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上網傷大腦 專家倡培養傳統美德

人氣 263

【大紀元2014年08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李真報道)去年有調查發現,超過六成青少年的暑期活動是上網,僅一成人有閱讀課外書。沉迷上網除了令閱讀、溫書時間減少,間接影響學業成績,越來越多外國專家和研究機構更關注,互聯網可改變大腦的行為甚至結構,損害思考能力;當今青少年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力變差,正是高科技帶來的惡果之一,值得家長注意。

悠長暑假,不少家長都盡量為小朋友安排課外活動,希望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不過很多家長礙於工作忙碌無暇照顧,小朋友長時間留在家上網打機,很容易沉迷其中。

衛生署在7月份曾經發表一項有關兒童及青少年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影響的報告。發現五分之一受訪中小學生每日花超過3小時使用互聯網,有超過六成家長經常因為使用電子產品與子女爭執;有三成至五成中小學生因為使用電子產品影響戶外活動、睡眠及學業。

重塑大腦削弱思考能力

互聯網科技對兒童發展與人的大腦的影響,已受到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事實上,西方有大量研究證實使用互聯網會分散注意力,嚴重損害人類深度思考的能力,甚至可直接改變人腦的行為。

美國知名科技作家尼可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曾發表一系列文章,直指互聯網可毀掉人類的思維,令人變得愚蠢。他引用數十項學術研究得出的相同結論:「當我們上網,我們就進入一個倉促的閱讀環境,匆忙和心不在焉地思考,處於一個表面化、膚淺的學習過程。互聯網讓我們容易獲得大量信息,卻將我們變成膚淺的思想者,實際上在改變我們的大腦結構。」

他解釋,傳統書籍是線性閱讀,句子結構較複雜,所以會邊讀邊思考。而網絡閱讀信息量大,往往只能略讀和跳讀;文章旁常有許多彩色超連結(hyperlink),迫使大腦要更努力處理訊息,無法全力處理正在閱讀的內容。在各種超連結之間,大腦要同時決定點擊哪一個,又要適應不同文字格式,增加工作量的同時,會使吸收資訊變得困難。

學生嗜上網閱讀能力弱

因此,很多研究表明,讀普通文章的人比上網閱讀的人理解更多、記住更多、學得更多。

早於2008年,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發表一項研究,邀請了全港40間具代表性的小學共1,283名小四學生參與。研究發現,學生若使用網誌、即時通訊工具及討論區等次數越多越頻繁,其中、英文閱讀能力也會較差;經常觀看電視及電影、或瀏覽與電子遊戲相關的書籍和網站,閱讀成績也會較差,甚至低於平均水平。研究建議學生每天參與上述活動的時間不應多於一小時。

千禧世代注意力記憶差

2012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針對2,400名教師的一項調查顯示:87%教師認為數碼科技造就了「容易分心、注意力較低的一代人」。64%教師表示,相對於幫助學生學習,數碼科技反而容易擾亂學生的注意力。

研究消費者趨勢網站「Trending Machine」於2013年的調查更顯示,在網絡中成長的千禧世代(指1980年後出生的人)比起父母輩那一代更容易健忘。家庭與職業治療師古籐塔(Patricia Gutentag)將千禧世代的容易健忘歸罪於科技。她說,這一代年輕人使用太多科技產品,還有睡眠不足,都是造成健忘的原因。

過去的人沒有電腦、沒有網絡,可是他們的腦子裏卻有海量的知識。科技的出現卻扼殺了這項本能,皆因透過Google可隨時查詢所需信息,電腦和手機也可儲存信息,令人依賴手邊的工具。《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就將互聯網比喻成人腦的「外置硬碟」。

資訊爆炸形同「洗腦」

此外,在記憶形成的過程中,任何中斷,包括看書時停下來查看電郵、傳短訊,都會使資訊在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的過程中消失。卡爾解釋:「短期記憶儲存是脆弱的:注意力一打斷,就會清除我們腦海中的內容。」而且短期記憶每次能記住的資訊量有限,一次吸收過多資訊,最後都會流失掉。

電子書傷眼大腦難吸收

至於時下不少人愛利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更有家長甚至學校將iPad作為兒童的教學工具,雖然可加強學習趣味,但可能得不償失。

