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宜蘭棺木行 搖身成小巷景點

人氣: 8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5日報導】創新台灣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5日電)「人人敬畏的棺材店,現竟成吸睛的店面,還有遊客進入參觀」,已有百年歷史的宜蘭「三合成」棺木行,曾為已故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打造「大厝」聞名,今年經過改造後,展出各國棺材小模型與藝品,搖身成為特殊景點。

位於宜蘭市城隍街的「三合成」棺木行,創立於日據時代,當時第一代業者張呆與李宗慶在20歲出頭時,就到山上砍伐合適的木材,並以實木手工製作粗胚後,再運下山組成棺木。目前「三合成」由第三代張阿棟及張永昌兄弟經營。

提起棺材店,除了喪家會前往接觸之外,想必一般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哪有興趣會去了解;但王永慶於5年多前去世時的百萬名貴檜木「大厝」(棺材),就是出自「三合成」所製作,店名隨後聲名遠播。

59歲的張阿棟說,當時這筆生意是由叔公接洽,起初他不知顧客是誰,直到赴宜蘭羅東取材與測檜木尺寸、研究如何製棺時,就認為往生者的來頭一定不小,後來台塑相關主管前往關切施工進度,言談間才知道竟是王永慶的棺木。

「壓力很大,真的是做足工夫」。張阿棟坦言,之後開始動工為經營之神製作棺木時,光是防漏作業就多達12層,每個步驟都很謹慎,深怕有環節出錯。在完工消息一出之後,台中、嘉義等地都有喪家特地要求他,為死者打造同等級的棺木。

隨著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火化盛行,夾板棺取代傳統的原木棺成為主流,張阿棟也開始思考如何面對潮流的衝擊。

張阿棟說,以前葬禮多為土葬,傳統棺木需求量大,但現在幾乎由火葬取代,許多同業面臨這樣的市場轉型,不是收起店面歇業,要不然就是乾脆退休,宜蘭市現在的手作傳統棺木店只剩「三合成」。

「三合成」今年初在公部門與當地社區發展協會輔導下,進行老店空間改造,店前玻璃展櫃內陳列許多種國家的棺材小模型,像是非洲的棺木外觀有的是魚類或動物造型,希望讓往生者來世再成動物;埃及木乃伊依死者的身分地位,各有不同的棺廓等級,象徵永生復活;日本的棺木造型典雅,有開孔可讓人瞻仰遺容;南美洲的石棺,代表貼近自然。

此外,展櫃內還有中國大陸的貴州懸棺、台灣原住民傳統石棺,而造型飽滿圓順,意味福壽全歸的台灣棺材模型,當然也沒有少。

由於棺材也象徵「升官發財好運來」,張阿棟在店面轉型後,也開始將傳統棺木的生產線交由師傅負責,自己的重心轉在產品創新上,分別以香杉、肖楠與檜木,製成3吋、5吋與6吋長的手工開運小棺木;這些藝術品的木理結構和榫接工法均依照實際比例縮小,十分精緻。

他說,近年來開運小棺木頗受收藏家敬重與收藏,可當藝品放在家中櫥櫃內,也可放在公司桌上;若不好意思的話也可以放在抽屜內。

至於小棺木內放甚麼比較好?張阿棟說,尺寸較小的一般都放個人印章,求事業飛黃騰達,或是放入先人的「手尾錢」,祈求祖先顧錢聚財;尺寸較大的都是放入民間企業的大小章,希望生意大發利市。

有人建議張阿棟可以開模,大量生產小棺材;但他不為所動地說,必須手工打造才不會失去原味。

「三合成」走過一世紀,面對歲月與市場轉型的衝擊,著手改造老店空間,不只有藝術化的原木招牌,牆上也掛滿許多工具;它更化身為平易近人的匠師新藝館,讓張阿棟現場展現小棺木製作手藝,除了看似精品店之外,也擺脫讓人卻步的印象,成為可以讓人參觀的據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