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責而不言功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丙吉,西漢魯國人,為人厚道,通大義,有功卻從不誇耀。漢武帝晚年時,宮中發生了誣陷太子的冤案,太子兒女妻妾皆連坐受害。太子的孫子剛剛生下幾個月,也被株連關在獄中。

丙吉在參與審理此案時,心知太子蒙冤,他幾次為此上奏說此案證據不足,都被武帝呵斥,他憐憫皇曾孫無人照顧,特選派謹慎忠厚女子,保護養育,丙吉每天再三來獄探望。

丙吉的朋友怕他為此遭禍,多次勸他說:「太子一案,乃皇上欽定,避之尚且不及,你何苦為其辯白,又何苦照顧他的孫子?你想過沒有,人們會懷疑你是太子的同黨呢?這是聰明人幹的事嗎?」

丙吉卻堅定的說:「做人不能不講仁德,本是冤案,況且皇曾孫還是個娃娃,他何罪之有?我是看著不忍才這樣做的,人不能昧著良心。」

後來武帝有病,又聽傳言說長安獄中有天子之氣,遂下詔將長安的犯人一律處死。使臣連夜來至皇曾孫所在牢獄,丙吉卻不放使臣進入,他氣憤的說:「無辜者尚不致死,何況這樣一個娃娃呢?我不會讓人們這樣做的。」

使臣見狀說:「此乃皇上旨意,你敢抗旨不遵,豈不自尋死路?你真太愚蠢了!」丙吉誓死抗拒使臣,他決然說:「我非無智之人,這樣做只為保全皇上的名聲和皇曾孫的性命及無辜之人。事急如此,我若稍有私心,大錯就無法挽回了。」

使者不得入,只得回去急奏漢武帝。漢武帝聞言醒悟,他沒有追究丙吉,而且赦免天下,丙吉所管的犯人因他才都得以倖存。

數年後,昌邑王被廢,皇曾孫劉詢當了皇帝,是為漢宣帝,丙吉卻絕口不提先前他對宣帝的恩德。丙吉知曉此事的家人曾對他說:「你對皇上有恩,若是當面告知皇上,你的官位必會升遷。這是別人做夢都會想得到的好事,你怎麼能閉口不說呢?」

丙吉微微一笑說:「身為臣子,本該如此,我有幸回報皇恩一二,若是以此買寵求榮,豈是君子所為?此等心思,我向來絕不慮之。」

後來,宣帝從別人口中知曉丙吉的恩德,大為感動,夜不能寐,敬重之下,他封丙吉為博陽侯。

就在此時,正趕上丙吉害病,宣帝非常憂慮,夏侯勝深明善惡吉凶、洪范五行,奏說:「臣聞有陰德者,必享福樂以及於子孫,如今丙吉未獲善報,定非不治之疾,請陛下寬心。」不久丙吉果然痊癒,受封博陽侯,代魏相為丞相,世稱賢相。

救人一命,善德無量,因為對於生命來說,最大的感恩莫過於救了他的命,所以宣帝對丙吉的報答也是理所當然的了。丙吉所得到的榮譽表面是人授予的,實際上是因為其善行符合了天理大道,是上天給予仁人志士的褒獎和福報。@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夫孝,德之本也。」(《孝經.開宗明義》)「孝」字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為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 字。
  • 「節, 操也」(《說文解字》),指氣節、節操等。氣節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高尚人格,表現為堅持真理和正義,在任何環境中都不屈服的頑強精神。
  • dfsfs
  • (shown)近年,尤其1999年以來,世界各地都發生了大量的神佛雕像流淚,甚至流血的神蹟。根據歷史聖像流淚的記載,無一例外,都是在預示著某種不祥或災難即將發生,是神在警醒人們,趕快尋找一條安全逃生的道路……
  • (shown)不同的天象對應著不同的地象,而不同的地象又對應著人體不同的脈絡運轉。而這之間起核心和驅動作用的,就是人類的道德。當道德不夠而流通惡業時,就會帶來災難,出現天災人禍。
  • 唐代書畫家李思訓是唐朝宗室。他的畫作都極為超絕,善畫佛道、山水、樓閣、花木、鳥獸,除了取材實景,多描繪富麗堂皇的宮殿樓閣和奇異秀麗的山川,還結合神仙題材,創造出一種理想的山水畫境界,即所謂「時靚神仙之事,合然岩嶺之幽」。《唐朝名畫錄》稱他為「國朝山水第一」。
  • 宋太宗趙光義謀害兄長宋太祖趙匡胤,篡奪皇位,多行不義,遺害後世,子孫兩次絕後,還落得整個皇族淪為金國奴隸的奇恥大辱。與之鮮明對比的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他一生都在為國分憂造福百姓,不惜四次被貶。范仲淹清苦一生,卻後世興旺,福貴八代,其中的奧妙在哪裏呢?
  •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膾炙人口,玄奘是歷盡艱辛,遠足數萬里,前後十九年載譽歸來。
  • 包拯,字希仁,北宋時安徽廬州人,他自幼學習經史,仰慕古代聖賢所為,有「報國安民」之志。先後任開封知府、監察御史、樞密副使等職,「性峭直,立朝剛毅」,一生為民請命,是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堪稱中國歷史上的清官典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