針對教育局在2012年撥款5,000萬元開發電子教科書,專欄作家陶傑就曾經撰文批評做法不可取。他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中國人現在一窩蜂追電子書,是一個錯誤的潮流,因為歐洲人用iPad也不是用來看電子書,而且長篇是不適合看,一定要用傳統印刷的書。

他直言電子書不會長久。「因為首先看電子書的屏幕是由光點組成的,看得多眼睛會疲勞甚至有害;其次,日本研究顯示:電子書的藍熒屏,大腦天生不吸收,讀電子書,看完20分鐘後,就不會記得前面看過甚麼。」

陶傑自己的閱讀習慣還是偏好傳統書籍,報紙的電子版最多看一篇文章,而且限於1,000字以下,特別是不會用手機閱讀,因為會傷眼。

「迷網」幼兒化礙身心發展

沉迷上網打機,亦令青少年長時間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更有年輕化趨勢。衛生署調查發現,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兒童,年紀最小只有1個月大。

中大兒科學系副教授韓錦倫坦言,對於兒童及少年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對健康的影響,香港醫學界並未有深入的研究,不過國外已經有不少研究報告,事實上,很多本地醫生及專家已經對兒童長期使用電子產品感到憂慮。尤其近幾年電子產品日新月異,令兒童沉迷其中的時間越來越長,過去有不少個案,有兒童因為長時間打機突然死亡或身體不適。他說,長期使用電子產品有機會引發身體的疾病,「如肥胖、視力問題等」。

專家:增加患眼疾機會

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會長鄭偉澤表示,近年來,幼兒近視個案急增,曾見過有一、兩歲幼兒就開始使用平板電腦看書及學習語言。他不贊同兒童太小就接觸電子產品,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控制距離。他說,長時間使用令眼睛的調節肌肉過度疲勞,產生問題,「先是假性近視,然後變成真近視,或是近視不斷加深,令四十歲後出現黃斑病變、視網膜問題機會比較高一些。」

他建議4至5歲以下的小童,盡量避免使用電子產品,「即使長大後也要適量,每20分鐘再有20秒的時間看20米距離以外的東西,讓眼睛放鬆。」

他提醒年長人士,使用電子產品的負作用可能會更嚴重,「例如頭痛、很睏、很累、刺痛這些情況。這些情況令他們的眼睛容易老化,又叫老花。因為成年人不會近視加深,只會令他們的眼睛疲倦和提早老化。」

解決科技後遺症專家倡培養傳統美德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張小姐表示,小朋友長期上網和使用電子產品,會影響語言、與人溝通及社交圈等。她表示,有家長投訴子女暑假期間窩在家中不停打機,安排的其它課外活動都沒有去參加。還有一個極端個案,一位本身就有發展障礙的小朋友打機上癮,一次竟持續超過8小時,家長想要制止時,小朋友情緒失控,扯母親頭髮和打母親,最後驚動旁人報警解決。

同時,由於互聯網和電子遊戲充斥暴力,張小姐不排除小朋友容易「有樣學樣」,「很多暴力打鬥色情的內容,如果小朋友經常接觸這些資訊、影視內容,變成對暴力色情等東西習以為常,減低抗拒力,甚至可能認為是對的事物而加以學習。」

她認為不能完全否定使用電子產品,畢竟現在有很多資訊可以從網上獲取,但強調最重要是家長如何教育及過濾不良網站,同時培養子女良好的閱讀習慣,「現在常常講的多元智能或是多元性質的發展,應該是要走回這條路,古代有些傳統文化,學校所講的五育德智體群美,可以多留意這方面的東西。」同時鼓勵子女多參加課外活動,可以增強體格健康及與人溝通、語言的能力。

兒科醫生韓錦倫亦表示,不少家長抱怨孩子沉迷電子產品,要解決根本問題,靠親子共同努力,否則,「現在經濟富裕,家長沒有時間管教孩子,有的甚至在私家車後座都裝有螢幕,連坐車都可以打機。」甚至家長也和孩子一起用Facebook、Skype溝通,而非面對面交談,這樣問題永遠也解決不了。

他建議家長應該從嬰兒時期開始教育孩子少看電視和盡量少用電子產品,家長多和小朋友一起閱讀書籍,養成良好習慣。◇
 (責任編輯: 何嘉林)

相關新聞
移民兒童問題 雙語學習或單用英文
瞞天過海  青少年父母眼皮下玩電腦遊戲
上網成癮收心難  幫孩子訂遊戲規則  
美西華人學會研討華裔老人及兒童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