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守信

font print 人氣: 104
【字號】    
   標籤: tags:

三國時,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命人製造木牛流馬運輸軍糧,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伐魏。魏明帝曹睿親自到長安指揮作戰,命令司馬懿統帥諸將領,帶領大軍三十萬直撲祁山。

面對兵多將廣、來勢洶洶的魏軍,諸葛亮不敢輕敵,命令士兵占據險要地勢,嚴陣以待。魏蜀兩軍,旌旗在望,鼓角相聞,隨時可能開打。

蜀軍長史楊儀認為,前幾次興兵,軍士疲勞,糧草補給困難。建議兵分兩班,以三個月為期,二十萬之兵,只領十萬出祁山,住三個月,再教這十萬替回,循環相輔。

這樣則兵力不乏,然後徐徐而進,可得中原。諸葛亮認為這正是長久用兵之法,遂採納該計,兵分兩路,一百日為期,循環相轉,違限者按軍法處治。

說話間,一百日限期已到。楊儀入帳告知諸葛亮:「丞相原本令大兵一百日一換,今已限足,漢中兵已出川口,八萬該與換班,前路公文已到,只待會兵交換。」諸葛亮說:「既有令,便交速行。」眾軍聞知,各收拾啟程。

不料風雲突變,正在此時,軍士忽報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助戰魏兵,並襲劍閣,司馬懿自引兵來攻滷城了。蜀兵無不驚駭。在這危急時刻,楊儀等蜀軍將領紛紛向諸葛亮進言:「魏兵來的甚急,丞相可將換班軍留下退敵,然後再回。」

諸葛亮說:「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且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門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並再三強調,不作更改。即傳令教應去之兵,當日便行。

此令一下,全軍去留將士都萬分感動,應去者紛紛要求留下參戰,留者紛紛表示效死殺敵。該還鄉的蜀兵都說:「丞相待我們如此恩重,我等願且不回,各捨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

諸葛亮說:「爾等該還家,豈可復留於此?」眾軍皆要出戰,不願回家。誠信動天地!諸葛亮緊要關頭堅守承諾,致使士兵們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士氣高昂,只待臨戰對敵。

西涼人馬倍道而來,走的人馬睏乏,方欲下營歇息。蜀軍令下,蜀兵一擁而進,將銳兵驍,以一當十,雍、涼兵抵敵不住,望後便退,魏軍大敗。司馬懿也被迫引軍撤退。

諸葛亮出城犒勞三軍,收聚得勝之兵,尤其褒獎那些放棄回鄉、主動參戰的士兵,蜀營中一片歡騰。

諸葛亮說,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失盡民心。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無信,人必不信之。所以諸葛亮一生以誠信為本,最注重的是德,他的品行一直為世人所景仰,正如蜀軍將士們所說:丞相忠心為國,愛民如子,恩深義重,有仁有智又有勇啊!@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節, 操也」(《說文解字》),指氣節、節操等。氣節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高尚人格,表現為堅持真理和正義,在任何環境中都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 dfsfs
  • (shown)近年,尤其1999年以來,世界各地都發生了大量的神佛雕像流淚,甚至流血的神蹟。根據歷史聖像流淚的記載,無一例外,都是在預示著某種不祥或災難即將發生,是神在警醒人們,趕快尋找一條安全逃生的道路……
  • 唐代書畫家李思訓是唐朝宗室。他的畫作都極為超絕,善畫佛道、山水、樓閣、花木、鳥獸,除了取材實景,多描繪富麗堂皇的宮殿樓閣和奇異秀麗的山川,還結合神仙題材,創造出一種理想的山水畫境界,即所謂「時靚神仙之事,合然岩嶺之幽」。《唐朝名畫錄》稱他為「國朝山水第一」。
  • 宋太宗趙光義謀害兄長宋太祖趙匡胤,篡奪皇位,多行不義,遺害後世,子孫兩次絕後,還落得整個皇族淪為金國奴隸的奇恥大辱。與之鮮明對比的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他一生都在為國分憂造福百姓,不惜四次被貶。范仲淹清苦一生,卻後世興旺,福貴八代,其中的奧妙在哪裏呢?
  •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膾炙人口,玄奘是歷盡艱辛,遠足數萬里,前後十九年載譽歸來。
  • 包拯,字希仁,北宋時安徽廬州人,他自幼學習經史,仰慕古代聖賢所為,有「報國安民」之志。先後任開封知府、監察御史、樞密副使等職,「性峭直,立朝剛毅」,一生為民請命,是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堪稱中國歷史上的清官典範。
  • 東晉太元十二年,從外國來了一個和尚。這個洋和尚十分了得,他不僅能夠吞刀吐火,還能夠從口中吐出珠寶金銀等寶貝來。
  • 馬明德皇后的父親是東漢著名的伏波將軍馬援。因輔助漢光武帝劉秀平定天下戰功卓著,但也因為得罪權貴光武帝劉秀的女婿梁松,遭其陷害。馬援年僅十歲的三女兒(即馬明德皇后)擔負起治理家務的重任,她不僅能獨立處理家中大小事務,而且在與其他家族交往時也能如成年人一樣從容應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