上滿足的快樂遠遠不及於此!」

而網友「g 承慧」覺得看了心裏很難過。她寫道:「我覺得現在很多人冷漠,可能是因為社會上很多騙子。這男人傻傻的付出,就像旁邊的人看到了也許嘲笑也許同情,覺得他真傻,他這麼做得到了甚麼。但是事實證明,男人雖沒有金錢上的富裕,但卻擁有了心靈上的富裕!至少他得到開心,甚至最後得到感情回報。常常,我們最小的付出,卻是他人最大的幫助。」

科學證實好人有好報

樂於助人的人除了精神上得益,身體上也受益良多。許多科學研究證明樂於付出的人幸福指數更高、身體更健康、也更長壽。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蘇珊•理查茲博士(Dr. Suzanne Richards)在去年8月份審閱了過去20年的40個針對助人行為和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助人的行為能降低憂鬱、增加幸福感和減低死亡風險。

一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樂於付出的人更長壽。美國密歇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對423對老年夫婦進行了5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給予別人幫助對自己實在大有益處。在扣除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精神狀況及社會經濟條件外,研究人員發現,給予別人「物質上」幫助的人死亡率降低42%,而給予他人精神上支持的人,死亡率降低30%。

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安托納西(Toni Antonucci)對這一發現表示:「顯然我們過去忽視了行善的重要性。」研究人員之一的布朗(Stephanie L. Brown)則表示:「我們要想延長壽命的話,不妨去試一下關心和幫助他人。」

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

事實上,世界上很多科學研究也證實施比受更有福。據美國醫學新聞網站WebMD報導,波士頓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Boston)精神病學副主任弗里奇昂(Gregory L. Fricchione)表示:「為他」的行為能觸發大腦中的「嘉賞電路」,讓身體自然產生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如多巴胺和內啡。

美國一家心理學雜誌也發表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幫助別人的人群明顯地比不樂於助人的人群快樂,前者的快樂指數要比後者高出24個百分點。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生命倫理學教授史蒂芬‧波斯特(Stephen G. Post)和小說家吉爾‧奈馬克(Jill Neimark)從現代科學和醫學的角度出發,對人的「付出」與「回報」之間究竟產生甚麼樣的關係進行了深度挖掘,並將研究成果寫成專著《好人有好報嗎》。

作者在綜合40多所美國主要大學的100多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得到一個信息:「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

善心是可以傳遞的

像那個公益廣告中所傳播的信息,善行是可以傳遞的。那個女商販,開始對於男子給予的幫助不僅沒有感激還認為是應該的,隨著男子每天毫無怨言的幫助,她也慢慢改變,從愁容滿面到笑逐顏開,從冷漠變得熱心。最後在售賣食物時也學會了給予。

台灣大學教授、心理學博士陳彥玲,在台灣南投地區參加「你今天說好話了嗎」活動時說,她希望讓孩子們通過說好話、種善念、做好事活動,把善心傳播出去。

陳教授說,大人們對孩子的影響,莫過於身教。在面對問題時,如果父母能用善念解決,那孩子學到的也將是善念善行;但如果相反,可能教出的是高學歷,卻不懂得與人相處的孩子,這個孩子不會快樂。

她說,當前社會亂象叢生,人心在失望中無奈又無助,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傳統誠信、善良的價值已經失落,我們看到的是粗暴語言,引起惡性循環,所以希望大家多說好話、多說正面的話,不說壞話,從淨口開始,從孩子開始,從身邊開始,透過良善力量的循環,讓善念善行守護全球,永保每個生命的未來與希望。

(責任編輯:李曉清)

相關新聞
做一個能夠幫助他人產生勇气的人
熱衷慈善幫助他人 娛樂圈裏的“活雷鋒”
民政部讚港澳同胞樂善好施
幫助他人被譏笑 廣州都市人的困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