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想長壽?學習古代流行的9個養生法

李熙

人氣: 161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4年09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熙綜合報導)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所渴望與追求的。現代人對養生觀念很有一套,如果以為古代資訊不發達,古人就不懂得養生知識或養生是王公貴族專屬,那就錯了。其實,古人恬淡樸實的生活態度就是最好的養生法,現代人應該向古人學習如何五味調和、心誠意正、順時養生之道。下面就來看看,古人是如何養生的。

1、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講求博食、五味調和。(Fotolia)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所以講求博食、五味調和。

《黃帝內經》裡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就是穀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類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

「五穀」:稻、麥、黍、稷、菽五種糧食作物;「五果」:大棗、李子、栗子、杏、桃,泛指各種水果;「五畜」:牛、狗、豬、羊、雞,即各種肉類;「五菜」:是指各類菜蔬,根、莖、葉、花、瓜、果均可食用。

2、順時養生

在中醫的許多古典著作中,都強調一年四季應有不同的養生方法。古人認為,地上萬物皆有生、長、收、藏,這是順應四時氣候不同變化的規律,人體也是如此。因此,在衣食住行方面,要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否則,逆春氣會傷肝,逆夏氣會傷心,逆秋氣會傷肺,逆冬氣則傷腎。

3、經絡養生

《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經絡就像「網絡」系統一樣遍佈人體全身,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以保證各組織系統功能正常。

中醫講:「不通則痛,不通則病」,說明經絡如果不通暢,疾病就會找上身。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養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合谷穴可以防治面部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可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為有效。

4、減毒養生

通過飲食調理減少體內積聚的毒素。(Fotolia)

中醫認為「怒、喜、思、憂、恐」五志與臟腑有著密切的聯繫,因為過激的情緒,可影響體內功能失調,而累及五臟。此觀點被歷代醫家應用於養生學中。

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些因素被視為「毒」,因此以「減毒」來做為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

而「減毒」的方法就是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藥物或其它措施,減少體內積聚的毒素,可免於生病,防止早衰,進而延年益壽。

5、固精養生

保養陰精可延緩衰老。(攝影:chinaview/Fotolia)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固精益腎是中醫養生的一大特色,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6、靜神養生

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情緒失控會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紊亂,從而百病叢生、早衰甚至短壽。

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濟生活等方法,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7、修身養生

儒家「以心為本」,養生多取「修身」。(Fotolia)

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儒家「以心為本」,在論及養生時,多取「修身」之說 ,培養道德以達到心靈的昇華,使身體健康。

古人:「氣大傷身」。生氣是負面情緒的一種,一個人如果經常生氣,就會使身心受到損害,尤其對肝臟損傷嚴重。所以古醫家孟說雲與孫思邈都主張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身體自然就健康。

8、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調氣與調情緒、調心都有直接關係,是維護健康的關鍵。

調氣養生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式來調養元氣,以達祛病延年之功效。

9、進補養生

雞湯養生火鍋(賴友容/大紀元)

中醫強調適時養生,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生是一種生活態度,要從生活中逐一實踐,因為不論是情緒、飲食、習慣、氣候都會對五臟的健康造成影響。

養生要從順應季節的五臟保養做起。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傳統醫學順應四時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而達到強身、防病、祛病。

責任編輯:林妍

評論